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芳
[摘 要]電視隱性采訪是指記者出于特定原因,不公開自己的記者身份,或在不通知被訪對象、不申明采訪目的等情況下,進行隱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訪方式,電視隱性采訪的難度相對較大。
[關鍵詞]隱性采訪;電視新聞;特殊采訪
隱性攝像機及其輔助設備是電視隱性采訪的特點。通常電視隱性采訪多用偷拍等手法,避免被采訪者察覺采訪活動的進行。電視隱性采訪需要特定的技術裝備,經常使用的包括微型攝像機、無限話筒、超長焦鏡頭以及記者的喬裝工具等,它們都是為隱蔽電視記者形象或攝制組存在的輔助手段。
一、電視隱性采訪的作用
1.節(jié)目的現(xiàn)場感強,真實記錄了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顯得真實可信。
2.觀眾愛看,滿足人們正常的窺秘心理。
3.拓展了節(jié)目的領域,許多明處不能拍,以用這種形式得到很多的展現(xiàn)。
4.相比較記者的人身較安全,同時減少節(jié)目被撤的概率。
二、電視隱性采訪的適用范圍
記者的新聞采訪活動是正大光明的社會活動,一般不需要隱藏身份。隱性采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采用的采訪方法,它必須有嚴格的限制。
1.為了拍攝社會不良現(xiàn)象或不道德行為,取得第一手資料的認證性。
新聞記者被稱作“社會的良心”,對于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和不道德的行為,法律無法約束,而新聞媒介可以進行輿論的批判和引導。在拍攝這些問題的采訪中,假如記者公開采訪意圖,難以拍到具體的事實,而電視采訪又必需拍到具體的畫面作為實證,在這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電視記者可以謹慎地使用隱性采訪。
2.抓取罪證。在拍攝違法犯罪活動時,為揭示犯罪活動以及避免記者采訪的危險性,可以使用隱性采訪。比如采訪毒品交易、買賣假文憑、私刻公章等違法犯罪活動時,如果記者公開身份和采訪目的,不僅不能采訪到需要的素材,還可能遭遇生命危險。這時,記者只能采取隱性采訪。
3.在公共場合為保證采集的形象素材生動真實、避免鏡頭前的緊張和不自然,電視記者在不針對“個人”的前提下可慎重選擇隱性采訪。如拍攝市井日常生活,廣場、街道等公眾場合,可以隱蔽攝像機拍攝。
4.電視隱性采訪在正面報道中使用,具有特別效果。由于被采訪者在不如情的情況下接受了電視采訪,他們在鏡頭前的真實表現(xiàn)比正常的采訪更具說服力。在對正面報道的隱性采訪中,應注意必須是公眾場合。
三、電視隱性采訪的注意事項
1.采用隱性采訪應該具備強烈的法制意識,不能濫用。近幾年來,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經常能看到隱性采訪,有泛濫之嫌。經過分析得出,隱性采訪并不適用于一般電視報道。實際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電視記者都不應該輕易采取隱性采訪的方式。在鏡頭前亮出身份,克服采訪中遇到的阻力,也是電視記
者應該具備的能力。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想到隱藏身份,采用偷拍;也不應該一味追求偷拍效果,嘩眾取寵。
2.職業(yè)底線。要尊重客觀發(fā)生的事實,而非人為事實,要看事情是自然出現(xiàn)的還是你導演的。比方說,提供需求,參與對方的行為,人家已經不販毒了,你還高價利誘,這就是人為導演的。
3.隱性采訪在報道中要具備人文關懷的精神,不同的問題可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尤其是對末成年人等弱勢群體要有意識地加以保護。電視記者要始終為每一個采訪對象著想,即使是那些違法犯罪人員,記者都應該為他們留下重新做人的機會。對一些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進行隱性采訪時,如翻街道欄桿、躺在公園椅子上、亂扔果皮等,不要使用太近的景別和正面角度拍攝,應采用全景、遠景、背面角度,以警醒這些人為主。采訪少年犯或抓獲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記者要注意保證他們的正面清晰圖像不要出現(xiàn)在完成的節(jié)目里。一般在拍攝時盡量使用背面、逆光或后期做特技馬賽克處理。
4.由于隱性報道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記者要學會在采訪中保護好自己以及設備。很多隱性采訪具有相當?shù)奈kU性,尤其是采訪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時。記者要學會在采訪中保護好自己,這就需要依靠合理的策劃和準備。
5.隱性采訪要與公安、工商、海關等相關執(zhí)法部門配合。
當前,由于我國還沒有成文的新聞法和廣播電視法,所以隱性一采訪并沒有相關的法律作保障,對于隱性采訪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唯一解釋是為了公眾利益。隱性采訪常常甚至有時是不可避免地要“窺視當事人的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探視人家不愿公開、精心掩飾起來的人生與內心世界的另一面”。直至電視記者在采訪中確實取得了被采訪者活動的非法證據時,記者的行為才有了“遲到的法律保護”(所謂公眾利益);而如果電視記者在采訪中沒能順
利抓取罪證或無法舉證這些材料的非法性,那么“這種采訪可以說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與人格權的沖突”。因此,從目前我國的法律來看,記者的隱性采訪經常是缺少法律依據的。
將電視隱性采訪與政府相關執(zhí)法部門的行動結合起來,比如配合公安部門暗訪違法活動、配合工商部門暗訪造假售假行為等,記者的采訪活功就會還原為新聞活動,而不會陷入代替政府去執(zhí)法的困境中,還能得到一定的安全保護,這是隱性采訪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6.避免新聞侵權
在電視新聞記者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偷錄或者偷拍的行為極易涉及到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甚至造成對他們的隱私權的侵犯,所以現(xiàn)階段大量的新聞侵權訴訟案件時有發(fā)生,所以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在進行隱性采訪時把握好“度”,減少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如果僅僅是為了制造電視新聞賣點而故意去侵犯公民的肖像權、名譽權或隱私權,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容忍的,所以即使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是情有可原,因為對于普通的公民來說,個人隱私權的地位要遠遠高于知情權,所以電視新聞記者不得以隱性采訪為借口,肆意披露公民的個人隱私,但是即使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也必須在基于不故意傷害公民個人尊嚴的基礎上進行。而如果隱性采訪中涉及到的公民行為與社會的治安、文化、交通以及教育有關,就屬于公共利益的范疇,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優(yōu)先權,但是電視新聞記者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因為隱性采訪是在當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一經電視報道播出,很可能會影響其正常生活,一定要把握好采訪的“度”,避免侵犯采訪對象的相關權益,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影響電視新聞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敏. 隱性采訪類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話語分析[J]. 南京師范大學. 2015.
[2]宋雪琴;隱性采訪的法律解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