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苦不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累不累,打石釀酒彈棉花;
難不難,編篾熬糖磨剪子;
近兩年手藝熱,一聽說最后的鐵匠、石匠、篾匠、木匠、棉花匠,大家就激動半天,動輒呼吁保護。其實,這些老行當之所以會逐漸消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辛苦了。
想想看,三伏天對著熱爐子,半夜三更納鞋底,走南闖北補鍋補鞋,漫天飛絮中彈棉花……縱然辛苦如此,也不過是勉強糊口。
不妨來看看,手藝老行當中,最苦的有哪些?
打鐵:人生三苦 打鐵撐船磨豆腐
苦值:★★★★★
古語云:“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排在第一位,可見辛苦程度。
首先,打鐵是個力氣活。從前打鐵鋪不過破房子一間,火爐一個,再架一個風箱。風箱一拉,爐火就躥。鐵塊放在爐火中燒紅,再移到墩子上。然后鐵匠左手拿鐵鉗夾住要鍛打的鐵器,右手掄起5千克重的鐵錘重重錘打?;鹦撬臑R中,鐵塊隨之伸、拉、卷、翻,繼而變方、長、扁、尖。一個鐵匠,一天掄錘幾百次是家常便飯,手酸得抬不起也要繼續(xù)。即便是老師傅,砸到手也不稀奇。
最要命的還是高溫,鐵燒得不紅就打不動,如此一來炭火就要旺,小小鐵匠鋪便一直煙熏火燎。而打鐵最忙的季節(jié)是夏日,畢竟不久后就是秋收,農(nóng)民會訂購或修補農(nóng)具。冬天進去也要脫外套的鐵匠鋪,到了夏天,便像個蒸籠,爐火旁怎么也有50℃以上。烈日加上爐火,怎么一個“熱”字了得。沒辦法,要養(yǎng)家。氣溫再高,汗流得再多,鐵匠也只能圍著火爐和燒紅的鐵塊不斷輪錘??芍^苦中之苦。
打石:有兒莫學石匠 天晴落雨在坡上
苦值:★★★★★
川渝一帶有句民謠:“有兒莫學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稍微體面一些的人家,都不會干這營生。
石匠分粗細,打石匠是粗石匠,負責把山崖上的石頭打下來,即“開山”,然后切成大小長短不一的原料,即“打坯子”。細石匠或鑿,或磨,或雕,把石料變?yōu)橛镁摺?/p>
打石匠是石匠中最辛苦、最危險的。他們在野外開山取石,先在巖壁上畫一條墨線,再打出一排楔眼,塞進楔子。然后輪流舉起50千克重的大錘敲打。再有力氣的石匠,頂多打一個楔子就氣力耗盡,然后換個人接著打。等一排楔子全部深陷巖石,那塊巖石便被分割出來。辛苦,也危險。打楔子打到手腳、撬石被石頭砸到、沒站穩(wěn)掉下山崖都不稀奇。
巨石開采出來了,沒法弄下山,只能在山上加工。如此夏天頭頂烈日腳踩燙石,汗水濕透全身;冬天北風呼嘯,手指凍得開裂流血,也得咬著牙繼續(xù)敲。巨石加工時要提防石屑濺到眼睛;石塊切出來了還得石匠抬下山……一旦開工,十天半個月都難回家一趟,苦不堪言。
磨豆腐:三更睡五更起
苦值:★★★★☆
《新白娘子傳奇》里,碧蓮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寶山說磨豆腐很辛苦,戚寶山偏不信邪,開了個豆腐店起早貪黑地忙,很快嘗到了人間百味。
和打鐵打石賣力氣不同,磨豆腐賣的是細心和時間。
先來看看做豆腐的過程:頭天晚上用清水泡豆子,夏天涼水冬天溫水,泡夠一夜(中間得起來換水)。三更起床,開始磨豆汁,如果沒有驢就人工推。10千克豆子至少磨1個小時。接下來用一塊大紗布過濾,又要一個小時。然后用大鍋煮豆汁,至少半個小時。還要點鹵水,這是核心技術(shù)活,不費事很費神,稍不注意不是老了就是嫩了。最后還得壓豆腐、入架。
當天得全部賣出去,不然就只能做成豆腐干。賣完回家,還要馬上準備明天的貨。時間長不說,且累,做一方豆腐(橫豎6塊)起碼要倒騰3大桶水,還不算泡豆子換的水。還臟,衣服永遠都是疙瘩,怎么洗都洗不干凈。做5方豆腐,3個人要忙大半天。逢年過節(jié)做20方豆腐,得找?guī)讉€幫手白天黑夜連軸轉(zhuǎn),不停歇地干。
且聞到的永遠是豆腥味兒、酸豆腐渣味兒;身邊永遠是燒熱水的蒸汽、淘豆?jié){的蒸汽;地上從來都是濕噠噠的,永遠也不會干。就算辛苦如此,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武夫戚寶山哪里吃得了這水磨的苦。
燒窯:三天三夜 冬寒夏熱
苦值:★★★★☆
如果一個人黑不溜秋、又干癟癟的,就說“你怎么跟個燒窯工似的!”參考諧星宋小寶,可見窯匠形象有多瘆人。
兒時家里翻修房屋,曾請過窯匠燒磚瓦。磚瓦窯挖好后,就在窯旁蓋一個小棚子。這個棚子就是窯匠臨時的家,從點火開始,到開窯之前,窯匠都會住在棚子里。
為何這樣?燒窯主要是看火候,燒嫩了,磚瓦沒燒好;燒老了,磚瓦容易變形。所以點火后,窯匠需要時刻盯著。一天一夜后,窯面上開始冒火苗,再燒半天就可以熄火了。然后澆水、封泥。兩三天自然冷卻后開窯。出來的磚便是結(jié)實的青磚,聲音清脆響亮。
