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張揚,有的沉穩(wěn);有的嚴(yán)謹(jǐn),有的活潑;有的內(nèi)秀,有的灑脫;有的剛毅,有的溫柔。即使是一對雙胞胎,雖然父母一眼就能辨出是誰,但性格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不同的個性特征,放射出不同的生命光彩。人,如果沒有獨自的個性,豈不就千人一面了!
詩,或詞,如同人一樣,也要有一點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獨特之處,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我國古今詩人,大凡有一定成就,都是其作品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比如古代,我們一讀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就會想到它的作者、憂國憂民的杜甫;一讀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就會想到它的作者、沉穩(wěn)凝重、對人生和歷史有著深刻理解的劉禹錫;一讀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就會想到它的作者、充滿禪思、亟具哲理的蘇東坡。
再如當(dāng)代,一讀到“捆星背月歸來晚,踩響荒村犬吠聲”(《冬日打背柴》)就會想到它的作者、充滿憂患意識、亟具穿透力的北京詩人劉慶霖;一讀到“新媳婦,語驚人,誰能勝我任誰親”(《插田》)就會想到筆鋒尖銳而又幽默的湖南詩人伍錫學(xué);一讀到“冒雨頂驕陽,汗?jié)褚陆笫掷O香”(《贊背簍書記》)就會想到語言樸實、以意取勝的湖北詩人孫宇璋。正由于這些詩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才引起大家的感情共鳴,才為大家的認(rèn)同和接受,才得以流傳,才真正體現(xiàn)出詩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唐代乃詩歌盛世,《全唐詩》收錄詩作者2873人,詩作9403首,但是真正流傳、家喻戶曉的也只有遴選了77位詩人、311首詩作的《唐詩三百首》了。
一個人的個性是怎么形成的?一是父母遺傳因素的影響,二是環(huán)境使然。一首詩的個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們常說,生活是詩的土壤,生活里蘊藏著詩。說明詩的個性與生活有關(guān),是不同生活的體驗,造就了詩的不同個性。試問,如果杜甫沒有經(jīng)歷安史之亂,長安淪陷的痛苦體驗,他能寫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極富個性色彩的詩來嗎?這也說明生活體驗對于詩作個性形成的重要。正如沙子不是金子,但沙子里卻可以淘出金子。所謂詩,就是從沙里淘出的有特色的金子;所謂詩人,就是生活的淘金者。我認(rèn)同這樣的觀點:詩人, 如同正處于活躍期的火山,情感的巖漿在胸中奔突,一旦尋到能釋放的噴口,有個性色彩的詩就誕生了。
(作者吳洪激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本刊前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