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OFFER,邁進名校,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留學生漂洋過海之后,不僅僅要面對繁重的學業(yè)壓力、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還要熬過一段艱難的留學適應期,應對離開父母掌控后的各種誘惑。留學這幾年就如同打游戲,需要過三關(guān)斬六將卻沒有重新開始的按鍵。通關(guān)之后的的確確能夠獲得真正地成長,讓學生在思想、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歷練和提升,但總是有不少人會在初始關(guān)卡倒下,被迫強制出局。留學成功≠成功留學,初出國門之際走好留學第一步愈發(fā)顯得重要。
留學生:對于即將漂洋過海的準留學生而言,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楊丹:其實,學生和家長最先想到的就是語言課程的準備,但以我多年留學和海外工作的經(jīng)驗來說,準留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應該是文化差異。作為家長,在一個小型社會(也就是家庭內(nèi)部)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過渡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國,老師和家長的地位都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如果學生的想法跟老師、家長的意見相左的時候,通過會被貼上“不聽話”“不尊重”的標簽。當學生帶著這種思想去到國外時就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束縛。要知道,在國外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對平等的,他們很希望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想法。所以,當中國學生到國外以后,外國老師是沒有一個可以真正了解這類留學生想法的途徑的。在這里,我建議家長從自身開始準備,在學生出國前期盡量引導他們改變這種現(xiàn)狀,而非將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拋給學生。
留學生:以往,在留學咨詢機構(gòu)只看到家長忙碌奔波的身影,而始終不識留學申請者“廬山真面目”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種家長式包辦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影響嗎?
江曉波:這種情況更多發(fā)生在高中生和本科生身上,在研究生申請中,我目前為止還沒有遇見過此類現(xiàn)象。這種家長式包辦行為其實就和所謂的“越俎代庖”差不多。在我看來,學生才是留學的主體,整個申請階段其他人(包括家長、中介機構(gòu))都只能起到協(xié)助的作用。但在國內(nèi),這種家長式包辦的確是屢見不鮮,它不僅會扼殺學生的主動性,還會對學生出國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我建議家長應該學會放手,給學生主動接觸國外教育的機會,鍛煉自理能力。此外,家長需要對學生的性格、在校成績、出國熱情、自理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多與他們進行深入交流,讓其心甘情愿地去留學。秉承“1申請+4學力”的服務理念,我們在幫助學生申請的同時亦會使其明白什么是留學,怎么去留學,如何順利完成學業(yè)等。
留學生:除了短期準備以外.準留學生最好對海外文化有一個長期的醞釀。那么,您建議他們通過哪些途徑來了解當?shù)氐恼Z言環(huán)境、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呢?
楊丹: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很發(fā)達,信息也比較透明化,學生能夠從文字上得到的信息非常之多。我們也曾和電視臺合作做過一些英語辯論賽等,我覺得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多來自西方教育、思維模式的鍛煉。我記得之前有一位德國人用漫畫的形式來表達中西文化差異,這套漫畫一度很火爆,其中有一個例子是說西方人比較個人主義,中國人比較集體主義,雖然這只是一個表象,但大部分人并沒有深究背后原因。其實,在西方早期哲學家阿里斯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得以流傳至今的哲學理論出來之前,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辯論、被挑戰(zhàn)以及自身的不斷完善才得以最終成形的。西方文化中這種被挑戰(zhàn)的行為,在國內(nèi)并不被鼓勵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需要有一個很高素質(zhì)的人來評判這種不一樣的聲音是否合理;二是在國內(nèi)這種文化背景下傳出一種不同的聲音,往往會被視作“不友善”的行為。所以,學生如果有意向去國外留學、生活、工作的話,那么他們首先要向國內(nèi)有同樣思想覺悟的人靠攏。我認為這是最能夠從生活點滴中逐漸積累的途徑之一。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多向有海外學習經(jīng)驗的專業(yè)老師請教?,F(xiàn)在國內(nèi)具備留學背景的咨詢老師很多,他們對國外的了解絕不僅限于學校的基本概況,學生可以多跟他們溝通,了解一些學習以外的生活經(jīng)驗或者常識。留學生:對于剛踏出國門的留學生,他們會遭遇哪些“成長的煩惱”?
