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袖鋒,丁勇,范凌梟,梁昌祝
(1重慶市合川區(qū)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重慶401520;2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重慶400045;3重慶鼎信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重慶401121)
重慶市綠色建筑推廣應用情況及技術應用分析
廖袖鋒1,丁勇2,范凌梟2,梁昌祝3
(1重慶市合川區(qū)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重慶401520;2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重慶400045;3重慶鼎信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重慶401121)
為了了解重慶市綠色建筑發(fā)展整體情況及具體技術應用效果,該文對重慶市的綠色建筑發(fā)展現狀進行了統計梳理。此外選取參評2009年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57個綠色建筑項目,統計其具體技術應用情況,分別總結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技術應用特點,同時對已經運行的建筑能耗進行了統計。最后對重慶市綠色建筑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的發(fā)展提出展望。
綠色建筑;節(jié)能技術;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后評估
基金論文:該論文為“綠色建筑性能后評估技術標準體系研究”(清華大學、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和重慶大學共同合作,項目編號:2016YFC0700105)項目論文之一。
從2006年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fā)行,國家對綠色建筑和節(jié)能減排越來越重視,近年來我國的綠色建筑和建筑節(jié)能得到了快速發(fā)展。2013年1月6日,國務院正式轉發(fā)了國家發(fā)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fā)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重點指出“繼續(xù)支持綠色建筑及綠色生態(tài)城區(qū)建設,積極引導建設綠色生態(tài)城區(qū),推進綠色建筑規(guī)模化發(fā)展”,綠色建筑評價及技術也逐步實現了氣候區(qū)和建筑類型的全面覆蓋。全國各地都在快速推進綠色建筑和低碳生態(tài)城區(qū)建設。2015年11月30日習主席于巴黎氣候大會發(fā)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指出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屆時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m3。并著重談到發(fā)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對于全球氣候改善的積極意義。此外,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已累計評出標識項目4071項,總建筑面積約4.72億m2[1]。
“十二五”期間,我市已累計組織實施綠色建筑近3100萬m2(其中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1100余萬m2)和綠色生態(tài)住宅小區(qū)3800余萬m2,推動悅來生態(tài)城創(chuàng)建了國家首批綠色生態(tài)城區(qū),2015年末綠色建筑在新建城鎮(zhèn)建筑中的比例達到21.6%[2],逐步實現節(jié)能建筑向綠色建筑的跨越。根據項目調研統計情況,2009版重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自2011年12月執(zhí)行到2015年4月,共評審62個項目,其中地方組織評審57個綠色建筑項目,國家標準組織評審5個項目,項目總面積為966.7萬m2。2015版重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自2015年5月執(zhí)行至今,共評審18個項目,其中地方組織評審15個綠色建筑項目,國家標準組織評審3個項目,申報項目總面積為319.9萬m2。截至目前,重慶市綠色建筑標識申報項目數共80個,申報項目總面積為1286.6萬m2(圖1)。
圖1 重慶市項目區(qū)域分布
2013年9月,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召開,將重慶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qū)、都市功能拓展區(qū)、城市發(fā)展新區(qū)、渝東北生態(tài)涵養(yǎng)發(fā)展區(qū)、渝東南生態(tài)保護發(fā)展區(qū)五個功能區(qū)域。如圖1所示,都市功能核心區(qū)和都市功能拓展區(qū)是重慶市主城區(qū),也是綠色建筑標識申報項目最多的功能區(qū)(包括北碚區(qū)),已經組織評審了65個項目,其中銀級項目21個,金級項目38個,鉑金級項目6個;申報項目總面積為1059.4萬m2。城市發(fā)展新區(qū)已經組織評審了9個項目,其中銀級項目4個,金級項目5個;申報項目總面積為176.1萬m2。渝東北生態(tài)涵養(yǎng)發(fā)展區(qū)已經組織評審了6個項目,其中銀級項目2個,金級項目3個,鉑金級項目1個;申報項目總面積為59.9萬m2。渝東南生態(tài)保護發(fā)展區(qū)無項目申報。
3.1建筑節(jié)能技術應用
對2009版標準各項技術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整理,可基本得到目前在重慶市的綠色建筑推動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措施,由于建筑類型差別較大,所以將技術類型分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別比較,并且分別總結出在重慶市綠色建筑設計中使用率非常高的技術[3]。
