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財
古代的孩子是怎么寫作業(yè)的呢?《周禮》上說上古的教育有六個科目:禮、樂、射、御、書、數(shù),分別是禮儀、音樂、射箭、駕駛、文學和數(shù)學。這六個學科到了隋唐,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最后只剩下一個“書”,也就是語文。讀書也變得簡單,就是“讀”和“書”。
“讀”是朗讀。學生先把課本送到老師面前“上書”。古代沒標點,老師用燒烤扦子般粗的“點書簽”蘸印泥,在書中斷句處點個紅點。點書簽一頭大,一頭小。小一點的是逗號,大一點的是句號——這叫“點書”。
點書后讀書。老師先范讀,學生跟著模仿,老師讀三遍后學生跟著讀三遍,要求“依字行腔、依義行調”?!锻身氈分刑岬剑沧x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本一般是《三字經》或《論語》。閱讀姿勢如現(xiàn)在電視劇里演的一樣,朗讀時老師下身不動,以腰為軸前仰后合、搖頭晃腦,學生也跟著前仰后合、搖頭晃腦。
隨后老師講經,講義理,講字義。講經后學生自己朗讀,杭州宗文義塾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重復朗讀的好處是,經過反復練習,很快會記住讀音和字形。小孩子讀的啟蒙讀物有《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幼學瓊林》之類,大孩子讀《論語》和《中庸》。古文里學校叫“庠”,這個字拆開就是“廣”和“羊”,古代的學校確實有點兒在廣場放羊的意思。當時采取混班制,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同一間教室,書聲瑯瑯這種混合音響,聽起來不錯,但操作起來并不順暢。當小孩子讀《三字經》時,旁邊的大孩子在讀《論語》,就會混音,混搭的結果是彼此受影響,誰都讀不下去。
古代的小孩子一天學四個小時,大孩子一般學八個小時。小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少,老師一次“點書”的內容不多,十個字左右,背熟,記住讀音和字形就開始“書”了?!皶本褪菍懽?,分三個階段:描紅、影本、臨帖。第一階段,老師在本子上用紅筆寫下所教的字,作為描紅的樣本,學生按照筆畫用墨填寫;第二階段是影本,學生把半透明的紙蓋在黑底白字的字帖上,透過紙練習那些朦朦朧朧的字;第三階段是臨帖,就是看帖習字。
古代的孩子每天要寫多少字?《宋會要輯稿·崇儒》的規(guī)定大約是這樣的:(國子監(jiān))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字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