江曉波:其實出國后他們所欠缺的主要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內(nèi)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是,家長會竭盡全力地為學生提供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并會幫助學生擺脫和解決很多問題,使得他們從出生,到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都過得一帆風順。如此一來,當這些缺乏生活鍛煉的學生到國外以后,面對一個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勢必會引起種種不適:首先,初到一個陌生國度,內(nèi)心的孤獨和無助應該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障礙,當然也是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其次,面對國外復雜的環(huán)境,學生往往會因為各項能力的不足而束手無策、無所適從。
留學生:對于暫時無法適應海外生活尤其是缺乏基本生活技能的留學生,您有什么建議?
楊丹:事實就是這樣,國內(nèi)的家長和學校會把學生照顧得非常好,而學生呢,他們的主要工作就只有學習而已。當這些學生到了國外,情況就不同了,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自己獨自解決,包括上學、煮飯、洗衣服、交租等,之前沒有任何概念的事情如今都要自己一一承受。我們前面也說過,出國其實并非學生一個人的事情,還是一個家庭的事情。所以,出國前家長要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不只有學習。我覺得這些生活技能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去學,家長只要在平時、在日常給學生接觸這些事物的機會,他們就可以提升很多。
江曉波: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生的溝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到國外后學習和生活的適應性。其次是注重學生解決問題(包括自我解決、尋求幫助等)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學生在國外生病了,如果生病初期自己可以服用一些藥物痊愈的話就無需別人的幫助,但如果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去醫(yī)院進行治療。其實,有很多學生是在出國前一年或兩年才找到我們的,所以在這期間我們會不斷培養(yǎng)學生在海外生活所必須具備的一些能力,諸如學術(shù)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自我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我們會根據(jù)學生自身實際情況來匹配與之相應的課程和經(jīng)驗分享。我平時也會跟學生分享一些做菜心得,以便他們到了國外后可以很好地融入周圍的社交圈子,避免飲食文化方面的諸多不適。大多國外學生很喜歡中國的一些美食,學生但凡具備了這項技能,其實在國外是很受歡迎的。
留學生:在您看來,中國留學生“水土不服”的種種“癥狀”究竟緣何而起呢?
江曉波:第一,這些問題首先是由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引起的。因為我們中國的學校是不會主動教授或引導培養(yǎng)學生留學所必備的技能的,更多是讓學生專注于學習。學生出國后要融入當?shù)厣鐓^(qū)、接納不同文化,這對他們個人而言是非常困難的。第二,是家長的干預所引起的。因為有些學生是迫于家長的壓力而被動出國的,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想要去的。第三,是中介包辦式所引起的。學生從申請到下飛機前所有的程序都是由中介一手包辦,他們對于申請資料、需要具備的能力等全然不知,如很多學生根本都看不懂申請院校官網(wǎng)上的信息。第四,是學生自身原因所引起的。前面也提及過,很多中國學生在出國之前是不具備相關(guān)生活技能的,到了國外后也不會主動去學習這方面的能力,而是選擇扎堆,并沒有想要融入當?shù)孛褡逦幕囊庾R。所以,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是導致出國后“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五,是自我表達和展現(xiàn)能力不足所導致的。中國學生相對而言比較內(nèi)斂、靦腆,不太喜歡過多地表現(xiàn)自己,這多多少少會對其在國外的人際交往、課堂表現(xiàn)等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留學生:很多中國學生不喜歡、不擅長社交,到了國外,依然采取“閉門造車”的學習方式,下了課就泡圖書館,不參與社團活動,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社交圈狹隘,甚至出現(xiàn)心理問題。對于這類學生,你們是如何進行引導的?楊丹:在這里我先從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說起。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家長不在身邊,沒有人可以去引導他們。以他們在國內(nèi)的生活為例,周末或寒暑假的時候,家長通常會帶著他們外出參加一些活動,但到了國外,沒有了家長這個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在應對繁重課業(yè)之余基本上是無暇參與這類活動的,久而久之就遠離社交圈,不再主動與人溝通、交流。其次是因為中國學生沒有一個陪伴他們成長的興趣、愛好。雖然小的時候他們會被家長安排參加很多課外活動,但隨著長大后課業(yè)壓力的增加,小時候所學的這些才藝就會被逐漸遺棄。如此一來,出國后他們?nèi)院驮趪鴥?nèi)時一樣,只知道學習,對于其他事情是沒有任何切入點或者話題能夠和當?shù)氐耐瑢W交流的。這也是導致他們無法社交的一個主要原因。最后是因為能夠出國留學的學生一般家庭條件都比較優(yōu)越,家長所給的零用錢也是頗為豐厚,以至于他們會避免人際接觸,直接用金錢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建議家長在經(jīng)濟方面一定要適度給予。
