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有一年在國外街邊的露天咖啡座小憩,突然見到街中間出現(xiàn)了四個彪形大漢,排成四角形陣勢,圍繞著一個最多三歲的小不點,走走停停。使館的朋友告訴我們,中間那個小不點是當?shù)馗缓兰业暮⒆?,幾位大漢是他的保鏢。
一次在國內(nèi)某城遇到塞車,司機說他認識一個有錢人,為了不讓兒子上學放學受塞車之苦,打算買輛直升飛機接送兒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外皆然。
做父母真不容易。很多年前,魯迅專門寫過《我們怎樣做父母》。
而今,對許多家庭來說,問題恐怕是顛倒過來了。
魯迅的時代,“……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quán)力和威嚴?!倍瘢⒆釉谝粋€家庭被叫做“活老子”、“小祖宗”、“小皇帝”,孩子永遠都是對的,長輩永遠在檢點自己哪里沒做夠。只要在放學的時候去城市的幼兒園、小學,甚至中學門口,寒暑假學校和社會的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輔導班,大學新生入學的時候去大學的報到處,看看那些家長們焦灼的眼巴巴的神情,就不難知道,今天的中國孩子在家長心里的位置。
我的一個鄰居兩口子都是普通工人,工廠在郊區(qū),他們早出晚歸,完全顧不上兩個兒子。兒子上到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唯一能夠照顧他們的祖母重病去世。上過高中的父親對兩個兒子交代說,從此你們就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我和你們老媽能做的就是生了你們,賺錢讓你們活命和讀書,別的什么也給不了。我們也不指望你們回報,如果聽得進就聽我一句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就是自己,主要有四樣東西:身體、才華、知識、修養(yǎng)。前面兩樣是我們給的,給得不夠是你們的命;后面兩樣靠你們自己努力,努力得不夠,也是你們的命。一個人只要不荒廢身體和才華,又讓知識和修養(yǎng)日日增加,將來不管在哪里,也不管做什么,都不愁衣食。
這兩個男孩后來都在世界著名的大學拿到高學位,找到高薪的職業(yè),讓下崗失業(yè)的父母得到物質(zhì)和心理上的最大滿足。
我把鄰居交代兒子的那段話一字不漏地背下,作為我教育兒子的經(jīng)典。并不是因為我期待兒子也“在世界著名的大學拿到高學位,找到高薪的職業(yè)”,讓我與內(nèi)人“得到物質(zhì)和心理的最大滿足”,我所認定的是,這些話不啻是民間真理、平民真理,同歷來的圣人和偉人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教誨一樣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今天怎樣做父母,每位做父母的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但有兩點我相信是大家都會認同的,那就是魯迅說的“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另外一點還是魯迅說的“要發(fā)展這生命(就是進化)”。 “進步”、“變遷”、“發(fā)展”、“進化”,我以為就是要設(shè)法使一代強過一代,要強化孩子們而不是弱化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