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金
“人行好事,莫問前程?!边@是娘告誡孩子們的口頭禪,也是娘為人處世的準星,似乎娘一輩子都被這話導航著。
娘只殺過一次雞,但沒能殺成功。那是我上師范時,假期中,與我特別要好的一位外地同學,專程到我家回訪,娘準備殺只雞好好款待。雞抓到了,本想找鄰居幫忙殺,但不湊巧,只好自己操刀。娘慌亂中未殺到正地方,雞僅是受了輕傷,一扔到地上,就打著撲棱飛到房頂上去了。打這,娘再也沒有殺過雞,她說雞也通人性,怪可憐的。
經(jīng)歷過上世紀60年代3年困難時期的人,都深知那段歲月的艱辛。俺家的日子也過得挺辛苦。記得娘挎著籃子,領著八九歲的我,上坡里撿過冬的爛地瓜,去楊樹林捋嫩樹葉,回至家中,把爛地瓜碾碎,將樹葉當菜葉,做成瓜糊充饑。幸虧家里有撿來的一垛干地瓜秧,實在餓極了,也能當糧食吃。與俺家一個生產(chǎn)隊的王家,6個兒子3個閨女,家中能吃的都已吃光。王家知道俺娘軟心腸,晚上到俺家,哭著找娘求助,想借些干地瓜秧。俺娘陪著掉眼淚,滿口答應。娘對她說:“有俺家吃的,就有你家吃的。說借就遠了。”王家靠俺娘陸續(xù)送的半垛干地瓜秧,熬過了艱難的時期。每逢春節(jié),王家都要帶著自己的孩子,到俺家給俺爹娘磕頭拜年。至今,王家的后人還對我說:“俺沒忘記,你娘是俺家的救命恩人?!?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6/11/18/znxw201609znxw20160928-1-l.jpg" style="">
那個年代,一些人的心靈扭曲,變得冷漠甚至冷酷。但娘的那顆心,似乎從沒有這些那些的偏見。俺家院子后頭,住著一個單身漢。有年秋天,娘發(fā)覺一連好幾天,他家房門沒有上鎖卻緊閉著,灶屋煙筒不再冒煙,人也未見去生產(chǎn)隊干活。娘直覺他可能得了大病,推開房門,果然看到他躺在床上,正發(fā)著高燒,床前吐了一地污物,臉紅得像唱戲的關公,已經(jīng)好幾天未吃未喝了。我勸娘別朝自己身上攬事。從來都溫和的娘發(fā)了脾氣,數(shù)落我學瞎了。娘說:“哪有見死不救的。這個不理,那個不睬,就眼瞅著讓他干靠著等死嗎?”俺娘上到鍋屋里,做了一大碗白面疙瘩湯,還特意加上一個雞蛋,端到他的床前,讓他趁熱吃上。娘又叫二哥到村衛(wèi)生室,找來赤腳醫(yī)生,給他拿了藥,打上針,不幾天,他就能下床出門走動了。
時間久了,俺從娘身上感知到:一個心存善良的人,對遭遇不幸者的憐惜,那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觸發(fā)。俺村里有位叫居仁的老人,祖上為大戶人家,解放前上過縣學。老婆帶著兒子改嫁,他居無定所,乞討為生,唯一的嗜好,就是整天在大街小巷用自制的石灰粉團,無休止地書寫《四書》《五經(jīng)》的章句。人們都叫他“愣大仁”,躲之不及。俺娘卻從不嫌棄,還時常贊嘆:“‘愣大仁是村里識字最多的人,一肚子學問白瞎了,要不愣誰能拿下眼看他。”俺家是他選定的幾個定點式的乞討處,他每次到俺家門上,娘都盡量多給一些,為的是讓他快點吃飽,少跑一家是一家。冬天晚上,“愣大仁”大多棲居在一個沒有門板的破房子里,曾有幾個不諳事的毛孩子,向破房子里投石塊,以砸中“愣大仁”為樂。俺娘極生氣,立即登門找到這些孩子的娘,讓她們好好管教,別讓孩子干傷天害理的事兒。一年冬季,大雪飛舞,北風凜冽,屋檐上掛著尺余長的冰錐,是少見的那種凍死人的天氣。傍晚,俺姐到宅外自家地瓜窖里扒地瓜,掀開地瓜窖門往下一瞅,嚇了一跳,發(fā)覺“愣大仁”躲在里邊。他已經(jīng)住進地瓜窖里好幾天,餓了就啃地瓜?!般洞笕省币郧耙层@過別人家的地瓜窖,都是被揍一頓趕出來,因為鉆親侄子的地瓜窖,還被他侄子用鐵锨鏟掉了5個腳趾頭。這次,俺娘沒有叫我們把他從地瓜窖攆走,娘對我們說:“大冷天,小家雀還有個屋山頭,這樣的天把他攆出來就可能凍死了,先讓他在里頭暖和著,好了天再叫他出來?!贝汗?jié),當家里燃放過鞭炮,熱氣騰騰的水餃端上餐桌時,娘又想起了可憐的“愣大仁”,她讓我?guī)弦煌胨?,在村里不知什么地方找到他,讓他也能過個吃上水餃的年。“愣大仁”是個憨子,他不會言謝,但娘的憐惜,不是為了贏得回謝。
俺娘善良,卻不懦弱。特殊情勢下,為了幫助遇難之人,也有敢作敢當?shù)挠職?。那個年代,二妹在公社白柳條編廠干活。有天早飯后,她到廠里庫房領取白柳條,看見庫房門口戒備森嚴。進去,卻發(fā)現(xiàn)關押的是村民兵連長。之后幾天,二妹又打聽到關押民兵連長的人不準家里給他送飯,一天限吃“三大兩”,要讓他吃盡苦頭。二妹回家告知娘,娘說:“救饑如救火,缺時給一口,強似有時給一斗?!卑扯媚懶。镎f是要逮著,自己去替她蹲班房。俺娘專門烙了麥子煎餅,有的卷上棵大蔥,有的卷上塊咸菜,讓二妹藏在上衣棉襖里,早去上班暗中遞給民兵連長。人被關了半個月,煎餅送了半個月。民兵連長被放出來后,連家都沒回,就直奔俺家看娘來了。
俺家宅子西邊,有爹早年種的兩棵果樹,一棵是杏樹,另一棵是棗樹。在杏兒和棗兒陸續(xù)成熟時,有些嘴饞的孩子,少不了偷爬到樹上偷摘果兒。我每次發(fā)覺,俺娘不僅不讓我去阻止,反而一再叮囑:“生瓜梨棗,誰見誰咬,小孩子摘幾個嘗嘗就走了。你們要緊的別去嚇唬他們,要是嚇毛了,掉下來摔壞了胳膊腿的,那就了不得了。”待杏兒、棗兒都成熟了,娘就讓我?guī)е粋€小籃子,爬到樹上全部摘下來,由她給周圍街坊家的孩子,每人都送上一份,說是叫孩子們都甜甜嘴巴。
每當回味娘生前的這些往事,對我的靈魂都是一次撞擊。娘的純樸善良,就像一朵潔白的荷花,在我心中永久地盛開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