江曉波:我也經(jīng)常告誡學生要一專多能。所謂“?!?,就是要培養(yǎng)自己的一項專長,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所謂“多能”,就是盡可能地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具備適應社會的多方面能力。我認為這些興趣愛好可以幫助學生結(jié)交到很多朋友,至少出國后學生可以具備一些制造話題的資本,也可以找到與當?shù)赝瑢W交流的切入點。
留學生: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現(xiàn)狀就是:中國學生喜歡抱團,他們在國外吃的是中國餐,唱的是中國流行歌曲,看的是中國電視,關(guān)注的是中國流行文化,卻對本地風土人情、人文地理一無所知,一上課就變成了“沉默的羔羊”。您怎么看待這一現(xiàn)象?這類學生要如何才能跳出“唐人圈”,調(diào)整自我心態(tài)呢?
楊丹:因為中國學生本身就比較羞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出國后又要面對語言方面的障礙,所以往往就導致他們不愿意主動與人交流。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中國留學生為什么會扎堆?無非是他們到了國外后所遇到的問題都是很相似的,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聚攏在一起,以期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這個時候你直接強迫他們不能扎堆,當然不是不可行的。因為每個在國外留學的學生都有自己比較親近的朋友,也有自己進不去的圈子,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我個人看來,沒有必要讓學生一定融入某一個圈子,只要他們能夠接受國外的文化和思想,相對以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來接納新事物,就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開端了。
留學生:網(wǎng)上曾流行用“中國幽靈”形容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他們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公寓,但除了熟悉的人之間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在您看來,這類學生應該如何克服社交障礙呢?
江曉波:說到“中國幽靈”,在這里我想跟大家介紹四種現(xiàn)象:第一種是同化,即從本質(zhì)上去中國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香蕉人”。這些學生表面上是黃皮膚、黑頭發(fā),但骨子里和當?shù)氐耐鈬耸菦]有分別的。這也是最適應海外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
第二種是飛地分離,在這里“飛地”不是政治意義上的領(lǐng)土劃分,而是一種文化概念。比如,在海外中國人比較密集的唐人街、中國城,很多中國學生更愿意待在這個圈子里面,因為在這里他們能夠找到一種歸屬感,他們不愿意和國外人打交道。這種情況是中國留學群體比較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第三種是雙文化,即學生在國內(nèi)有自己的人脈圈子,同時在國外也有一批國際友人。這種雙文化其實是中國學生最為理想的一種留學狀態(tài)。第四種是比較極端的邊緣化,即留學生活被壓抑和孤獨占據(jù)了大部分。這類學生喜歡把自己關(guān)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如宿舍、圖書館等,他們不太愿意跟外界打交道,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以上這四種現(xiàn)象基本覆蓋了所有留學生群體的特征。至于如何突破文化障礙或者說是社交障礙,我建議的是學生在出國前就盡可能地了解留學目的國的基本情況,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等,并主動和擁有留學經(jīng)驗的師兄師姐以及中介機構(gòu)的咨詢老師等溝通,獲取一手資訊,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出國后中國學生更愿意待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那么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不斷地尋求突破,不然的話出國是和在國內(nèi)學習沒有任何區(qū)別的,也就沒有了出國留學的意義。既然選擇了出國留學,那么學生就應該嘗試著打開自己,多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或社區(qū)服務,盡量融入當?shù)厣缃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