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在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中寫出了輝煌篇章,其中陶瓷工藝更是尤為絢麗的一頁。冰涼的泥土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卻在藝術家靈動的手下變成了富含生命熱情的藝術品。現(xiàn)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在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因為創(chuàng)造,不代表著對傳統(tǒng)的否定,相反的是要肯定傳統(tǒng),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獲得新鮮血液以求健康發(fā)展,更使傳統(tǒng)文化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
【關鍵詞】陶藝擺件 傳統(tǒng)民俗 連年有余 年畫 陶藝技法
一、引言
通過對陶泥的可塑性的利用,藝術家們經(jīng)過高溫燒結(jié)、變形、注漿、印坯、拉坯、泥條盤筑、泥板制作或手捏、掏空、堆砌、粘結(jié)、組合等成型方法,氧化燒成、還原燒成、熏燒、樂燒、鹽釉燒等燒成方法,形成了具有空間變換、形態(tài)變換、痕跡美感、不同體量的陶瓷藝術品,其作品色彩或樸素自然,或華麗高雅,或恬靜夢幻,或冷靜沉重。其裝飾或具體明快,或抽象稚拙,具有肌理美感;其作用或注重工藝審美趣味,或偏于生活實用價值,無不凝聚著藝術家的情感和智慧。
二、作品解析
在我國傳統(tǒng)民俗中,“蓮”諧音“連”,“鯰”諧音“年”,“魚”諧音“余”,因此“連年有余”有稱頌富裕、祝賀祈福的美好寓意。在此理論基礎上,將傳統(tǒng)年畫與現(xiàn)代陶藝相結(jié)合,完成了系列作品《連年有余》。
作品一展示的是“娃娃抱魚”,意味將財富與好運抱入懷中。娃娃圓頭大腦,雙目圓睜,小嘴張開呈o形,表情天真,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具體做法:首先用泥條盤出一個U形形狀的底部,中間留出圓形的透氣孔。經(jīng)過抹平在底部的邊緣部分繼續(xù)向上盤泥條,抹平并連接成為一個圓柱形,作為娃娃的身子。接下來搟好一個泥片,在中間塞上一團衛(wèi)生紙包裹起來,在外邊貼上泥,做出娃娃鼓起的臉部,然后粘上捏好的小鼻子、雙耳,這樣娃娃的頭部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對娃娃的眼睛和嘴巴進行鏤空、刻畫,完成細節(jié)修飾。娃娃的發(fā)型經(jīng)過精心設計,其中左邊發(fā)髻由一朵盛開的蓮花包圍,為了突出蓮花的造型做工較為細致,右邊是一個螺旋式的發(fā)辮,保留了做工最初的粗糙質(zhì)感。這樣既不顯得重復,又展現(xiàn)了娃娃調(diào)皮的特點。最后給娃娃加上四肢,擺好動態(tài),完成手腳的刻畫,這樣娃娃的身體部分就完成了。娃娃身穿肚兜,頸部和腰背部分別有一根系住的小細繩,這是娃娃全身所穿唯一衣服,具體做法:首先搓好四根細泥條,其次分別沾上泥漿貼在娃娃肚皮上,做出肚兜的輪廓,再次將滾圓的泥條一部分抹平,使之和娃娃的肚皮融為一面,這樣四方的菱形肚兜就完成了。最后在娃娃的背部分別以兩根細泥條連接肚兜的四個角,這樣肚兜就穿在了娃娃身上。娃娃腳上系著一串小鈴鐺,活潑可愛。在娃娃懷中抱著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大鯰魚,鯰魚鼓目圓睜,兩鰭前撲,魚嘴張開,魚尾自然卷曲,抵住娃娃的右手,這樣可以使魚和娃娃各部分緊密粘連,分散重力,使造型更堅固。魚的具體做法:泥片包裹衛(wèi)生紙做出魚身,貼上三個重疊的圓形小泥片做出眼睛,貼泥片并適當掏空做出魚嘴,用一個圓形泥片經(jīng)過扭曲變形做出富有張力和裝飾美感的魚鰭和魚尾。
作品二展示的是“娃娃扛魚”。意味將財富與好運扛回家中。娃娃一手撐地,一手上舉托住腦袋,頭部稍稍向右上方上揚,雙眼回看肩上的魚,似乎在與魚玩游戲。娃娃前胸著地,屁股翹起,雙膝微曲,雙腳自然上揚,突出了小孩活潑愛動的特點。具體做法:娃娃的頭部同作品一一樣采用泥片包裹衛(wèi)生紙法,貼塑面部;身體起底時依然采用泥條盤筑法,做好大輪廓后貼上四肢,做好動態(tài),穿上肚兜,重點刻畫胖乎乎的雙手雙腳。魚的做法同作品一,但是因為魚傾斜著靠在娃娃背上,隨著娃娃身體起伏的弧度魚的身體也呈現(xiàn)出了一個弧度,使得它身體靠在娃娃背上的一面展現(xiàn)不出來,所以對被擋住的一面不予粘貼刻畫。
作品三展示的是“娃娃坐魚”,意味將財富與好運納入胸懷。娃娃雙手撐頭,雙腿蜷縮,匍匐在魚背上,雙眼圓睜似乎正在出神,表情真摯動人。魚似乎在抬頭向前游進,張開嘴巴,嘴里含著一顆圓球。與娃娃的安靜相配合,魚向右后方扭動尾巴,上翹的尾巴承載著娃娃的右腿的重量。具體做法:因為魚在下娃娃在上,需要首先做出魚的動態(tài),為了使魚保持平衡穩(wěn)定,先盤出一個平面的底部,將魚的身體部分采用泥片包裹衛(wèi)生紙法,貼塑眼睛、嘴巴和兩鰭完成,然后把魚身放到做好的底部上,接著做出娃娃的動態(tài)。首先在魚背上用泥條盤筑法做好娃娃的身子,在魚背上扎一個小孔使魚和娃娃的身體成為會通氣的一個整體。然后用泥片包裹衛(wèi)生紙法做好娃娃的頭部,貼塑面部五官和表情,鏤空雙眼和嘴巴保持燒成時的空氣流通。最后給娃娃加上四肢,把頭粘連上去。
三、總結(jié)
通過從畫紙到泥巴的媒質(zhì)的轉(zhuǎn)變,將傳統(tǒng)的楊柳青年畫中的娃娃、鯰魚等二維平面形象轉(zhuǎn)化為可360°圍觀、可觸摸感受的三維空間形象,使娃娃和魚的各種形態(tài)一目了然、更為傳神,使“連年有余”的美好民俗內(nèi)涵的傳達更為直接。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將娃娃的調(diào)皮可愛、活力四射與魚的靈動柔軟、溫順親切的形象特點結(jié)合起來,同時將娃娃身體的光滑細致與魚與荷葉等裝飾物的粗糙樸素的不同質(zhì)感結(jié)合起來,努力使整組作品充滿趣味,《連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呼之欲出。
【參考文獻】
[1]劉瑋林,《現(xiàn)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nèi)涵》,《上海工藝美術》,1999年第三期。
[2]金銀珍,《現(xiàn)代陶藝的藝術語言》,學林出版社,2005—12—01。
[3]吳筱榮,《陶藝·陶藝》,京華出版社,2009—09—01。
[4]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漆畫·陶藝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09—01。
[5]齊彪,《陶藝的起源與流變研究》,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04—15。
作者簡介:王歡,女,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專業(yè):學科教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