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翻譯不確定性、可譯性與不可譯性

2016-11-10 11:01:44陳卉
現(xiàn)代交際 2016年9期

陳卉

摘要:通過蒯因的翻譯不確定性論題,討論翻譯不確定性、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三者之間的關系。翻譯總體來說是不確定的,但翻譯的不確定性并不意味著不可譯性,而是基于翻譯標準的可譯程度。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整體與局部的、恒定與暫時的。

關鍵詞:翻譯不確定性 可譯性 不可譯性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88-03

一、翻譯不確定性論題概述

蒯因于1960年提出翻譯不確定性論題。大意如下:兩個操英語的語言學家來到原始叢林中,各自編撰了一本土著語與英語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手冊,兩本手冊都是基于相同的語言事實,但彼此之間卻是不相容的。用蒯因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兩本手冊中描述同一處叢林語言的、相互競爭的英語句子之間不能彼此替換(Quine, 1992: 48)。這種翻譯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指稱和真理的不確定性以及本體論承諾的相對性,“導致了對確定意義的普遍懷疑,削弱了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哲學抱負,因而它一直是重要爭論的焦點”(尼古拉斯·布寧等,2001:488)。

由于翻譯不確定性這一語言哲學論題探討的實質是意義問題,這就與翻譯理論及實踐密切相關。翻譯不確定性論題提示了意義不確定性,但這是否意味著不可譯性,學界專家各持己見。

二、翻譯不確定性、可譯性以及不可譯性之間的三組關系

本節(jié)將通過討論翻譯不確定性與可譯性、翻譯不確定性與不可譯性以及可譯性與不可譯性這三組關系,來回答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

(一) 翻譯不確定性與不可譯性

有人認為,翻譯不確定性預示著不可譯性。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承諾,包含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而不同的世界觀之間是沒有辦法相互轉換的(Gumperz & Levinson: 1996),因此,一種語言無法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但是有一點無可否認:人類共享真理概念,因此,不同語言之間可以互相詮釋。翻譯不確定性是確定不疑的,但不可譯性太絕對,除非將時空標準也算計在內。楊曉榮認為(2005:101),從寬泛的標準來看翻譯,只要譯者能懂,并且能夠設法讓譯文讀者看懂,那就沒有什么是真的不可譯的了。

“不可譯性”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特定時間不可重復

任何語用事件發(fā)生時的特定時間是不可重復的,它必然會影響到意義。翻譯時這種時間性是絕對不可譯的,完全依靠譯者將這些不可重復的東西糅進去(王賓,2006:168)。斯坦納(Steiner,2001:256)也認為,翻譯可以說是對不可譯性間接的妥協(xié),因為時間不可復制,已經說出的任何話語都無法完整地再現(xiàn)。包含特定時間限制的“不可譯性”是必然的。但是王賓(2006:18-20)同時又認為,存在一種悖論,即不可重復的語用事件在翻譯中必須在另一種語言中重復,這就需要通過譯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的想像進行重構,蒯因的徹底翻譯思想實驗證明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形。翻譯是不確定的,但并非不可譯。

2翻譯過程中的主客體因素

主體方面是譯者的個人經歷、文化層次、語言表達能力與特點、個人情感因素等。主體因素可導致翻譯時的獨特回應,從而造成譯文的個體翻譯特色(王賓,2006:18)??腕w因素主要是指原文本,特別是文學作品的原文本在表達上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導致了認識的空隙(錢冠連,1997:84-85)。以上種種主客體因素均可能導致某種程度的不可譯性。但是人類享有同一個客觀世界,在認知上也趨于一致,因此,這種主客體因素所導致的不可譯性從本質上來看仍然是不確定性,是表現(xiàn)在原文與譯文之間信息量的不平衡。

3語言本身的特殊性

當一種語言表達的意義是語言本身固有的特點時,就無法翻譯成另一種語言(Nida and Taber,1982)。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字謎、韻腳、繞口令等語言形式。在文學語言中,如詩的格律、詩的離合特征、有意采用的頭韻形式等也可造成不可譯現(xiàn)象。但是從寬泛的翻譯標準來看,只要譯者能夠理解,就會想辦法用目標語表達出來,可采用的方法包括零翻譯法或轉換翻譯法,將表面的“不可譯性”變?yōu)榭勺g性。

4文化的差異性

一種文化中存在的現(xiàn)象或語言表達式的聯(lián)想意義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不存在,就可導致文化不可譯性。但是,這樣的文化不可譯性仍然可以通過“外在的釋意”和“彼處的解釋”(杜爭鳴2000:225)以達到交流目的。另外,如果人們通過轉換自己的身份進入到對方語言文化中去理解和思考,這種不可譯性也就不存在了(羅國清2011:126-127)。

