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度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哈佛大學舉行,今年已經(jīng)是該獎項誕生的第26年。比起嚴肅的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更是一些喜聞樂見的科學解答——用不正經(jīng)的方式讓人們很嚴肅地反思一些哲理以及補充一點創(chuàng)造力。來看看今年都有哪些“乍看之下令人發(fā)笑,之后發(fā)人深省”的研究吧。
為啥吸血的虻“不待見”白色的馬?匈牙利的7位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奧秘在于水平偏振光。昆蟲們喜歡往水平偏振光多的地方跑,因為這種地方在它們眼里亮晶晶的,就像它們熟悉的水域。它們也通過水平偏振光來尋找自己的“吸血”對象。深色馬反射的偏振光更顯眼,而白色馬反之,因此它能躲過虻的吸血攻擊。除了虻,很多昆蟲都有類似特性。比如蜻蜓也容易把光滑方正的墓碑表面當成水面,停在那里不走。
如果你覺得身體左邊癢,請對著鏡子撓撓身體右邊,你真的會覺得身上沒那么癢了……這不是開玩笑,而是德國科學家用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精心擺放的鏡子和相應位置的撓癢,能讓你在視覺信息的引導下,把鏡子里的右胳膊看成自己的左胳膊。而且,如果你只能看到鏡子里被撓的右胳膊,止癢效果還會更好。
其實,此時你的視覺和觸覺產(chǎn)生了矛盾,為了處理這些矛盾信息,大腦可能以鏡子里看到的撓癢為依據(jù),進行了觸覺轉(zhuǎn)移。
托馬斯·司懷特斯上臺領獎(圖/科技日報)
做人太累了,我想要當山羊、狐貍以及水獺……生物學獎獲獎者托馬斯·司懷特斯給自己的雙手雙腳都戴上了特殊器具,然后以四足著地的方式和一群山羊度過了3天,并嘗試跟它們一起遷徙覓食。
還有一位獲獎者查爾斯·福斯特花了大半輩子致力于“在野外當一只動物”。他當過狗獾,在威爾士的山洞里和狗獾們一起吃過蚯蚓,他還在倫敦當過狐貍,并曾學著水獺那樣用牙齒捕魚。
伊芙琳·德比和同事們詢問了超過1000名說謊者的說謊頻率,并判斷要不要相信他們的答案。通過對這些年齡在6歲到77歲之間的測試者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人一天要說2.2個謊,另外,小孩兒和老人比較誠實,青壯年比較愛說謊。不過,這些科學家怎么知道測試者在研究中是否對他們說謊了呢?
除此之外,生殖獎頒給了已故的艾默德·沙菲克,他研究了穿聚酯纖維、純棉和羊毛褲子對老鼠性行為的影響。認知科學獎由兩位心理學家東山篤規(guī)和足立浩平獲得,他們研究了彎下腰時從兩腿之間看到的世界與平時是否不同。令人尷尬的是,大眾汽車公司獲得了化學獎,該公司在接受汽車測試時,總能神奇地自動減少排放量,以此“解決”了機動車排放污染問題。(據(jù)果殼網(wǎng)、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