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境
[摘 要]游戲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形式,更是兒童的天性與權利。游戲是幼兒的生命表現形態(tài),游戲是兒童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培養(yǎng)的關鍵期,游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無論是在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社會角色培養(yǎng),還是在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中,游戲都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待我們幼兒教師去充分利用,使其達到應有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游戲;幼兒;社會性培養(yǎng)
一、對于游戲的特點分析
1.虛構性 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具有明顯的虛構性,往往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現實的活動。游戲的情節(jié)、角色,行為以及游戲材料或玩具都具有象征性,如騎竹馬、把半個皮球當碗用、讓小朋友假裝成病人,坐在椅子上假裝開汽車等。
2.自主性 游戲是一種主體活動,它不受任何外部指令的強迫與制約,與利害得失無關。游戲是根源于“純粹的認得本性”活動。游戲幫助幼兒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去成長,鼓勵自己的興趣。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可以自己選擇、組織,不受限制。幼兒在游戲中是快樂自由的。
3.社會性 游戲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幼兒只有在身心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后才會做游戲。游戲是實現幼兒與周圍生活相聯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動。幼兒的游戲反映了周圍的現實生活、時代、文化、地區(qū)、習俗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游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幼兒可以通過想象,用新的方式去重演別人的活動。
二、游戲對培養(yǎng)幼兒社會性的作用
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性,是中國社會在面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的今天所應重視的教育問題,幼兒時期正處于從自然人(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時期,是一個人社會性培養(yǎng)的關鍵期。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社會化的發(fā)展終結表現為能在一定的社會秩序中達到相對自治。”盧梭也十分強調游戲的重要性,他認為兒童由游戲活動中所學習的較他在教室中學習的效果更勝百倍。
1.游戲有助于幼兒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自我意識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社會化的目標,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包括一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自我情緒體驗和自我控制。研究表明:4-5歲為幼兒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加速期。學前兒童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問題,理解周圍人和事,有著自我中心化特點。
幼兒在游戲中擔當角色,體驗現實生活中角色的感受,進而內化為自己的體驗,加深對現實角色的理解,學會發(fā)現自我,發(fā)現自我與他人的差別。游戲讓幼兒學會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逐漸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觀點和思維的片面性。羅森曾通過對社會性表演游戲的訓練證明游戲能夠幫助幼兒由自我本位向他人本位的社會認知過渡。
游戲能激發(fā)幼兒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幫助幼兒控制情緒,培養(yǎng)自制力。在游戲中,幼兒能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志行為,抑制自己的愿望。游戲創(chuàng)造了一種想象的情境,這就要求幼兒不是按他自己的直接沖動去行動,而是根據游戲角色所需要的行動去行動,從而學會把愿望與虛構的“我”聯系起來。幼兒在游戲中鍛煉了意志,能夠抗拒誘惑,延遲滿足。著名的“哨兵實驗”正好驗證了幼兒能夠促進幼兒意志行為的發(fā)展,實現自我控制,從而更好的發(fā)展自我意識。
2.游戲有助于幼兒社會角色的學習,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幼兒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中,不可避免的被賦予某種角色。游戲是幼兒學習和掌握社會角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幼兒實現社會交往的媒介,反映了幼兒周圍的社會生活。 在從獨自游戲活動進入平行游戲和合作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實現了與同伴交往活動,學會如何在游戲中與同伴協(xié)商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為,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分享,逐漸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掌握人際交往技能。例如:會用商量、禮貌的口吻向他人借玩具,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心愛的玩具等。幼兒會在游戲中用規(guī)則約束自己,養(yǎng)成社會關系的基本概念和態(tài)度,增加不同的生活感受,使幼兒能夠控制自己的侵犯行為,發(fā)展親社會行為。游戲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游戲對于兒童道德品質培養(yǎng)的功能,早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福祿貝爾第一次將游戲理論建基于對兒童身心的科學認識上,并闡明了游戲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內在機制。他認為游戲給人歡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和整個世界的安寧。它具有一切善的來源,對兒童的性格塑造具有重大意義。
游戲的規(guī)則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自覺紀律。通過游戲,促使幼兒主動學習道德知識,發(fā)展道德思維,促進道德認知的發(fā)展。通過游戲,寓教于樂,培養(yǎng)幼兒積極、肯定性的道德情感。通過游戲,磨練意志,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質。通過游戲,知行合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皮亞杰的游戲理論則更系統(tǒng)的闡明了游戲之德性養(yǎng)成功能。他認為游戲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以及整個心理建構都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正是在游戲中,兒童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學習到了判斷善惡、美丑、好壞、是非等簡單道德行為規(guī)則,不斷提高道德認知水平。
三、教師如何開展社會性游戲
基于上述論述,教師必須有效的利用社會性游戲這一教育手段,把分享、合作、謙讓、幫助等各項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和遵循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融入到游戲中去。讓幼兒在游戲中不僅體驗到快樂,也逐漸的形成良好穩(wěn)固的社會性。
1.教師要從幼兒出發(fā),正確的看待社會性游戲。幼兒教師要認識到社會性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價值,充當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引導者。要把游戲看作是符合幼兒天性的自然活動,應當讓幼兒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度過快樂的童年。
2.教師要把握幼兒的游戲水平,有效篩選改造社會性游戲。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瞬息而過的游戲行為,并及時的記錄幼兒有價值的游戲行為,對此進行剖析。由于幼兒游戲不可能以純粹“自然”的面貌進入幼兒的教育領域,所以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適當的對游戲進行改造(如增加游戲材料的支持),為幼兒提供方法幫助。
3.教師要對社會性游戲規(guī)劃時空,保障幼兒游戲的盡興。我們不僅要創(chuàng)設情景暗示,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還要保證游戲時間的充足,游戲空間的適宜。要讓幼兒使自己的剩余精力有一個合情合理的宣泄途徑,并在這個過程中繼續(xù)積累自己的剩余精力。
總之,在游戲中,幼兒表現出來的待人接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往往高于自己的實際水平。這樣就可以縮短他們掌握社會生活經驗和道德行為準則的過程。正如維果茨基所說“兒童在游戲中的水平高于在其他活動中的水平,并且創(chuàng)造了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正確的看待幼兒游戲,充分利用幼兒游戲,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培養(yǎng),以至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探討[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 .
[2] 陳幗眉,馮小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
[3]朱玉紅.試論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