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如今,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亂起名字的時代。
走在大街上,無論是店鋪、樓盤,還是酒吧、咖啡屋,招牌上很難再看到如老北京琉璃廠或前門大街上那些古樸典雅的名字。別說大而醒目的牌匾了,就是賣品上掛的小小的商標牌號,也盡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而不少人偏偏要把這小小的名字露在外面,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高貴與不凡。甚至自家新生嬰兒的名字,如今都是那樣的五花八門,洋味兒十足,叫娜呀、莎呀、菲呀的多了起來,眼花繚亂,令人莫衷一是。與上一代的名字相比,這些名字打上了這一代人明顯的印記。
北京有一家餐館竟然把自己的招牌菜取名為“鴉片魚頭”,而且堂而皇之地掛在店外的墻上。于是,這名字立刻被人舉報,被城管要求拆除。餐館老板一臉無辜,一個勁兒打躬作揖地辯稱:“哪敢用鴉片做菜,只是想以此吸引人,意思是此菜如鴉片一樣越吃越上癮。”顯然,“鴉片”二字,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或形容詞,不過是店家故意撩人的幌子而已。
我國早有古訓:“必也正名乎!,,意即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不僅有些店家早已經(jīng)棄之不顧,在店名或菜名上費盡心思,劍走偏鋒,或故弄玄虛,或聳人聽聞,而且不少地方也在名字上搞一些華而不實的噱頭。別的不說,只看開發(fā)商新建的樓盤名字,大多要叫個“歐郡豪庭”“羅馬花園”“北歐小鎮(zhèn)”“萊茵河畔”“奧古斯邦城堡”之類,雖然那些地方離我們這里很遙遠,見都沒見過,卻一下子好像認了個洋親戚一樣,就那樣熱情可掬地站立在自家的門口。
在全世界,恐怕再沒有像我們這樣如此熱衷起古怪花哨名字的了。究其心理,不是崇洋,就是趨俗,甚至媚富。這三要素是支撐如今花哨名字時代的三角架。
北京朝陽區(qū)有一處叫“財滿街”的地方,如此土老財般的名字竟然出現(xiàn)在號稱中心商務區(qū)的附近,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和它附近不遠的長安街、神路街、雅寶路、芳草地、秀水河這樣我們先人所起的古色古香的地名相比,它仿佛倒退了幾個朝代。
當然,這樣古怪花哨名字的泛濫,不能完全怪罪店家或開發(fā)商,他們也是揣摩到了世人的心理,才會如此投其所好,一拍即合。如此泛濫的花哨名字,已經(jīng)成為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很難像吃魚吐刺一樣將其剔除干凈。
名字的問題,從來都是有時代的投影和人心的折射的。人潛意識里對起名字的作用和起名字時的思路,無師自通而又那樣輕而易舉就殊途同歸。因此,叫停一處“鴉片魚頭”容易,將如今市面上那么多駁雜而令我們臉紅的名字都改觀,已經(jīng)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因為那是我們自己腳底的泡,自己走出來的。
我禁不住想起我們的老一輩店家所取的名字,僅舉號稱北京三大老字號藥鋪的名字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經(jīng)》,意為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講究一個濟世的醫(yī)德;鶴年堂,取《淮南子》中“鶴壽千歲,以極其游”之句以及“松鶴延年”的俗語,祈福之意高遠;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壽”之句,一樣道出了對生命與道德的尊崇。其古風悠悠,文化與道義同在,經(jīng)時間風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不減。
對比我們的先人,我們真的要很慚愧才是,取名之事雖然不大,我們卻是越走越倒退。說到底,還是我們的文化底蘊不夠,還是在對比西方時總有去不掉的自慚形穢的弱國心態(tài)在作祟。我們越來越重視賺錢發(fā)財,卻不知道缺少我們自己文化做根基的財富之路是很難走得遠的。于是,我們?yōu)榱搜矍暗睦?,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便容易像鍍一層耀眼卻極易磕碰掉的漆皮一樣,起一些花哨的名字,如同二八月亂穿衣,亂了自己的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