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據《人民日報》報道,騰訊公司日前發(fā)布的《兒童安全上網指引報告》顯示,90%的中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互聯網,其中城市兒童觸網率近95%,兒童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小,56%的兒童初次上網年齡低于5歲。另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已達6.88億,19歲以下網民占全體網民的24.1%,其中年齡低于10歲的網民超過1800萬。
時事鮮評
如何看待兒童觸網,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個時代的未成年人毫無疑問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在互聯網時代里,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們重塑著我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使用互聯網也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這是兒童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的社會背景。而要把兒童屏蔽在互聯網之外,不讓他們接觸互聯網,不僅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實際上也做不到。
但是,如何避免兒童過早成為“屏奴”,降低過早接觸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兒童接觸互聯網并過早成為“屏奴”,會影響他們的視力、身體發(fā)育;沉迷于手機游戲、動畫片,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降低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兒童在成長期過多地接觸互聯網,使用電子設備,必然會減少他們人際互動的時間和機會.對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性格的發(fā)展帶來深層次的影響。
另外,互聯網中的信息魚龍混雜,不乏暴力、色情、犯罪等內容,也會對缺乏自制力以及辨識能力低的兒童造成不良影響。研究證實,一些地方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與未成年人接觸太多互聯網不良信息有關。一項調查顯示,在成人受訪者中,認為兒童使用網絡“利大于弊”的占26%,認為“弊大于利”的占34%,其余則認為“不好說”。家長擔心孩子過早、過度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顯然有其現實的緣由和考慮。
兒童接觸互聯網不可避免.兒童觸網低齡化趨勢也難以扭轉。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讓網絡成為兒童成長的幫手、助手和工具,讓網絡服務于兒童的成長,并把網絡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從家長的角度講.家長應該對兒童接觸互聯網有一個清醒、正確的認識,既不是“談網色變”,也不是放任自流.要對兒童接觸、使用互聯網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使之保持合理、適度的節(jié)奏和頻度。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隨著兒童接觸互聯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學校教育也必須跟上形勢的發(fā)展,加大網絡安全教育,增加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內容。英國早在2006年就已經明確規(guī)定,全國學童要接受網絡安全教育,要向學生傳授有關網絡潛在危險的知識,警告青少年不要隨便在網絡上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也在2010年要求中小學今后向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我國在兒童網絡安全教育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趕緊補上。
就社會而言,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加強網絡秩序治理整頓,制定科學的信息分級制度勢在必行。雖然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鑒于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成為網民、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的嚴峻形勢,這項工作顯得尤為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