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肖依
正儀老街,舊時光里的寧靜記憶
記者|肖依
老街,你知或者不知,它都在那里,是舊日時光里獨有的記憶,無論城市面貌如何改變,老街以它獨有的姿態(tài)屹立在那里。
如同正儀老街。其實,原來它并不是街,而是鎮(zhèn)。位于江蘇省昆山市西郊,陽澄湖東南岸,據(jù)考古證實,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鎮(zhèn)。古鎮(zhèn)還是昆山三寶之一并蒂蓮的故鄉(xiāng)和昆曲的發(fā)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歷來文化氣息濃厚,書法名家輩出,僅明清兩代,就出過擅長書法的舉人40多名,后又出了錢大鈞和李肖白兩位著名書法家。
如今,原來的正儀鎮(zhèn)已經(jīng)歸屬到昆山市巴城鎮(zhèn)下,只留一個“正儀老街”的名號。老街沿渭塘河兩岸而建,由上塘街和下塘街組成,居民枕河而居,世代過著悠閑恬靜的生活。
曾經(jīng),正儀也一度有過輝煌。由于早年京滬鐵路在此設有站點,解放前,正儀一直是陽澄湖地區(qū)的對外運輸中心。另元、明、清三代,老街商鋪林立,車水馬龍,茶館、書場、點心店,熱鬧如集市。后隨世代變遷,正儀數(shù)度毀建。時光荏苒,曾經(jīng)的喧嘩早已褪去,當下的老街又恢復到百年前的模樣,祥和而安寧。
去的那天時陰時雨,能不憶江南,頗有幾分江南煙雨的意味。滬寧鐵路、滬寧城際、312國道橫貫境內(nèi)的正儀,離蘇州并不遠,可以在蘇州園區(qū)坐上公交,半小時立達。
這個時候,青團子不在時令,東亭并蒂蓮不在季節(jié),老街上的人三三兩兩,游人更為稀少。
走在老街,老房子很少了,老店鋪也不太能看見了,老街的老風景也就剩有點年代的門楣招牌,古老條石,銹石古橋。但是窄窄的老街沒有任何粉飾和過多的人為開發(fā),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樸的祥和與生活的恬靜,實為難得。
上塘街現(xiàn)今仍有140多家店鋪開張營業(yè),依稀可見昔日繁華。老街最有名的是文魁齋青團子,最多的是泡泡餛飩店和理發(fā)店,最古老的是“養(yǎng)壽堂”中藥鋪。
老街沿襲了江南古鎮(zhèn)的基本格局,一河兩街,景福古橋坐落在老街中段,被稱“中心橋”。橋下正儀百年老店文魁齋的青團子名聲在外,只是好吃卻時令,沒有吃到有點可惜。
說到這聲名遠揚的正儀青團子,每年清明前后,正儀老街青團店林立,一波波的蘇州、上海人都會特地慕名前來買青團子。
正儀的青團子柔軟細潤、甜而不膩、香而不散、翌而不黃,可以存放一周而香鮮如初。這里除了用料講究和手工制作外,還有一門秘而不宣的技術制作漿麥草汁。現(xiàn)在擁有這門技藝的人已經(jīng)鳳毛麟角。
正儀青團子的青草汁十分考究,1公斤槳麥草打多少青汁,1公斤青汁點配多少公斤糯米粉,有嚴格的要求。青團子有三種餡:一為百果,主要配料為紅棗、核桃仁、糖和豬油;一為豆沙,還有一種是芝麻。當時幽居在蘇州網(wǎng)師園的蔣緯國之母,也曾多次到正儀品嘗青團,她長年吃素,所以團子一律素餡,吃起來別有風味。
來到正儀,還有一種不能不吃的特色小吃就是泡泡餛飩了。在這里,“泡泡餛飩”店總能隔幾步就遇見。泡泡餛飩全部手工制作,皮薄泡大,點上豬油,滿屋飄香。那鮮美的味道,能一直美到心里。
老街上還有一處真義東亭荷池的遺址。這里是昆山三寶(昆石、瓊花、并蒂蓮)之一——稀世名花并蒂蓮的故鄉(xiāng)。相傳元末顧阿瑛營造玉山佳處,選擇了此地辟池種植并蒂蓮。在國民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的倡導和資助下,老街上的并蒂蓮再次整修荷塘,疏浚荷池,重建東亭,并取名“君子亭”。如今正儀的“君子亭路”也由此得名。
靜靜的老街,默默地記錄著歷史的滄桑和變化,呈現(xiàn)出的濃郁生活氣息、原生態(tài)美,是其它過度開發(fā)的商業(yè)老街所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