3.1.1居住建筑技術應用
居住建筑是與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建筑體系,一般認為,綠色居住建筑是指自然資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無污染、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質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的居住建筑。此次共對21個綠色居住建筑進行了調研,通過對這些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情況的調研統計,對技術使用率超過80%的技術進行統計,得出以下結果(圖2)。
圖2 居建項目技術利用情況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重慶市的居住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包括了地下空間利用、照明高效及控制、雨水利用、使用預拌混凝土、防止內表面結露等;居住建筑由于用能特點,較少使用集中空調系統,因此常用技術中少有與暖通空調相關的技術措施。居住建筑所應用良好的技術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因地制宜的技術使用。技術使用方面因地制宜可以最有效地實現建筑的綠色化。例如:重慶市是山地城市,容易利用地下空間(技術使用率為100%),居住建筑在利用地下空間時可作為車庫、機房、公共服務設施、超市、儲藏等空間,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是城市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2)技術選擇側重為居住者提供便捷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住宅建筑的舒適程度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也可能會影響居住者在工作中的效率。例如:重慶的公共交通發(fā)達,為住宅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設施容易實現(使用率為95%);此外,綠化植物多樣化、防止內表面結露、自然通風等多項技術使用率都高于90%。
3.1.2公共建筑技術應用
公共建筑的存量和增量巨大,針對公共建筑設計和運營要求較集中的特點,突出系統節(jié)能、室內環(huán)境等指標評價,引導建筑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合理有效應用[4]。此次共對33個綠色公共建筑進行了調研,通過對這些項目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情況的調研統計,對技術使用率超過80%的技術進行統計,得出以下結果(圖3)。
圖3 公建項目技術利用情況
整體而言,公共建筑中應用良好的技術體系與居住建筑相似,都具有一定的因地制宜的特點。如圖3所示,公共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包括了地下空間利用、空調設備及管網的合理設置、使用預拌混凝土、專項聲學設計、優(yōu)化風環(huán)境設計等。此外,由于公共建筑能耗較大,因此在公共建筑中的節(jié)能技術應用較多[5]。除此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空調系統的能耗。目前存在的公共建筑較多的采用了集中空調系統,但是由于多數空調系統都是按照最不利情況進行系統設計和設備選型的,而建筑在絕大部分時間內是處于部分負荷狀況的。因此,在設計時,往往會針對空調系統的特點,會考慮高效、合理的空調設備和系統,其次空調設備的部分負荷下的節(jié)能運行措施也得到重視(使用率為70%)。
(2)率先實踐新建筑技術。目前政策積極支持的技術都在綠色建筑中率先得到了很好實施,如預拌混凝土、節(jié)水衛(wèi)具、高性能建筑材料、非傳統水源利用等,這些技術已在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3)注重室內環(huán)境。公共建筑包括商業(yè)、展覽、酒店、學校、辦公等,不論哪種公共建筑都與使用者的舒適性息息相關。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綠色公共建筑多采用室溫調控設計、環(huán)境噪聲控制技術等手段,并且進行了專項的聲學設計和采光設計,更多關注用戶的使用感受,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效果。
3.2應用效果后評估
3.2.1能耗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綠建項目綠色技術的實施情況,對重慶市內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建筑進行了抽樣調查,截至2016年3月,已經有28個公共建筑和17個居住建筑竣工或投入運行。如圖4-圖5所示,在已經竣工的項目中,公共建筑項目平均節(jié)能率為53%,年平均能耗值為94.9kw·h/(m2·a);居住建筑項目平均節(jié)能率為64%,年平均能耗值為33.8 kw·h/(m2·a)。
圖4 竣工項目節(jié)能率
圖5 竣工項目總能耗
3.2.2實際運行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調研的綠色建筑中,有的綠色技術并沒有得到落實,主要有以下情況:(1)用電、用水分項計量未使用;(2)屋頂綠化技術未落實;(3)設備或系統故障后停止使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技術的初投資或運行費用增量成本普遍偏高,如綠化屋頂的初投資約為200~300元/m2,而重慶地區(qū)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一般約為50元/m2。此外,綠色建筑技術出現故障后維修較困難,且無相關監(jiān)督政策,所以出現故障后普遍不再使用。
