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僅僅3天,百度百科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詞條:楊改蘭。描述只有簡單的一句話:“2016年8月26日下午,楊改蘭殺死4個孩子后,服毒自殺不治身亡。不日,該女子丈夫在離家不遠處服毒身亡,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6口人身亡。”
讓人看得觸目驚心!甘肅阿姑山村,這個低調的小村落,因為這起楊家慘案震驚全國。原來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如今只剩下楊改蘭的奶奶楊蘭芳和父親楊滿堂。這已經(jīng)超乎了我們的認知和想象力,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最初的媒體報道紛紛指向楊家的貧窮,認為生活多艱,導致一個撐起全家的女人無法承受,最終走向絕路。然而,很快輿論就開始質疑這種簡單的歸因:且不說楊家年收入遠超于2300元的精準扶貧標準,“貧窮”難道就是殺戮至親的理由?
其實,楊家慘案固然和貧窮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它更屬于一個低分化家庭的悲劇。在這種家庭中,弱者變得瘋狂,慘遭絞殺,但病因在于整個家庭。
所謂低分化家庭,是指家庭成員的人格存在各式各樣的缺陷,無法獨立生活,必須捆綁在一起抱團過日子。其中,既存在高度控制欲且極具權威的角色,也存在極度依附他人被控制的角色,他們彼此相互依戀,無法分割。例如,楊改蘭的奶奶就是家庭中最有權威和控制欲的人,她控制著家中所有的決策。楊改蘭則是典型的受控制型角色,缺乏自我價值感,必須活在他人的評價中。
在楊改蘭這樣的家庭里,奶奶楊蘭芳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強勢、專斷、暴躁,丈夫因為不堪其個性強勢而離家出走。她曾經(jīng)拿鞋墊連扇楊改蘭的丈夫李克英幾個耳光。楊改蘭的爸爸是食物鏈的第二級,在奶奶的強權下不會發(fā)表任何意見,但是至少得到晚輩的尊重。楊改蘭的丈夫是食物鏈的第三級,他雖然被奶奶看不起,但是因為常年外出打工,可以遠離對方的控制。楊改蘭是食物鏈的第四級,完全可以想象,在奶奶楊蘭芳所主導的家庭中,她多年來承受了多少痛苦和委屈,因為畏懼奶奶的權威,她只能將這些情緒獨自、深深地咽下去,壓抑到心理結構的深處,然后獲得周圍人廉價的所謂“溫柔克制”“老實人”的評價。楊改蘭的4個孩子,則處于這個家庭食物鏈的最底端,他們連自己的性命也會被強者掠奪。楊改蘭活得不開心,就要把4個孩子全部帶走。“我的孩子,一個不留”,這話蘊含的邏輯就是:孩子不是獨立的人,而是我的一部分,我可以任意支配他們,要生即生,要死即死。
這種邏輯在新聞報道中并不罕見。我們時有可聞:夫妻吵架,摔死孩子出氣;父母自殺,殘害骨肉殉葬。這些強者自認為掌握著孩子的生殺大權,可以為所欲為。孩子從小習慣了順從權威,死到臨頭也不敢反抗。所以,新聞報道說,雖然楊改蘭逐個擊打孩子需要時間,但4個孩子根本沒有逃跑的跡象。這種引頸待宰的慘狀,更叫人心寒。為什么弱者不敢反抗權威?這是低分化家庭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即:弱者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必須聽話,努力讓強者滿意,讓強者道一聲“乖”,他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就拿楊改蘭來說,她明知道奶奶楊蘭芳性格強勢、掌控欲強、愛找事;她也感覺到,奶奶把她逼得很厲害,但她從無正面對抗或者試圖擺脫,只一味孝順。從遺言看,她的自殺很可能與楊蘭芳的逼迫有關,但她臨死前還是要求家人照顧好楊蘭芳。這份順從與她殺害兒女的兇狠,存在巨大的反差。
這也是低分化家庭的鐵律:弱者為強者而生,注定為強者所食。這是他們的本分,也是他們的人生意義。
假如你生活在低分化家庭,像楊改蘭一樣淪為弱者的角色。家中的權威過分強勢,常對你發(fā)號施令,工作、戀愛、生孩子,他們通通要管,一點兒都不顧及你的感受。應該如何擺脫?
首先,你應該調整認知:權威的話未必就是對的。就算聽起來有道理,但也未必適合你。你是成年人,可以為自己做決定,沒必要不分是非去順從別人。
其次,你應該努力建立自我價值感,聆聽自己的心聲,尊重自己的感受,切記你是為自己活著的。這樣,你才不至于重復低分化家庭的弱者邏輯:一輩子需要為別人活著,需要通過取悅權威來確認自己的價值。
最后,當你建立起穩(wěn)固的自我價值,你就可以和過分強勢的權威立界限了。如果他們要強行規(guī)劃你的生活,如果他們總是入侵你的天地,如果他們不尊重你的想法,一味地壓榨索取,你都可以禮貌地把他們擋開,讓他們明白:你還愛他們,但你已經(jīng)成長,已經(jīng)獨立,你,不再是個弱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