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杰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品德修養(yǎng)及褒貶評定,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惡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并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被稱為謚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
謚法起源于西周。評定帝王的謚號是一種莊重而嚴肅的事情,必須由禮官斟酌議定,再經(jīng)繼位帝王的認同才能確定下來。臣下的謚號,多由朝廷賜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始皇帝,后世則以數(shù)計,二世、三世傳之無窮。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完善。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對王公列侯的評議。漢代以后,歷朝歷代沿用不廢,且不斷發(fā)展。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jù)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含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上謚,即表揚類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中謚多為同情類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等。下謚,即批評類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等。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始于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周王姬胡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導致“國人暴動”,姬胡逃亡,死后被謚為“周厲王”。“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姬胡便是第一個獲惡謚的國王??偟恼f來,唐朝以前的謚號基本上是公正的。到了唐朝,謚號便成為封建帝王尊大溢美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宋代以后,謚號更是只有褒揚而無貶惡了。所以,謚號并不能真正說明一個人的才德,它具有很大的虛偽性。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如周文王、齊桓公;也有用兩三個字的,如秦昭襄王、趙武靈王。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字,如漢初名臣蕭何被謚為文終侯,北魏拓跋宏謚號是孝文帝。唐代時,打破了皇帝謚號用一兩個字的先例,而是一長串阿諛奉承之詞,如唐高祖李淵死后謚為“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一生平庸的睿宗李旦死后也謚為“玄真大圣大興皇帝”。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等級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如明朝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是大臣的謚號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于“圣裁”。
謚號一般是由官方議定,但從西周末年始,還出現(xiàn)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管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謚號由于經(jīng)常被后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諸葛武侯(諸葛亮)等。
皇帝生前所加的頌稱為尊號,而不能稱謚號。尊號始于武則天,武則天一生多次加封尊號,什么“金輪圣神皇帝”“澤天大圣皇帝”等等,不一而足。帝后也可上尊號,后來稱作徽號。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達16字之多。
古代帝王除謚號外,還有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祭祀時特立的名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稱呼時,廟號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起構成歿世帝王的全稱,如漢武帝的全稱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稱是“高祖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