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夜游潼川古城墻
□胡正榮
應(yīng)三臺朋友之約,我去了三臺縣城。朋友說帶我去看看三臺潼川府的古城墻及城門譙樓。聽后,我有些驚異,因孤陋寡聞,以前確實沒有聽說過三臺縣城還有潼川府的古城墻及城門譙樓。
朋友告訴我,三臺老縣城位于涪江和凱江交匯地帶上,現(xiàn)存有清乾隆32-35年(1767-1769年)石砌的城墻。它是在明代嘉靖年知縣徐世楹修建的墻樓基礎(chǔ)上培修復(fù)建的。南門城樓及門洞和東門門洞保存完好,東門城樓系重建。東門至北門段和南門至老西門段的部分城墻保存完好,總長超過2公里。潼川古城墻和江蘇南京明城墻、遼寧興城城墻等,同屬于全國少有的幸存古代石砌城墻。1993年1月,被公布為三臺縣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公布為國文物保護單位。聽著朋友的介紹,我心中不由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愿望,一定要去好好看看這千百年來屹立在三臺亙古不變的歷史和老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
吃過晚飯,夜已深了,帶著幾許醉意,在三臺朋友的引領(lǐng)下,去探尋老祖宗的遺蹤。
我們穿過大街小巷,踏過阡陌市井,沿著一條沒有燈光的巷道走過去。在一堵城墻頭停了下來,四周黑漆漆的,沒有路燈,遠處居民窗戶射出的燈光照耀在墻頭上,昏暗不明,城墻如同一條黑乎乎的怪物,聳立在面前,蜿蜒向前方。“這就是三臺古城墻?”帶著驚喜上前仔細瞧辯,然而,令人有些失望,所謂的古城墻,不過就是些條石漿砌的半人高的基礎(chǔ),基礎(chǔ)上堆碼著紅磚,頂部合著混泥土,零亂地插滿了玻璃碎片和爛瓦塊,這分明就是單位或普通老百姓修筑的防盜圍墻罷了??v然有幾十年時間,又何談為古城墻呢?我茫然了。
朋友為了消除我的疑慮,便開始介紹起來。原來由于城市改造,填方修路,抬高路基,城墻下部三分之二的地方都被掩埋了,當?shù)乩习傩站驮趦H存的三分之一上砌上紅磚用作防盜墻。
望著這不倫不類、不古不今、怪模怪樣的城墻,我心中不由愁悵起來,為了修路就非要掩埋城墻?為什么會是這樣呢?腳下的水泥路面,走上去確實平坦舒服,但是我寧愿扶持古城墻,走在那凹凸不平的青石路上,尋找先人們的足跡,聆聽修城漢子們呼哧呼哧的喘息聲和敵我雙方為爭奪城池撕心裂肺的戡殺聲,靜心地感悟祖先智慧的結(jié)晶。好在這種情況不多,很快一堵高大挺拔的城墻蜿蜒向前方,我腦子里一下涌現(xiàn)出了遠古時期人歡馬嘶、攻城奪寨的慘烈場面:守城的將軍帶著自己的士兵拼死守城,與城共存亡。而攻城的將領(lǐng)指揮著將士拼命攻城,誓奪城池方罷休。雙方的鮮紅浸染了整座城墻,士兵的尸體掛在墻頭,堆滿城墻腳下。哀鴻遍野,一副慘象……時光匆匆而去,今天的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他們幸福、安祥的過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我們順著城墻向前走去,前方不遠處一座高大的城樓矗立著,朋友說南門到了。沒有燈光,黑暗中根本看不清楚譙樓的面貌,也沒找到可以登樓而上的階梯,因此只能用心去感受它的壯麗雄偉,想象著譙樓一定是亭臺樓榭,雕龍畫鳳,金碧輝煌。
我仍不甘心,一定要朋友給我介紹一些情況。他告訴我:三臺潼川城墻上原設(shè)有九座炮臺,南、北、東、西共建四道城門,光緒時增至五門。上世紀80年代中期,潼川古城墻西門至北門段,以及新、舊西門和北門被拆除,如今僅存東門、南門,以及部分古城墻。
城墻均用長1.2米,高、寬0.3-0.35米的條石壘砌,一釘石一橫石相間壘砌,全長超過2公里。
南門城墻高6米,厚9.8米,城門門洞分內(nèi)、外洞,外洞高4米,拱跨3米,內(nèi)洞高4.5米,拱跨3.6米。門洞為縱聯(lián)式券拱,內(nèi)、外門洞間有雙扇鐵皮木質(zhì)大門,門楣有淺浮雕花卉卷草紋飾。東門結(jié)構(gòu)同南門。
各門上均建譙樓,現(xiàn)存南門譙樓,重建東門譙樓。南門譙樓為木結(jié)構(gòu)抬梁式,重檐歇山頂,九架梁前后單雙步梁分心用九柱。面闊五間12米,進深八間6.8米,脊高7.5米,建筑面積81.6平米。
