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王寶強離婚事件引來持續(xù)關注,就連平日里與追星八竿子打不著的專家學者,這次也主動摻和進來:道德學家看到世風日下,社會學家在探討兩性關系,傳播學教授借機分析公關技巧,律師更是以此為案例深度講解《婚姻法》。
在我看來,這是一次盛大的消費狂歡,消費者人數(shù)與層次,遠超以往光棍節(jié)、情人節(jié)等傳統(tǒng)消費節(jié)日。笑到最后的,自然是各類媒體和自媒體,也許還有幾個影視制作人。
明星是用來賣的
明星是用來消費的。
20多年前我在《戲劇電影報》做影視部主任,有一次采訪了鞏俐,總編想拿這篇專訪做頭版頭條,于是要發(fā)行部主任問一下各大區(qū)的發(fā)行代理商:鞏俐能賣嗎?
東北、華東和華南等幾個大區(qū)的反饋是:鞏俐還能賣。
還能賣,意思是鞏俐雖然過了巔峰期,但依然有觀眾和讀者,在沒有新起的明星文章可做的情況下,拿鞏俐做頭版頭條還是個不錯的選項。須知,第二任謀女郎章子怡的嶄露頭角,還得要等上兩三年。
鞏俐能賣。這話讓我聽了很不舒服。事實上我做娛記多少有些是誤入歧途,當年我考新聞學研究生的初衷,就是想以后能進那些大的新聞單位,做嚴肅的新聞,比如社會類的、經(jīng)濟類的新聞。后來研究生沒考上,進了《戲劇電影報》這樣一張以影視娛樂為主的報紙,做嚴肅新聞的希望也落空了。盡管如此,我也盡量做到潔身自好,遠離那些明星八卦和緋聞,多寫寫影評,以及影視行業(yè)發(fā)展一類的綜合文章。但事實總是很嚴酷,不管你怎么做,報紙首先是要賣的,生存好壞得視發(fā)行量而定。雖然那些嚴肅的影評和分析文章在圈子里獲得一些好評,但我們的讀者大部分是那些追星一族,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是明星把妹(那陣子還叫拍拖),生了個幾斤重的兒子,如何出墻怎么劈腿。好多場合,我看到那些粉絲的如癡如醉狀,感到真是不可思議。盡管不理解,為了發(fā)行量,我也得去寫明星。而且,想要寫出本報獨家的東西,就得跟著劇組,跟在明星的屁股后面跑。那些只在明星與媒體的見面會或者劇組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抓取的一鱗半爪,只能是些大路貨,既沒深度,也了無新意。跟著劇組跑是件累人的活,影視部幾個記者里就我一個是男的,因此跟劇組這種累活臟活于我便是責無旁貸了。記得那年為了做劉曉慶的專訪,追著電視劇《武則天》劇組去了涿州影視城。結果那天到早了,上午就到了涿州,而看門的大爺告訴我,劇組要傍晚時分才能到,結果害得我在草垛上躺了大半天。
可想而知,那些年里經(jīng)我之手也“賣”出去了好幾個明星,有了一點小名氣。有的導演或者制片人主動找我,商量怎么從他們將要拍和正要拍的作品里找賣點。比如馮小剛要拍一部根據(jù)王朔原著改編的電影《我是你爸爸》,馮導又是導演又飾演劇中的爸爸,找夏雨扮演那個兒子。馮小剛一開始賣了個關子,也是他在電影開拍前找的一個賣點,就是找兒子。他拿出自己幼時的一張照片發(fā)在我們報上,說這是劇中爸爸少年時候的模樣,就照此形象找人來飾演兒子一角??梢?,少年馮小剛也是可以拿來賣的,而且還是本人策劃著主動要賣的。
賣點是賣方找出來的
賣點是賣方自己找出來進入信息市場的。至于某明星吸毒被拘留等不是賣點,而是明星的負面新聞,相信哪個明星都不愿意自己拿這種東西出來炒賣的。
所以,就像前面說的馮小剛賣他的童年一樣,王寶強離婚案,又稱“寶馬”案,賣點不少。
賣點一:重提王寶強的逆襲。
在強調(diào)顏值的當今演藝圈,王寶強本來是賣點不多的,從其演藝生涯來看,他屬于是逆襲的一種符號,從群眾演員這個低到不能再低的起點開始,能走到今天也算是很不容易了。但也就僅此而已了,他一直是個配角,他出演的影視劇也很少拿他來做賣點的。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王寶強的演藝生涯會一直這樣平平淡淡下去,大紅大紫會與他無緣。須知大多數(shù)演員也是這樣過來的,趙薇的第一部電視劇演了個燒火丫頭,整日里蓬頭垢面,毫無一些星相。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就是他自己從影生活的真實寫照,里面的那句臺詞“雖然你們是演路人甲乙丙丁,但一樣是有生命、有靈魂的”成了經(jīng)典,但真正逆襲成巨星的依舊寥寥。
無論任何市場,都是不問出身,只看產(chǎn)品。放眼當今影視市場,無論你顏值再高,若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一兩次下來,也就無人問津了,更別提什么逆襲的身世了。市場就是這么殘酷,每年進不了院線,上不了電視臺的爛片爛劇那么多,做明星夢的少男少女排了一溜長隊,就算是表演科班出身的、撈不著戲拍改行做其他的也大有人在,如王寶強這樣的演員拍著拍著就慢慢被邊緣化,漸漸淡出這個市場。這是大多數(shù)演員的宿命,怕也沒用。女星們嫁個富翁相夫教子,空閑時打打小麻將度過后半生;一般點的女藝人找個小老板投資弄個美容院,最后也是賠光了算。男藝人沒得可靠,要么進個文工團捧鐵飯碗,要么起個照開個小飯館,衣食基本無憂。
