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郃
從前看人作序,或是題畫,或是寫匾,在署名的時候往往特別注明“時年七十有二”“時年八十有五”或是“時年九十有三”,我就肅然起敬,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有資格在署名的時候也寫上年齡。
我揣想署名之際寫上自己的年齡,那時心情必定是揚揚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們,你們能否活到老夫這樣的高壽恐怕尚未可知哩?!?/p>
后來當(dāng)我真的年事已高,反而不想這樣署名了。因為在夸示高齡的時候,未來的歲月已所余無幾了。人生在世,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人到了年促之時,何可夸之有?我現(xiàn)在再看到署名時附帶聲明時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艷羨之情了。倒是看了富年的英俊,不勝羨慕之至。
歲月不饒人,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臉上、頸上、腰上、踝上,連皮帶肉地往下墜,雖不至于“載跋其胡”,那副龍鐘的樣子是瞞不了人的。別的部分還可以遮蓋起來,面部經(jīng)常暴露在外,經(jīng)過幾番風(fēng)雨,多少回風(fēng)霜,總會留下一些痕跡。
有些女性對于臉上的情況較為敏感。眼窩底下掛著兩個泡囊,其狀實在不雅,必剔除其中的脂肪而后快。兩頰松懈,一條條的溝痕直垂到脖子上,下巴底下更是一層層的皮肉堆累,那就只好開刀,把整張臉皮揪扯上去,像京劇演員化妝那樣,眉毛眼睛一齊上挑,兩腮變得較為光滑平坦,皺紋似乎全不見了。
行拉皮手術(shù)的人,都秘不告人,而且諱言其事。所以在飲宴席上,如果見到面無皺紋的高齡名媛,不妨含混地稱贊她駐顏有術(shù),并且在點菜的時候避開拉皮等菜。
按我們的習(xí)俗,在請教“貴姓”“大名”“府上”之后,有時就會問起“貴庚”“高壽”。有人問我多大年紀,我據(jù)實相告“78歲了”。他把我上下打量,搖搖頭說:“不像,不像,很健康的樣子,頂多五十。”好像他比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我知道那是言不由衷的恭維話,既然如此,那咱能不能別提年齡,說一些別的,比如天氣之類?
有一位男士在咖啡廳里邂逅一位女士,在暗暗的燈光之下他實在摸不清對方的年齡,他用臂肘觸了我一下,偷偷地在桌下伸出一只巴掌,戟張著五指,低聲問我有沒有這個數(shù)目,我嚇了一跳,以為他要借5萬塊錢,原來他是打聽對方芳齡有無半百;另有一位道行很高的和尚,涅槃的時候據(jù)說有一百好幾十歲,考證起來聚訟紛紛。要我說,估量女士的年齡不妨從寬,七折八折優(yōu)待;計算高僧的年齡不妨也寬,多加三成五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