根據以上對執(zhí)行情況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重慶市的綠色建筑具備了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并且技術實施達到了一定的廣度,綠色建筑逐漸從示范向推廣邁進。但仍然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1)技術實施在實際情況下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目前對技術實施效果的監(jiān)管還沒有落實。
(2)重慶市共有40個區(qū)縣,有16個區(qū)縣申報了綠色建筑項目,申報比例為40%。但絕大多數項目集中在重慶主城區(qū)內,占80%。以整個重慶市來看,項目分布范圍較小,需進一步擴大綠色建筑的覆蓋范圍。
針對上述發(fā)展中的問題,提出如下發(fā)展建議:
(1)針對綠色建筑實施效果,建議加強對綠色建筑技術實施判斷標準的確定,并對項目實施情況予以動態(tài)更新和監(jiān)管,確保技術的實施效果。
(2)針對綠色建筑的覆蓋面,建議系統性地開展各區(qū)縣綠色建筑專項培訓,針對性地開展成體系的區(qū)域培訓,加強政策宣貫和技術路線實施;針對地方建筑發(fā)展趨勢與實際需求,確定地區(qū)性的綠色建筑實施細則。
(3)綠色建筑整體表現應最適應特定地域,技術是為整個建筑運行而服務的,不能只是單看某項技術的性能與效果,而是放置于特定建筑的實際使用條件下評估,例如:重慶市整體太陽能應用效果較差,但巫山地區(qū)太陽能卻很豐富,應該加以推廣。所以即使是在重慶市不同建筑選擇的技術也應該有所不同。
[1]宋凌,宮瑋.我國綠色建筑發(fā)展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J].建設科技,2016(10).
[2]丁勇.重慶市綠色建筑發(fā)展情況報告[R].重慶市綠色建筑專業(yè)委員會,2015.
[3]重慶市綠色建筑專業(yè)委員會.DBJ50/T-066-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2014.
[4]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50189-2015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S].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15.
[5]林波榮,劉彥辰,裴祖峰.我國綠色辦公建筑運行能耗及室內環(huán)境品質實測研究[J].暖通空調,2015,45(3):1-8.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區(qū)縣建設
重慶潼南多措并舉促進建筑業(yè)和房地產開發(fā)實現良好開局
一是分批次繳納城市建設配套費。新開工項目繳納城市建設配套費金額可根據金額大小實行分批次繳納,以緩解企業(yè)資金難題。二是通過減、免辦法保障農民工工資保障金落實到位。一年未拖欠的減免50%;兩年未拖欠的減免60%;三年未拖欠的免繳。三是加強預售資金首付款監(jiān)管。降低預售資金首付款監(jiān)管金額,對信用綜合排名在全市前50名的開發(fā)企業(yè)預售資金首付款實行零監(jiān)管等辦法,按節(jié)點審批支付使用。四是項目資本金按50元/m2繳存監(jiān)管,按工程節(jié)點使用。五是組織舉辦房交會,給予房地產企業(yè)和購房戶激勵政策。今年1-5月辦理施工許可建筑面積82.8萬m2,同比增長22.8%,其中開發(fā)面積77.7萬m2,同比增長48.6%;竣工總面積39萬m2,同比增長7.4%,其中開發(fā)住宅面積37.2萬m2,同比增長4.5%。
(潼南區(qū)城鄉(xiāng)建委)
Promotion,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ies Involved of Green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To know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een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nd specific technologies involved,this paper gives accounts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green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Based on the 57 green architecture projects applying for meeting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of 2009 edition,the specific technologies involved are recorded,the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features for dwellings and public buildings are respectively summarized,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rchitectures in operation is also shown.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ongqing green architectures are summarized,with future prospects presented.
green buildings;energy saving technology;dwelling buildings;public buildings;post-evaluation
TU242.9
A
1671-9107(2016)09-0015-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6.09.015
2016-07-29
廖袖鋒(1983-),男,重慶人,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節(jié)能與建設工程管理相關工作。
丁勇(1975-),男,山東黃縣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可持續(xù)建筑環(huán)境與建筑節(jié)能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