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茗
[摘要]自1922年開始,列寧就對于不僅背離社會主義大義而且危害世界民主主義的大國主義進行指責,并提出了要與之進行斗爭。列寧指出,斯大林的大國主義是危及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途的重大禍害。列寧晚年身體狀況不佳,一直持續(xù)治療。而這期間開始,列寧越發(fā)對斯大林不滿以及不信任,甚至提議撤銷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等等。直到列寧去世,由斯大林當時控制的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都沒能也不可能重視列寧對于反對斯大林大國主義的寶貴指示。
[關鍵詞]列寧 斯大林 大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15-02
一、斯大林大國主義的始發(fā)
斯大林1879年出生于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他開始參加革命運動是在1898年左右。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是在1903年后成立的,斯大林作為高加索布爾什維克領導干部堅持活動。1905年12月,斯大林首次在芬蘭塔莫夫斯召開布爾什維克全國代表會議的時候與列寧相見。后來他脫離了高加索的系列活動,參加到黨中央的工作中。1912年1月之后的“布拉格代表會議”,斯大林被補選成為了黨的中央委員,同年4月來到首都彼得堡,開始擔任《真理報》的編輯等黨中央的工作。在此期間,斯大林在1912年12月來到了波蘭的克拉科夫,即列寧當時流亡的地方。之后1913年年初,他在列寧的指導下完成了《民族問題和社會民主黨》一文的寫作。由此,斯大林得到了所謂的“民族問題專家”的這一稱號。
斯大林認為:民族就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他不承認民族是存在于資本主義之前的。而斯大林的民族理論有著十分嚴重的缺陷,并且與列寧的民族觀點相差甚遠,可以說就是考茨基帝國主義定義的副本。列寧在這里指出:“帝國主義的特點恰好不只是力圖兼并農(nóng)業(yè)區(qū)域,甚至還力圖兼并工業(yè)發(fā)達區(qū)域……是根本要不得的?!彼勾罅譄o視了資產(chǎn)階級帝國主義對殖民地、附屬國的民族壓迫,他固執(zhí)地認為推翻了封建農(nóng)奴主的政策并確立自由就意味著已經(jīng)消滅了民族壓迫并為民族自由創(chuàng)造了實際條件。而在二月革命之后,斯大林在帝國主義和民族問題上表現(xiàn)出來的混亂,暴露了被稱為“民族問題專家”的他,在理論方面的局限性。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人民委員會議,在彼得堡成立了。但是由于民族問題與該民族內(nèi)部的革命與反革命斗爭攪在一起,或同從東方和西方打進來的帝國主義國家武裝干涉錯綜復雜地結合在一起的緣故,出現(xiàn)了“布爾什維克想用強迫手段在柏林建立共產(chǎn)主義制度”等流言。這一期間,列寧一直擔任領導,嚴格貫穿整個蘇維埃政權的對外政策。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在阿富汗、波斯、土耳其和中國的鄰國關系上,廢除了沙皇俄國時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放棄一切特權,真心實意地為建立獨立、平等、友好的關系而努力奮斗。但是斯大林本身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傾向并未得到解決。
1919年的俄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指出:“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十分謹慎地處理。像大俄羅斯人這樣的民族,更是需要十分慎重。因為這樣的民族曾經(jīng)引起過所有其他民族發(fā)自靈魂的切齒的痛恨?!绷袑幷J為,正是因為“大俄羅斯民族”有過長期壓迫各民族的歷史,所以對于同大國沙文主義作斗爭要引起十分的重視,同時也要特別慎重地對待這樣的民族問題。然而到了1922年,列寧因病情無法重返莫斯科主持工作,繼而由斯大林任領導人,從而開始了不可收拾的斯大林的大國主義。
二、列寧對斯大林大國主義的預警
自1922年5月起,列寧由于疾病,一直在哥爾克村治療。在此期間列寧發(fā)覺,斯大林的大國主義已經(jīng)發(fā)展到對社會主義和革命來說不能不管的境地了。列寧由此警覺,并展開了針對斯大林這種大國主義的斗爭。
比列寧預計還要嚴重的是,當時斯大林憑借自己在中央領導機關占有的多數(shù)支持,排除了關于“自治化計劃”的反對意見。列寧以最快的速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他在信里表示:“我們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他共和國相等,并且,我們將與他們的新同盟結合在一起。”斯大林雖然對列寧的態(tài)度有所抗拒,但是最后還是讓了步。于是,列寧計劃對斯大林的大國主義進行徹底根除。
可惜,天不遂人愿,列寧在病痛的持續(xù)折磨和加重下,終于在1923年8月臥床不起,沒能實現(xiàn)這個徹底根除斯大林大國主義的計劃。但列寧并沒有放棄戰(zhàn)斗,他在1922年10月,黨的中央委員會討論組成蘇維埃聯(lián)盟的問題時,假借自己時下的牙疼問題,寫下了“備忘錄”送給了當時的政治局:“我宣布同大國沙文主義決一死戰(zhàn)。討厭的那顆蛀牙一旦治好,我就要用我這滿口的好牙吃掉它?!?/p>
1922年12月,列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斯大林以統(tǒng)一社會主義共和國為借口,打壓蘇聯(lián)境內(nèi)異民族并侵犯他們的權利的做法。在一份口述信件中,列寧表示,黨中央委員會勢必存在著分裂的危機,有可能在列寧死后發(fā)生。這是由于斯大林與托洛茨基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表示出了對斯大林的深刻評價:“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利,我沒有把握?!痹?922年4月就擔任總書記的斯大林,在任命8個月后就讓列寧的擔憂成為了事實。而之后的十天,列寧建議,要求代表大會解除斯大林的總書記這一職。他寫道:“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職位上便是完全不可以容忍的。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diào)開另外選定一個人當總書記,這個人在各方面和斯大林一樣,只是有一點要強過他,就是耐心,更忠順,更和藹,更關心同志,少任性等等?!?923年,列寧由于再次發(fā)病,沒辦法參加俄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而使得斯大林的大國主義不曾受到根本的打擊。