(二) 翻譯不確定性與可譯性

翻譯不確定性本身就證明了可譯性,翻譯既是可能的,又是不確定的。陳波(1998:149)認為,翻譯不確定性論題“所說的不是人不可能達到唯一正確的翻譯——所謂的不可譯性,而是本來就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翻譯”。我們擁有共同的人性,這就使翻譯成為可能(Steiner,2001:259),因為只要是人們能夠理解的,必然會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除開形式是信息的基本元素這種情況,對于相同的內容,我們既然能用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那就一定能用另一種語言表達(Nida and Taber,1982:4)。用賀麟的話來說就是,“道”與“體”(真實世界)是人類共通的、可以認識的,二者都通過“意”來表達,而“意”又可以保留在不同的語言之中(羅國清,2011:89)。

解構主義者本雅明(1999:81)認為,存在于語言作品之中的純語言負載著深邃的意義,而翻譯就是從原語重負中將純語言解脫出來,“將象征物轉化為被象征物”,并在目標語言中重新獲得純語言,這種重獲的純語言便是譯作的誕生。對于這一觀點,馮文坤(2009:273)進一步解釋道,原作是從物中將意義解放出來,而翻譯或譯文則是從語言中將意義解放出來,又注入到新的語言中。這種重注的新語言或重獲的純語言是與目的語社會文化語境相結合的,這樣的重注或重獲便是可譯性的證明。

人類由于擁有共性,對于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交際行為再怎么看來奇怪與神秘,最終都不會超越想象力(Hervey,2001:10)。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理解和想象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其他人群的行為,即使他們并沒有那樣做。這種可理解性就意味著可譯性,至于采用什么樣的語言外殼來表達這些理解了的意義,這又取決于上述的多種主客觀因素,包括對原語的理解程度,譯者目的性以及個人語言特色等,這就導致了可譯性的程度不同,或者稱作翻譯的不確定性。因此翻譯不確定性與可譯性是一致的。

在蒯因所舉的“gavagai”一例中,兩個操英語的語言學家同時看到叢林中兔子跑過,土著人發(fā)出“gavagai”的聲音,于是兩人便分別記錄下來并編撰翻譯手冊。蒯因指出的翻譯不確定性是兩本手冊可能對這一相同的語言事實有不同的記錄,即其中一個語言學家將“gavagai”翻譯為“兔子”,而另一個則可能譯為“兔子跑過”“兔性”或“兔子的一部分”等等。但是如果通過多次的反復試驗并結合土著人的反應,語言學家最終斷定“gavagai”最有可能表示的是“兔子”,于是便列入翻譯手冊中。翻譯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在這一試驗中同時得到了證實。

(三)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是一對爭論已久的話題。不可譯性以“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中語言決定論和語言相對論以及“范式轉換的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Kuhn,1970)為理論基礎。持不可譯論者認為文學作品中如詩的韻律和美感在翻譯時會流失,還有上文提到的語言特殊性、文化差異性以及翻譯中的主客體因素等。而可譯性則是由人的共性決定的。陳嘉映(2003:8)認為,全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并擁有相同結構的大腦生理結構,雖然人們表達客觀世界所規(guī)定的語言各不相同,但內心的體驗卻是相同的,由這種相同的內心體驗所表達的客觀對象也是相同的。因此,不同語言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是可譯的。翻譯理論家阿雷蒂諾提早就提出,在任何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都是可能的。他的觀點得到了現(xiàn)代語言學家雅各布遜,以及翻譯理論家費道羅夫、奈達和紐馬克的繼承和發(fā)揮(卻正強,2010:60)。以語言共性論為理論基礎,大多數(shù)的語言學家、翻譯家均持可譯性的觀點。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之間的關系可以描述為辯證的、整體與局部的、暫時與恒定的。說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是辯證的,主要是二者相互滲透,可譯性中有不可譯性,不可譯性中也有可譯性。王賓(2006:96)認為,二者是共生的、無法分離的,既是揭示,同時又是遮蔽,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是一種悖論性活動,他們相互融合,不可分離。人類思想、語言、翻譯及理解的整個過程包括:從思想的內部語言到外語語言表達,再用另一種外部語言進行替換,最后又通過內部語言轉換到思想。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可譯與不可譯同時并在,因為如果說不可譯的話,思想到語言的轉換也是不可譯的,而如果說可譯,語言之間的轉換也是可譯的(倪梁康,轉引自王賓,2006:138)。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還可以從卡特福德(Catford,1965:93)的一段話中得到證明,“從直接感知來看,可譯性的確是一個漸變的連續(xù)體而不是一個截然的二分體。原語文本和表達并非絕對的可譯或不可譯,而是可譯性的程度不同”。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來看,不可譯性是局部的,而可譯性則是整體的。局部的不可譯性不能否定整體的可譯性,因為翻譯是從整體來看的??勺g性不是指局部個別語言單位的一一對應,而是指用目的語表達出原語承載的信息。因為在翻譯中,當個別的、局部的語言單位不對應時,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語言手段,或者在翻譯文本的其他部分表現(xiàn)出對應(王德春,2002:605-606)。再來看恒定與暫時這對關系。斯坦納(Steiner,2001:262)說,人類長久的翻譯實踐證明,在最初看來不可譯的東西,隨著兩種語言間人們交流與理解的增加,現(xiàn)在變得可譯了;那么同樣,現(xiàn)在看來不可譯的東西,隨著語言的相互融合以及解釋手段的進步,將來就會變成可譯的了。杜世洪(2007:52)也認為,所有當下看起來不可譯的現(xiàn)象都具有可譯的潛勢。而可譯的潛勢將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語言本身的發(fā)展而最終轉化為可譯,這就是暫時的不可譯性向恒定的可譯性轉變的過程。