說來也巧,機會送上門來了?!皩汃R”案的出現(xiàn),王寶強的賣點就自然而然地來了,他又可以重提自己的逆襲了。
王寶強,底層崛起的典范
市場要素:絲心理
近年來有個詞很熱:層級固化。
隨著社會兩極分化加大,社會底層的怨氣越來越重。由于反腐揭露出來的官商勾結黑幕,以及房地產(chǎn)投機培育了一批食利族,靠辛勞打工獲利無望,社會大眾上升管道被堵死,社會學者分析說這就是層級固化。這種怨氣是需要發(fā)泄的,否則郁積久了是會出事情的。
這樣的社會氛圍里,王寶強無疑是個異數(shù)。他既是逆襲的榜樣,他的婚姻遭背叛,同時說明了層級固化的無處不在。順著這樣的思路,人們把他的前妻馬蓉放到了他的對立面。
馬蓉(1986年8月8日-),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人,西北大學影視傳播學院2004級播音主持系學生,中國內(nèi)地著名影星王寶強的前妻,與王寶強已育有一子一女。這樣的一個中等姿色女子,在電影學院、中戲和傳媒大學里一抓一大把。但輿論還是將她當作白富美,想起來也是,以前我到電影學院采訪,每到周末,學校門前停了一溜賓利和保時捷,弄個桑塔納簡直不好意思在路邊停著。這都是些老板或者富二代,泡妞泡到這里也算是最高檔次的了。這個檔次的妹子,放以前還在演群眾乙的時候,王寶強是想都不敢想的,最多也就是夢里想想罷了。但現(xiàn)在王寶強逆襲了,有錢了,所以就敢想了,而且也敢做了。娶了馬蓉的王寶強又是買賓利,又是買粉鉆,意思是咱也到這個層級了。
這雖然讓不少人眼紅詬病,但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人覺得這是王寶強該得的,就像灰姑娘終于得到了王子,王寶強得個白富美也能理解。畢竟這個社會總要讓人有些念想,總要樹些榜樣讓人追一追。
不知是不幸還是有幸,很多人中學里讀過魯迅,看似學會了階級分析,熟悉魯迅評論《紅樓夢》的一句話:“賈府里的焦大,也不會愛林妹妹的。”王寶強愛馬蓉,不等于馬蓉也愛王寶強。人們認為這兩人不在一個社會層級,能尿到一個壺里才是怪事了。果然,馬蓉以最終的背叛,印證了人們的觀念。
實際上,階級分析這套理論是很復雜的,真要用于社會實踐那就更難以把握了。但人們喜歡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愛用兩極對立的判斷來下結論。所以,一個婚姻問題被上升到了階級問題。這樣,王寶強離婚案的第二個賣點也就浮現(xiàn)出來了:社會對立。當然,第一賣點如果不出現(xiàn),這個第二賣點也無以立足。
自媒體強勢出場
放在傳統(tǒng)媒體還生機勃勃的時代,“寶馬”案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來,那些大報大刊愛惜羽毛,不會拿一件普通的藝人離婚案來說事。最多也就那些小報弄點花絮,抓一點讀者眼球而已。
現(xiàn)在不同了,傳統(tǒng)媒體人人自危,自媒體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了。
跟以往那些煲雞湯的才關注這類事件大不一樣,如今的王寶強離婚案吸引了大量專家學者,有如打了雞血一般,他們用各自的博客、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發(fā)表了大量分析文章,而且關注的熱度持續(xù)升溫。同時也引得粉絲和非粉絲們紛紛圍觀。
自媒體最早起始于博客,那時候博主們還唯傳統(tǒng)媒體的馬首是瞻,若是被哪家報刊看上成了專欄作家,那就是很大的造化了。那時候自媒體的盈利模式還遠遠沒有成熟,寫什么和不寫什么,大家心中還是無數(shù)的。
博客、微博一直到微信,路子漸漸熟了,人也闖出點名堂了,也就不怎么尿傳統(tǒng)媒體了。寫什么和不寫什么,他們自己說了算,當然也得多聽聽粉絲的意見?;蛘?,粉絲們愛聽什么,他們就寫什么。博主成了名人,粉絲覺得自己也在不斷進步:你看,粉絲居然可以給博主一些建議了。
自媒體的市場也在不斷細分,有專寫經(jīng)濟類的,比如房地產(chǎn)、股市、車市等等的;也有專門寫文化類的,比如書評和影評的;也有養(yǎng)生養(yǎng)老和孩子教育的,林林總總,蔚為大觀。這些自媒體的存在,為這個越來越碎片化的社會提供了輿論導向。越來越不愛動腦子的圍觀者也是跟博主們相得益彰。
王寶強的演技還算不錯
現(xiàn)在,王寶強來了,其中有逆襲,有層級固化,有愛情與背叛,有婚姻法的漏洞,那么多的賣點,自媒體豈能錯過?
于是,一場消費狂歡,借王寶強之手,演變成全民娛樂的盛宴。
(編輯·宋國強)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