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枬
在第三十二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他強調,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真義。真正的教育就是引導人、提升人、發(fā)展人的過程,就是引導的過程。教育即引導。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體現(xiàn)在對學生“自主生長”的引導。“教育即生長”是杜威提出的重要的教育命題。在杜威看來,生活就是發(fā)展,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兒童的發(fā)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不要無視自然的本能。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加給學生,強迫學生去接受和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這里,“未成熟狀態(tài)”是生長的首要條件,意味著存在生長的可能性。杜威認為:“我們往往把未成熟狀態(tài)只是當作缺乏,把生長當作填補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間的空缺的東西,這種傾向是由于用比較的觀點看待兒童期,而不是用內在的觀點看待兒童期。”因此在對兒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評判兒童的表現(xiàn)。其實,“未成熟狀態(tài)”不是缺乏,而是具備一種向前發(fā)展的能力。如果教師把學生的“未成熟狀態(tài)”理解為缺乏,那么教學就是一種灌輸,把學生當作“空空的容器”,把成人的知識“填充”給學生。如果教師用生長的觀點看待學生,教學就不再是灌輸,而是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再是簡單地講解知識,而是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主動探索,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不是把自己標榜為知識的權威,而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這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和創(chuàng)新思維,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同時促進教師的發(fā)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會選擇”的引導。選擇是人的生命中重要的事件,它不斷地發(fā)生,且發(fā)生在每一個關口上。哲學家薩特認為,人的自我是一個永遠被追求卻又永遠達不到的東西,人就生活在選擇之中,人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人可能發(fā)展的方向和想成為的自我。由于青少年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尚不成熟和不穩(wěn)定,因而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選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在情緒、情感方面的自控力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較差。加之網(wǎng)絡時代又賦予了當今學生許多新的特點,使他們由接受轉向思考、由閉鎖轉向開放、由關心書本轉向關心社會。大眾文化的平面化、世俗化、碎片化在消解了雅與俗、尊與卑、高與低的界限時,也影響了青少年對道德、理想、信念等形而上的關懷和追求。以娛樂與調侃為主的文化快餐又使文化本身包含的尊嚴、人格、價值等被忽視,帶來了英雄主義的悄然隱退和道德理想的黯然失色。這就給教師提出了尖銳的時代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在紛紜復雜的多元變化中學會鑒別、學會取舍、學會選擇?如何在新的條件下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錘煉品格、走向崇高?這是人生的指導,是對祖國未來一代身心的引導。教師要為莘莘學子把好人生的“總開關”,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為學生提供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意義的范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從外部塑造或改造學生,而是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自主生長、學會選擇,并為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