周禮
在沒有汽車的古代,有交通法規(guī)嗎?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時,我國就有了指導交通和禮儀的文書——《儀制令》。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頒發(fā)了《唐律·儀制令》,其中有一則為:“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边@便是我國最早的交通規(guī)則。
《儀制令》興于唐朝,盛于宋朝,山西省略陽縣靈崖寺內(nèi)就珍藏著這樣一塊路碑。宋廷規(guī)定,交管部門必須在京城開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懸掛木牌,并在上面刻上《儀制令》,要求人人遵守。到了南宋時期,這一規(guī)定由各州輻射到了各縣,懸掛的木牌也換作了易于保存的永久性石碑。
具體來說,古代的交通法規(guī)主要有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賤避貴。即老百姓要讓官員先行。我們由此可以窺見封建王朝的尊卑觀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規(guī)中也不會忽略這一點;第二個層面,少避長。即年輕的要主動避讓年長者,這體現(xiàn)了尊老愛幼的思想;第三個層面,輕避重。即負重輕的車要給負重重的車讓行,這不僅體現(xiàn)了“禮讓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減少交通傷害;第四個層面,去避來。即出城的要讓進城的先行,進城是為了辦事,而出城是為了回家,當然得考慮其中的緩急。由此可見,古代的交通法規(guī)重在禮讓和文明出行。
另外,交通法規(guī)對行車也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要求靠右行走,這與現(xiàn)代交通規(guī)則是完全一樣的。據(jù)說,這一規(guī)則來源于軍隊的隊列。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裝備是長矛和刀劍,當兩隊士兵相遇時,他們肩上的長矛總會誤傷別人。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兩隊人只好不約而同地分開,都將左邊讓給對方,自己緊靠右邊行走。久而久之,這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演變成了一項重要的交通規(guī)則,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遵守這一規(guī)則。
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人車分流、行人分行的國家。先秦文獻《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序三門?!币馑际钦f,王城外有三門,三門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車輛從中間行?!洞筇菩抡Z·厘革》亦載:“城門入由左,出由右。”意思是說,進城的人必須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須靠右行走。這一規(guī)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對行人進行檢查,又避免了行人間的擁擠和碰撞,后人稱之為“公私便焉”。
有了交通法規(guī),但如果人們不遵循怎么辦呢?對此,古人自有應對的方法?!短坡墒枳h·違令》中記載:“令有禁制,謂《儀制令》‘行路賤避貴、去避來之類,此是‘令有禁制,律無罪名,違者得笞五十?!薄峨s律》中亦載:“諸違令者,笞五十,別式減一等?!庇纱丝梢?,古代對交通違法的處理十分嚴厲,雖然不會被扣分,但屁股通常會被打開花。想想就讓人害怕,誰還敢去肇事,難怪杜甫會留下“憶昔開元全盛日,九州道路無豺狼”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