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潔
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一向是重難點所在,而新課標對此也有詳細的要求。本文從《短歌行》入手,以筆者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為例,同時結(jié)合《三國志》中相關(guān)篇目,探究曹操這一形象,同時以期探究如何引起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并拓展其古文閱讀面,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中學古詩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版五冊必修和五個系列的選修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選用了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詩文,并按照一定體例編排,編者和教師們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對這些優(yōu)秀的詩文總是望而卻步,興趣不大。但興趣是學習的第一步,如何引起學生閱讀古典優(yōu)秀詩文的興趣極為重要。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將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尤其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下面以《短歌行》為案例予以說明。
高中語文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二收錄了曹操的《短歌行》,意在讓學生學會詩歌鑒賞,能從詩歌中體會到曹操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yè)的宏圖大愿,同時也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作為詩人的曹操,有自己“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的深沉悲嘆,但詩歌主題是“周公吐輔,天下歸心”的豪情壯志,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慷慨激昂的感情。這首詩本身并不難理解,學生初中學過《觀滄?!罚呀?jīng)知道曹操詩歌沉郁雄健、豪邁縱橫,語言古樸而富有強烈的感情。現(xiàn)在再讀《短歌行》,比較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一般人都知道曹操是一代奸雄,有其奸詐陰險的一面,而通過學習詩歌,又能體會到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那么,歷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樣的呢?曹操生逢漢末亂世,能一統(tǒng)半壁江山,必然有非凡的能力。他唯才是用,又忌妒英才,有關(guān)懷蒼生之情,亦有掠城之過。若有興趣的話,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了。
我市學習踐行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已有一段時間,當然我們并未單純照搬,而是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使用。就《短歌行》這首詩而言,課堂學習是可以采用高效課堂方式的。課前筆者設(shè)計了導學案下發(fā)給學生預(yù)習,導學案中首先明確三維目標和重難點:1.反復誦讀,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達到當堂成誦。2.通過反復誦讀,分析詩句,說出作者抒發(fā)了哪些情感。3.理解曹操“憂”的內(nèi)涵,感受曹操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對人才的重視。
體味作者表達的“憂”而奮發(fā)、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比缓蠛粚嵪嚓P(guān)基礎(chǔ),如關(guān)于題目“短歌行”的文體常識,作者曹操其人其事和本詩寫作背景;同時設(shè)計了基本字詞考查,以落實預(yù)習細節(jié);為幫助學生初步思考、體會詩歌內(nèi)容,還設(shè)計了三個小問題:1.根據(jù)經(jīng)驗推測,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對酒當歌”,會“歌”什么呢? 2.找出文章中的典故。3.這首詩感情色彩最濃烈的字是“憂”,它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請分別劃出來并注意體會其感情。
在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導入正課之后,檢查反饋學生的預(yù)習案完成情況,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主完成,形式是靈活多樣的,筆者選擇的方式是課代表主持檢查,之后各小組集中提出問題。通過預(yù)習案的檢查,就能反饋出學生的具體問題,有的當時就可以解決,有的就需要課堂討論探究,由此就可引入之后的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當然,詩歌的朗讀背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生的試讀,教師的指導、泛讀,學生的精讀,教師影音資料的補充等等,都是很有必要的,靈活多樣的閱讀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這首詩歌,筆者在課堂上補充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吟唱此詩的視頻片段,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不僅競相模仿,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有了興趣和氛圍,之后的探究也就有聲有色了。
在課堂探究案中,筆者設(shè)計了四個探究問題:1.你覺得在本詩前八句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2.本詩所用典故的含義分別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3.小結(jié):全詩反復出現(xiàn)一個“憂”字,詩人“憂”什么?4.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曹操刻畫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也將曹操勾畫成白臉,印象中他也陰險、奸詐、殘暴。而《三國志》中曹操又是一個“忠臣賢相”、“杰出英雄”,結(jié)合這首詩的學習談一下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寫成一段話,50—100字。這四個問題都主要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各小組長組織討論,教師點撥。每道題根據(jù)難易,三至七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然后小組展示談?wù)摰拇鸢?。其中前三個主要以口頭展示為主,第三題可以讓學生板書小結(jié),第四題討論之后每位學生都要形成書面文字。在課堂上這個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設(shè)計的問題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然后各問題之間體現(xiàn)出一定的層進性,這樣也便于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其次,學生的充分討論既能在交流中明確要點,也能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是展示體現(xiàn)小組成果的過程,一方面能反映小組的學習和討論情況,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
就探究的第四題而言,課堂時間可能有限,這就是我們要用的另一種方法了——課外補充并指導閱讀,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的廣度,增強思維的深度??梢宰寣W生課外讀《三國志》,看史書是怎樣記載曹操的,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課堂上或利用自習時間,把材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曹操的性格。一方面,加深對《短歌行》的認識,全面認識歷史人物,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學習面,提高了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三國志》較為真實地反應(yīng)了當時歷史的面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三國志·魏書》,讓學生從書中自己尋找跟曹操有關(guān)的內(nèi)容,進而總結(jié)出曹操的性格特征。《魏書》一共三十卷,篇目較多,讓學生通讀是不太現(xiàn)實的,教師可以指定篇目,通過教學多媒體讓學生閱讀。其后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正方與反方,正方尋找曹操唯才是舉、亂世英雄的言行;反方則可以尋找嫉妒英才、陰險狡詐、草菅人命的例子,雙方進行辯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jié)。
比如,《三國志·武帝紀》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乐芤??!边@個評價大體上反應(yīng)歷史真實狀況。《三國志·武帝紀》中有劉備投奔曹操,程昱等人勸服曹操殺掉劉備,但是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再有,魏種逃跑,辜負了曹操的重托,但是當抓到魏種的時候,他又說“唯其才也”,重新任用魏種。體現(xiàn)曹操政治家高遠目光的有很多有意思的言行,再如:“初,紹與公共起兵,……無所不可?!边@體現(xiàn)了曹操比袁紹的高明之處,而且這段語言生動易懂。還有其他的方面,比如曹操下令郡國建學館,以重建仁義禮讓之風。打敗袁紹之后,又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這些詔令,體現(xiàn)出曹操作為政治家的遠大抱負。
再如《三國志》第十二卷,《三國志·崔琰傳》較好地體現(xiàn)曹操性格狹隘,亂殺賢才、狡黠忌才的一面。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崔琰傳》。比較能體現(xiàn)崔琰冤屈的,如,“琰嘗薦鉅鹿楊訓,雖才好不足,而清貞守道,太祖即禮辟之?!碑斎?,教師在布置任務(wù)的時候可以選擇較為易懂的段落,不一定非要全文閱讀,靈活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最后由教師總結(jié),歷史上的人物并非盡善盡美,曹操有功有過,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品質(zhì),摒棄惡習。同時,通過補充歷史材料,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中詩人矛盾的心理。
曹操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可以比較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閱讀史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史傳文學的語言相對比較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借助工具書和相關(guān)資料來閱讀古書的能力,也能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高中古詩文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一方面,注意課堂方式的選擇,盡可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討論中去,給學生空間和時間思索、討論;另一方面,將詩歌欣賞和文言文閱讀相結(jié)合,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當然,這一切還得回到那句樸素而有力的話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是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鄭國民.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