幸存古城墻被烙上了文革時期鮮明的時代印記,上面陰刻了許多字徑均在1米以上標語。標語有——
東門:領(lǐng)導(dǎo)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ǎn)黨。
南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毛主席萬歲。
毛澤東思想萬歲……
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
……
我已沒心思再聽他的介紹了,獨自前行,直接走到了城門口,一座半圓形拱門將城里和城外連結(jié)起來,拱門里殘留著微乎其微的一丁點兒青石路,兩道厚重的鐵門緊貼在兩側(cè)墻壁上。耳邊驟然回響起“噼呯”悶重的關(guān)門聲,現(xiàn)在這城門也無需開關(guān)了,門也只不過是擺設(shè)。走進城門,是一條狹窄的小街,街道兩邊中一排低矮的青瓦土墻房。街上沒有行人,兩邊的房門也是緊閉的,房頂上是亂七八糟如同蛛絲般的電線網(wǎng)。盡管如此,城樓和這些矮墻房仍舊交相輝映,流淌著純厚直樸的文化氣息,仿佛一下子將我們帶入了過去,先人們生活在這里,沿街擺攤做著小買賣,吆喝聲此伏彼起;皂衙們舉著“肅靜”“回避”的招牌,敲鑼打鼓抬著府衙老爺出巡;詩圣杜甫正誦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歸心似箭嗎……
青瓦房不遠處修建高樓大廈的機器轟鳴聲打破了這里的寧靜。四周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的鋼筋水泥樓不停朝這邊蠶食過來。城樓、青瓦房壓抑地喘氣著,也許過不了多久,這些殘缺不全的樓房將永遠消失。
會館、茶店、藥鋪,酒肆、旅社、戲臺、院落、鬧市、深巷……這不正是現(xiàn)代人所追尋的風(fēng)物嗎?站立在譙樓之上,四面環(huán)山清淅可見,稍可觸摸東川駐節(jié)的威嚴;坐河堤之邊,碼頭遠去,臆想那潼川不老的繁華;步天井之內(nèi),時光流瀉,體味梓州滄桑的古樸;走深巷之中,人聲入耳,感受最難割舍的溫馨。在浸透著舊時光的古老街院之間駐足,人或是悠閑的,或是發(fā)呆的,或是充滿靈性的,或是回歸童真的……
很難想象,沒有這些,三臺還是三臺嗎?
我們繼續(xù)順著城墻往東而行,來到東門,在城墻邊看到了一塊石碑,借著燈光,只見上面清晰地鐫刻著:
潼川古城墻始筑于南朝宋代元嘉年間,據(jù)記載,唐、宋時的州城狀若盤蛇,明代擴大城址,重修東、西、南、北四門,清朝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易土筑為石砌,并重建四大譙樓,現(xiàn)存東、南門及城墻約二公里。公元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特大地震波及三臺,使城墻和城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災(zāi)情發(fā)生后,三臺文化部門按照縣委、政府的安排,及時采取保護措施,申報災(zāi)后文物維修立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制維修方案,北京大龍建設(shè)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維修。公元二〇一一年四月工程開工,重點對南門譙樓及南門二十米、東門三十米范圍內(nèi)的古城墻進行了加固維修,重建東門譙樓。公元二〇一二年元月工程竣工。
看著這些內(nèi)容,我心情豁然開朗了。看來,我前面的擔心多余了,三臺縣委、縣政府和三臺文化、文物保護部門早已經(jīng)高度重視對三臺潼川古城墻及城門的保護了,并且重建東門譙樓。我相信南門譙樓及所有的城墻都會得到有效的保護,那些砌著紅磚,用作防盜的城墻必將恢復(fù)它本原的面貌;鱗次櫛比的鋼筋水泥高樓也一定不會再讓城樓、青瓦房壓抑得喘息,他們將交相輝印,將歷史和現(xiàn)實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展示出另一幅時代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