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作家王安憶聲稱每天需要20萬字來“喂飽”自己,在解釋其中原因時,她說:“我的眼睛需要文字來喂飽,沒有文字我會發(fā)慌?!弊x過這句話,不覺心有戚戚。
“喂飽”這個字眼王安憶用的妙。人要吃飯,需要食糧,這是維持生命個體需要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但是,人還需要有維系精神生活的滋養(yǎng)。沒有精神食糧“喂飽”,人的心靈就會挨餓、就會胸悶、發(fā)慌。
然而當下,有閱讀習慣的人越來越少了。二十多年前林立街頭的書店,在市場大潮中次第消失。
我們曾是一個懂得讀書、尊重讀書的國度,“鑿壁借光”,司馬光讀書必置于茵褥之上,王冕騎在牛背上讀書……相信許多人對這些勤奮讀書、珍愛書籍的故事并不陌生。千百年來,“耕讀持家”為許多名門望族奉為家訓、圭臬,“家貧子讀書”是無數(shù)清貧家庭的追求、向往。人民文學家趙樹理先生論讀書時說:讀書要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就是說,我們應該從閱讀的材料中汲取養(yǎng)分、獲得智慧。人生離不開讀書,至少讀書可以幫助人生之舟避開歲月長河中無數(shù)的暗礁險灘。
書桌旁,燈光下,手捧書卷,或細細閱讀,或掩卷遐思,這是一幅畫卷,這是一種意境美。少年時代讀書的印記,如今已成為美好記憶。那時候,只要有幾角錢、甚至幾分錢,就興沖沖地往城里跑,或是去新華書店買一兩本書,或是去書攤租書閱讀。床頭、桌旁、廊道上、樹蔭下,都是讀書的好去處?;蛟S,就是在那時,我漸漸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如今,每天我都要讀大量的文字,文學、史學、雜志、報紙、網(wǎng)上閱讀,多管齊下,如醉如癡。讀書,使我感到充實。
有人曾問我:“讀書有什么用?”誠然,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之下,絕大多數(shù)潛在的讀者已經(jīng)“犧牲”在物質(zhì)的鐵蹄之下,功利性的價值觀,無疑使這個社會與讀書漸行漸遠,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責任編輯 趙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