三、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雖然翻譯具有不確定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譯性。所謂不可譯性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其實是基于不同翻譯標準可譯性程度不同的翻譯不確定性??勺g性與不可譯性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可譯性是整體的、恒定的,不可譯性只是暫時的、局部的,具有向可譯性轉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Gumperz, J. J. & S. C. Levinson. Introduction: Linguistic Relativity Re-examined [A]. J. J. Gumperz, & S. C. Levinson (eds.).

[2]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8.

[3]Hervey, S. J. Speech Acts and Illocutionary Function in Translation Methodology [A]. L. Hickey (eds.).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M]. 2nd ed. Enlarged.

[4]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Nida, E. A. &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82.

[5]Quine, W. V. O. Word and Object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0.

---. Pursuit of Truth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6]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陳波. 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 [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8]陳嘉映. 語言哲學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杜爭鳴. 論意譯、直譯、不譯的社會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涵義 [A]. 郭建中(編). 文化與翻譯 [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10]馮文坤. 翻譯與翻譯之存在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11]羅國清. 零翻譯研究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2]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 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 [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錢冠連. 漢語文化語用學 [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14]卻正強. 論翻譯中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之爭 [J]. 學術問題研究 (綜合版),2010,02:60-64.

[15]王賓. 翻譯與詮釋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6]王德春. 多角度研究語言 [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7]沃爾特·本雅明(德). 喬向東譯. 翻譯者的任務 [J]. 中國比較文學,1999,01:71-83.

[18]楊曉榮. 翻譯批評導論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9]杜世洪. 從個案出發(fā)看“不可譯現(xiàn)象”的可譯潛勢 [J]. 外語研究,2007,01:48-52.

[20]陳永國. 翻譯的不確定性問題[J]. 中國翻譯, 2003,04:9-14.

[21]熊穎. 不確定與確定:翻譯問題的本體論思考[J]. 校園英語, 2014,09:181-182.

[22]成曉光. 蒯因“翻譯的不確定性”再思考——兼論文化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J]. 當代外語研究, 2014,06.

[23]彭愛民. 蒯因不確定性論題解讀[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2(02):52-56.

[24]王斌. 淺析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性及其應對策略[J]. 海外英語, 2013,13:142-144.

[25]W.V.蒯因, 張力鋒. 翻譯的三種不確定性(續(xù))[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35(02):53-57.

Abstract:Based on Quines thesis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are discussed. Translation is indeterminate, which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translatability according to translation standards rather than untranslatabil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are dialectical, holistic and partial,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Keywords: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責任編輯:孫瑤

绍兴市| 东阳市| 富顺县| 通江县| 泰宁县| 西安市| 霍林郭勒市| 黄龙县| 永清县| 台安县| 涟源市| 响水县| 永州市| 疏勒县| 山东| 鸡泽县| 唐海县| 子洲县| 都匀市| 永城市| 杨浦区| 房产| 两当县| 嘉黎县| 化州市| 历史| 江北区| 福安市| 金阳县| 乌拉特前旗| 留坝县| 德清县| 墨竹工卡县| 商城县| 涪陵区| 南部县| 兴安县| 方城县| 金坛市| 印江|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