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先來做個小測試:將你覺得符合自己情形的陳述都打個鉤,然后數(shù)一數(shù),哪一欄的鉤更多?
思考者
我以思考為樂
我喜歡那種需要想出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工作
我喜歡抽象思維
我能從深思熟慮中獲得滿足
我喜歡生活中充滿了待解決的難題
即使一個問題對于我個人并無影響,我也會反復(fù)琢磨它
非思考者
對于我而言,思考不是一件樂事
我比較喜歡做不用思考的事,不愿去做需要思考的事
只有迫不得已時我才去思考
比起思考長期計劃,我寧可想些近期的小計劃
每次完成一項需要絞盡腦汁才能完成的任務(wù),我都感覺解脫多過滿足
我會盡量避免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情況
這是簡化版“認(rèn)知需求”測試,測的是“你究竟有多愛動腦”——對于“思考者”來說,動腦和食物、水、空氣、Wi-Fi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需求”;但對于“非思考者”來說,動腦則是外界強(qiáng)加于己的苦差事,能免則免,能逃就逃。
逃到哪里去?“非思考者”更愿意向外尋求刺激。結(jié)果,“非思考者”就做了更多的體力運動。2015年,美國心理研究者托德·麥克爾羅伊在大學(xué)生里找出30個“思考者”、30個“非思考者”,給他們戴上了監(jiān)測運動量的腕帶。一周后數(shù)據(jù)反饋回來,麥克爾羅伊發(fā)現(xiàn),“非思考者”在周一到周五的運動量明顯高于“思考者”,周末兩天二者差不多。這可能跟周一到周五的課程需要思考有關(guān),當(dāng)“思考者”坐在那里琢磨難題時,“非思考者”早就厭煩了,覺得無聊,將課本一丟,就出去玩鬧跑跳了。
然而陷阱出現(xiàn)了——假如你熱愛動腦,你會不自覺地選擇靜態(tài)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偏偏不利于大腦。運動量將決定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你的大腦將怎樣變老。
無數(shù)研究顯示,最能預(yù)測“80歲以上仍思維敏捷”的因素,就是運動。大腦是我們體內(nèi)最耗能的器官,而運動不僅能改善大腦供血,讓它平穩(wěn)地得到糖分和氧氣,還能調(diào)節(jié)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讓大腦保持愉悅輕松的狀態(tài)。比起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的“沉思者”,運動者的長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專注力……全部勝出。假如你勤勉地使用身體,你的大腦就會越用越靈光。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思索,雖然能收獲一些短期的思維樂趣,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在扼殺大腦。
很多時候,思考者不運動,是因為思考更有趣。但為了能長久享受這種樂趣,還是從書桌前站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