燒窯這幾天,窯匠哪兒也不能去,必須呆在窯棚或附近,隨時查看火候。晚上也沒法睡覺,萬一火熄了或窯內(nèi)出了什么問題,就麻煩了。尤其是前3天,幾乎不能合眼。打瞌睡是肯定的,也無聊得很,添柴、查看、添柴……枯燥而乏味。
更要命的是,臨時搭建的窯棚都很簡單,住在里面冬天冷夏天熱。不可謂不苦。
編篾:傷痕累累難糊口
苦值:★★★★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加半天功夫,一件竹制品便在篾匠的手下誕生。看起輕松,其實不然。
在郴州,有句俗話:“千學萬學,莫學篾竹。學了篾竹,傷了手腳?!睌傞_匠人的手,傷痕最多的肯定是篾匠。竹子砍回來后,先鋸成幾截,再破竹,然后用小刀劈篾……篾匠的活計全在手上。不管是破竹還是分青篾和黃篾,都是一手捏竹,一手握篾刀,稍有分心或不仔細,不是劈手上,就是被鋒利的竹篾刮傷。哪怕做了一輩子的老篾匠,也躲不開。
所有用刀的手藝中,刀口都是向外。唯有篾匠,刀口對著自己?;蛟S篾匠干活難以避人,怕傷到人,因此刀口對著自己,所以篾匠總比旁人流血更多。匠人的手都有厚厚的繭,唯有篾匠,手上老繭加新傷。一到冬天,厚繭加傷口,手便會開裂,往往滿手“溝壑縱橫”,痛得筷子都拿不穩(wěn)。
劈好了篾,還得編織。這是一個極耗時的事,每天天不亮起床干活,天黑透了才能停手。常年伏在地上編織,又是彎腰又是曲背,往往“十個篾匠九個駝”,看上去比常人矮一截。
釀酒:釀酒熬糖充不了內(nèi)行
苦值:★★★★
俗話說:“釀酒熬糖,充不了內(nèi)行。”大意是沒有經(jīng)驗,想釀好酒很難。
從前釀酒,一切都是人工操作。先拌入酒曲,再蒸煮糧食。半熟后,堆地上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fā)酵。然后進一步蒸餾、冷凝,便得到香醇的白酒了。這里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shù)活。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釀酒是把糧食中的淀粉轉(zhuǎn)化為葡萄糖,再轉(zhuǎn)化為酒。轉(zhuǎn)化的過程,就是微生物新陳代謝的過程??晌⑸锊⒉皇悄敲春每刂疲m喜歡高溫,但溫度太高并不利于生長。只能慢慢摸索,積累經(jīng)驗。而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就是在一道道工序中,不厭其煩地重復。
自然發(fā)酵的過程千變?nèi)f化,釀酒工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對每個環(huán)節(jié)、每道工藝和自然的每個細微變化,釀酒匠都要準確把握。這得多少年的重復,多么的枯燥寂寞。如果耐不住寂寞,就產(chǎn)不出好酒。釀酒匠只好在重復中,期待美酒來臨。
磨刀:風里來雨里去
苦值:★★★☆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樣的吆喝聲抑揚頓挫,天南地北的磨刀匠用不同的方言吆喝。
磨刀的辛苦,在于挑著沉重的擔子走街串巷,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同樣的吆喝聲,要喊得有自家的風格,還得眼觀八路耳聽四方,以免生意遺漏。
磨刀雖靠體力,也很有技術(shù)含量。同樣一把刀,磨輕了給人感覺還是鈍,下次就不找你了;磨重了刀會卷刃,縮短了刀的使用周期。磨刀還需要耐心,開磨前,先看刀鈍的程度及部位,接著固定粗細兩塊磨刀石,澆水,先磨內(nèi)刃,再磨刀面。每磨十幾下,就要觀察刀刃線,直到卷刃被磨平。一把土菜刀要磨半個小時以上?!澳サ稛o法,按住死擦。”半點偷不得懶。
彈棉花:金雞叫 雪花飄
苦值:★★★☆
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過去,彈棉花很常見,尤其入冬時,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彈棉花時弓子發(fā)出的“嘣嘣嘣”聲。
彈棉花最重要的工序在于“彈”。彈花匠左手握弓,右手拿棰,一上一下不斷敲打,棉絮飛花從而變得蓬松。彈好后,再兜紗、鋪線、按壓。過去,全是手上的功夫。一天下來,最多彈兩床棉絮。
站立一整天,敲到后面手都抬不起來也就罷了。彈花匠的辛苦更在于,灰塵太重。漫天飛舞的棉絲很容易從鼻腔進入呼吸道,對身體危害極大?!敖痣u叫,雪花飄。”說的就是彈花匠起早貪黑,灰塵嚴重。
七十二行,行行咬人。除卻提到的這些,還有造紙、制墨、刻硯、鋦碗、補鍋、畫糖人、刻章、修表、剪花樣、修腳、剃頭、吹糖、絞臉、花邊、釘秤……哪一行都辛苦。民謠唱:“醫(yī)生屋里病婆娘,石匠屋里磨光光,木匠屋里栽架子床,篾匠屋里破篩籃。”便是這個意思。然而匠人們依然堅持一生,除卻養(yǎng)家糊口,更多的也是真心愛惜這門手藝,這便是時下流行的“匠人精神”吧。他們不懂,卻做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