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
摘 要:春馬鈴薯夏玉米連作栽培模式,適用于城郊型高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能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chǎn)效率,搭配農(nóng)作物品種,可有效促進農(nóng)民增收。現(xiàn)將主要農(nóng)藝技術措施簡介如下:
關鍵詞:馬鈴薯;夏玉米;栽培
一、春馬鈴薯栽培技術要點
1.土壤選擇
選擇土層深厚,肥力中等,土質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生產(chǎn)上一定要避免連作。選擇3年內未種過油料、茄料、塊莖作物的地塊。
2.秋耕整地
上年秋季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機械深松耕,打破犁底層,耕深在25cm以上。在不破壞原有土層結構的同時,整成上虛下實的待播壯態(tài),為來年早播打好基礎。
3.冬灌
為確保來年春季土壤墑情進行適時早播種,在10月底11月初進行冬灌,灌足灌透。通過冬春季凍融交替消滅部分越冬害蟲和病菌。
4.春季施肥
3月下旬4月初結合整地,每667㎡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3噸,溝施二銨15kg,硫酸鉀8-10kg,整地要求達到“齊、平、松、碎、凈”五字標準。
5.選種與處理
主選品種 “荷蘭7號”及其他早熟系列品種,在購買種薯時盡量選擇脫毒良種,每667㎡用種量在150-180kg。
6.催芽切種
在播種前1-2周將種薯從窖中取出,堆放在無污染室內,保持室溫15度以上,進行暖種。種薯與細沙分層相間放置、厚度約3-4層。并保持16-20度溫度和濕潤條件,經(jīng)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至2毫米。切種每塊種薯約40克,每塊上帶1-2個芽眼。切薯時,首先將所用器具消毒,遇到病爛薯一定要剔除。刀具嚴格消毒、以防傳病。準備兩把切刀、切塊時應準備千分之二高錳酸鉀溶液一罐,泡入其中一把備用切刀,當遇到有黑圈、爛薯時及時換刀,兩把刀輪流使用。種薯切塊后,用草木灰拌后立即播種,拌草木灰具有補鉀、抗旱、抗寒、抗病蟲的作用。
7.播種、覆膜、放苗
(1)播種:早熟覆膜栽培,4月上中氣溫穩(wěn)定在15度以上、5厘米地溫連續(xù)5天穩(wěn)定通過12度時播種。最佳播期4月10-20日,開溝單行播種。株距25-28cm,播種量180-200公斤/畝,每667㎡保苗3300-3500株。
(2)覆膜:一膜一行、等行距種植,壟距80厘米。播種后及時覆70cm寬的地膜,壓實膜邊。
(3)放苗:播后7天陸續(xù)出苗,進行人工破膜放苗、除雜草。
8.澆水:第一水澆灌時間以大田20%以上植株開始開花、現(xiàn)蕾為準,結合澆水,每667㎡追施尿素10-15kg,以后每7-10天澆一次水,全生長期共澆4-5次水,收獲前6月10日左右停水。
9.病蟲害防治:
(1)選擇脫毒抗病的品種。
(2)切塊用草木灰消毒,有效預防早疫病的發(fā)生。
(3)苗期害蟲防治:主要地下害蟲有地老虎、黑蟋蟀、金針蟲等。每畝用90%敵百蟲晶體50克兌水500克拌餌料5-10公斤(麩皮、油渣、青苜蓿)配成毒餌誘殺,也可用速滅殺丁1000倍、保得3000倍液灌根防治。
(4)蔬菜花斑蟲在5月下旬至6月初發(fā)生,及時噴施功夫、艾美樂等高效、低毒農(nóng)藥進行防治,并組織農(nóng)戶到田間采集花斑蟲成蟲和卵塊進行人工消滅,降低蟲源密度,控制蟲害的蔓延和危害
10.收獲:6月20日左右開始收獲。
二、復播夏玉米技術
1.整地: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清除,6月下旬用重型動力耙滅茬,深度18-20cm。
2.選種:選用早熟“新實早”系列品種,搭配“利瑪28”品種。
3.種肥:二銨10kg,尿素5kg/667㎡。
4.播種:6月下旬機械精量播種,畝種量4-4.5kg,播行50cm,株距28cm,667㎡保苗4300-4500株。
5.澆水:采取干播濕出,播后及時澆水,7月中下旬澆頭水,8月上旬結合二水每667㎡追施尿素8-10kg,9月中旬可停水,全生長期共澆4-5次水。
6.除草:采取播后澆水,田間雜草生長旺盛,進行2次機械中耕除草。
7.收獲:9月下旬10月初開始收獲,秸稈做青儲飼草,每667㎡產(chǎn)鮮草4-5噸,成熟度好的玉米果穗收獲做飼料,稍差的玉米果隨做鮮玉米出售或與秸稈一起青儲。
參考文獻:
[1] 楊津,董文賓,李娜,李卓,王金子. 馬鈴薯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J]. 食品科技. 2009(06).
[2] 李勇,呂典秋,胡林雙,李學湛,顧海濱,曲麗,宿飛飛,王紹鵬,劉尚武,劉振宇,陳江先,李洪軍,楊煥春,杜英秋. 馬鈴薯外觀缺陷種薯后代薯形的遺傳表現(xiàn)研究[J].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3(08).
[3] 孟佳佳,董樹亭,張吉旺,劉鵬,趙斌. 玉米不同部位子粒灌漿特性與粒重的關系研究[J]. 玉米科學. 2013(04) .
[4] 徐云姬,顧道健,張博博,張耗,王志琴,楊建昌. 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激素含量及其與胚乳發(fā)育和籽粒灌漿的關系[J]. 作物學報. 20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