如此,列寧的晚年不得不同斯大林的大國主義“決一死戰(zhàn)”。
三、列寧晚年與斯大林的“決一死戰(zhàn)”
由于發(fā)生了奧爾忠尼啟則的暴力事件,列寧指出第一個應該負責的人就是斯大林,他認為斯大林的急躁和專制起了不好的影響和作用;第二,需要負責的則是奧爾忠尼啟則,他沒有盡到克制自己的義務,不應該借口發(fā)怒;第三,則是捷爾任斯基對這一實踐的行為采取了輕率的態(tài)度,從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過失。
而事實上,斯大林在格魯吉亞問題上卻給他們扣上了“社會民族主義”的帽子,甚至使用了暴力,卻是因為格魯吉亞共產(chǎn)黨人基于民族獨立的原則不贊成統(tǒng)一計劃。富奇耶娃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列寧氣憤地說,斯大林和奧爾忠尼啟則公然在公開集會上使用了‘毫不姑息地揭發(fā)、根除民族主義的情緒這一措辭,對格魯吉亞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絕大部分中央委員使用了‘傾向分子這一侮辱性的用語”。然而,即便受到了列寧如此嚴厲的批評,斯大林等大國主義者們,仍然一面口口聲聲稱社會主義的“同志”,一面卻為所欲為。
列寧在1922年12月31日傍晚,口授了最后一部分信件。列寧建議“應當保留和鞏固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同時,他主張在這時應該采取特別的警惕措施,忠誠地、策略地同借口在各個領域里面的業(yè)務與制度“統(tǒng)一”而造成的大量“真正的俄羅斯式的違法亂紀現(xiàn)象”作斗爭。列寧說道:“應當使斯大林和捷爾任斯基對這一真正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運動負政治上的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列寧對待格魯吉亞問題的態(tài)度上,一句也沒有指責穆迪瓦尼爾等格魯吉亞的共產(chǎn)黨領導人,而是用了關心和讓步的態(tài)度處理此事件,并指責斯大林和奧爾忠尼啟則為首的“大俄羅斯式的”壓迫方式。重要的是,列寧最后是站在同帝國主義規(guī)模斗爭這個高度來看這個問題的,為了肩負起解放世界民族的重擔,對斯大林的大國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在此之后,列寧親自重新調(diào)查格魯吉亞問題,排除斯大林等人的重重阻撓,并就斯大林辱罵克魯布斯卡婭問題給斯大林下了最后通牒,要斯大林斟酌,是賠禮道歉還是斷絕同列寧的關系。之后,他對格魯吉亞黨員們表示,關于奧爾忠尼啟則的那些粗暴行徑,對于斯大林的做法十分憤慨。列寧在重新調(diào)查取證之后,決定在即將舉行的第十二次黨的代表大會上,把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危險的大國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令人惋惜的是,列寧的病情急轉直下,右半身逐漸癱瘓,喪失說話能力,雖然幾度康復,卻再也未能回到政治活動中來。
隨后的日子里,列寧的寶貴的指導意見被以斯大林為首的各種黨代表會議一次又一次地埋葬,未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而斯大林的各種詭辯完全顛倒了之前列寧對他的批判。
四、結語
列寧晚年時期雖然飽受病痛折磨與困擾,但是卻仍然堅持活躍在黨政工作的第一線,負起了黨政工作的責任,這是令人欽佩的。雖然列寧在這一時期對斯大林也好,對當時的政黨和國家也好,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指導意見,可惜都沒有被以斯大林為首的大國主義者們所重視并兌現(xiàn),繼而使得惡果開花,為斯大林以及蘇聯(lián)黨的悲劇和之后的蘇共解散乃至蘇聯(lián)解體埋下了罪惡的種子。所以說,斯大林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列寧的“忠誠繼承者和卓越發(fā)展者”。
如果不是因為列寧在其晚年受病痛困擾失去了工作能力,或許蘇維埃領導階級出現(xiàn)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就會有不一樣的發(fā)展軌跡。而斯大林等人的大國主義之根也不會迅速發(fā)展??墒沁@些事情的發(fā)展都是蘇維埃成長發(fā)展所經(jīng)歷的必然路線和現(xiàn)實結果。理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正確地對待政治領導權利之間的事件、矛盾或者紛爭都能起到經(jīng)驗借鑒的作用。為我們以后建設更好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維護有積極促進意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2]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
[3]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
[4]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
[5]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
[6]胡林輝.列寧晚年對斯大林工作的六大批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06):34-35.
[7]王祖奇.列寧晚年對斯大林評價的再認識[J].求索,2008(11):224-227.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