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剛
【摘 要】竹笛是我國民族器樂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竹笛演奏過程中的思想表達及情感表現是竹笛演奏者的最終目標。本文試從樂曲本身的情感內涵、竹笛音色的情感元素、竹笛的演奏形式的情感再造等方面,對竹笛演奏過程中情感表達進行分析,淺析影響竹笛演奏情感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從而讓竹笛演奏者能更好地把握竹笛演奏的情感表達與藝術呈現。
【關鍵詞】竹笛演奏;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62-02
一、樂曲自身的情感內涵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作曲家對生活情感的表述和記載。作為演奏家,要想還原并擴張作品的感染力,要從樂曲自身情感內涵進行解讀:
首先,要充分了解樂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表達的主觀思想感情。如笛曲《秋湖月夜》取材于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名篇《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樂曲古樸典雅,充滿詩情畫意,傾訴了人們面對湖光山色的萬千思緒和遐想。演奏者只有從秋露滿天、玉兔西沉、水天一色等場景為想象空間,才能演奏出充滿詩意的意境。
其次,要加強對樂曲篇章結構的分析。樂曲結構這種音符的組織形式是為情感表現需要服務的。通過調整樂句長短,音的強弱,節(jié)奏變化,樂段劃分及過渡,在內心需要的表達中形成曲目情感差異性。如《深秋敘》是一部復三部曲式作品。在板式方面選用了能夠表現復雜環(huán)境中情感世界內心矛盾的散板、選擇用能悲劇性敘事內容的四四慢拍和反映歡快、活潑的四二拍小快拍。作品的情感變化通過這些結構的調整而呈現出來。演奏者準確理解作品各段落之間起承轉合狀態(tài)以及邏輯性,理清了段落間情感關系,才能將作品的情感完美表達出來。
再次,要重視研究樂曲的表現手法。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樂曲中標明音符的曲調旋律、演奏速度、節(jié)奏緊湊性、力度掌握、裝飾音狀態(tài)等,需在演奏者對樂曲形態(tài)有效把握的基礎上,能夠將曲目原有感情元素正確表達出來。如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它以生動樸實的音樂語言,熱情活潑的歡樂情緒,形象鮮明地描寫豐收以后的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公糧的情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充滿著喜悅的情緒,抒發(fā)了鄉(xiāng)親們歡欣自豪的心情。
二、竹笛音色的情感元素
竹笛有其自身獨具特色的音色,這是由竹笛科學的發(fā)音原理及演奏者氣、指、舌等的正確運用而產生的。其音色的情感元素一方面由竹笛本身決定的,另一方面由演奏者主觀控制。
(一)竹笛樂器本身決定的情感元素。
中國竹笛是以竹管制作,從發(fā)聲體的振動方式來說,竹笛屬于邊棱振動的管樂器,是通過氣流與吹孔銳邊的摩擦而發(fā)聲。常用的不同風格的竹笛有低音笛、曲笛、中音笛、梆笛等幾類。各種不同調性的竹笛各有其獨特的音色特征及聽覺感受,同時也賦予了樂曲不同的情感色彩。竹笛演奏者在演奏具有濃郁的江南風格作品時,如《姑蘇行》《西湖春曉》等,應選擇音色渾厚、秀麗委婉的曲笛,曲笛的調性音色適合表現江南的秀麗景色,其音樂藝術風格優(yōu)雅、華麗,具有獨特的意韻。竹笛演奏者在演奏北方風格的竹笛作品時,如《喜相逢》《五梆子》等應選擇音色具有剛勁、有力特點的笛子,這類較小的梆笛其音色適合表現北方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
(二)演奏者主觀控制的情感因素。
1.氣息的運用。在竹笛的基本功中,“氣”是竹笛演奏的根本,若失去氣息的支撐,竹笛吹奏就成為“無源之水”,竹笛也就無法實現其功能與作用。在竹笛演奏過程中的“氣”的運用直接影響竹笛的音準、音色、氣韻以及情感的抒發(fā)。
2.手指的運用。音樂作品風格具有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特色,作品中所使用的竹笛演奏的特色技巧也不盡相同。如具有南方風格的樂曲多使用“顫、疊、打”等手指技巧,具有北方風格的樂曲則多使用“滑、剁、顫”等手上演奏技巧。當竹笛演奏者在學習南北風格的竹笛作品之前,必然要對“顫、疊、滑、剁”等演奏技巧有所掌握,然后再學習演奏竹笛作品,這樣才能恰當表現樂曲的韻味及音樂的情感。
3.舌頭的運用。在竹笛的演奏技巧中,“舌”的技巧包括“單吐”、“雙吐”、“三吐”和“花舌”等,多用于表現熱烈、跳躍、輕快、詼諧的樂曲。吐音的演奏與“氣”、“唇”、“舌”密切相關,在演奏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吹奏吐音時氣息噴口的輕重、緩急對笛子的音準有較大影響,這就要求演奏者應注重風門和吐奏力度的控制與訓練,不能影響笛子的音準和音色。如《喜相逢》形象鮮明地表現出親人別后重逢,全家團圓的熱烈氣氛,大量使用了花舌音和吐音,節(jié)奏明快,對情感有特殊的表現力。
三、形式多樣的表演形式
(一)竹笛數量的變化,情感張力的再造。
輪奏。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奏者按照先后相差一拍或數拍的節(jié)拍演奏同一樂曲,一起一落、連綿起伏、相互配合、前呼后應,形成一種回聲效果。如《中華民謠》,一位演奏者用F調梆笛全按作2,一位演奏者用bB調笛子全按作5,兩人演奏時相距兩拍,吹奏出旋律悠揚動聽,跌宕起伏,賦予了原作更加豐富的情感。
重奏。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奏者重疊演奏相同笛曲,但聲部不同。演奏者演奏自己聲部的曲調,但在音色、音量、感情諸方面相互配合,產生強烈的震撼力與穿透力,收到大氣磅礴、整齊化一的藝術效果。如馬迪先生的二重奏作品《跑旱船》,氣氛熱烈歡快。
齊奏。齊奏是指兩個以上的演奏者同時吹奏同一笛曲,并且曲調都相同。齊奏時氣勢恢宏,音量洪亮,產生共鳴,撼人心魄。竹笛齊奏《我的祖國》,音量宏大、氣勢磅礴,產生強烈的震撼力,征服全場聽眾。
(二)竹笛與其他藝術結合,形成的情感表現力。
竹笛與民樂的合奏。主要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曲等。江南絲竹格調清新、優(yōu)雅、秀麗,旋律流暢、委婉、動聽,情感豐富,如歌如訴,富有詩情畫意。廣東音樂音色清脆、干凈、明亮,旋律流暢、自然優(yōu)美,節(jié)奏輕盈、活潑、明快。福建南曲的曲調典雅、古樸、寧靜,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音樂。竹笛與民樂在演奏藝術上的相互結合,混然天成,表現了民族音樂藝術的魅力。
竹笛與歌唱的交融。人聲與笛聲互為交融,兩種獨立的審美特質,通過旋律,互為輝映,豐富了場景及情感的表現力。笛曲《瑯琊神韻》在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遜發(fā)出神入化的演奏中,加入獨具創(chuàng)新的女聲伴奏,賦予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在動與靜、遠與靜的對比中,令人回味無窮。
竹笛與舞蹈的輝映。笛子與舞蹈同時呈現于舞臺,能營造很好的藝術效果,笛子烘托了舞蹈的情景,舞蹈也形象地展示了笛曲的內涵。
竹笛與朗誦的相襯。如著名作家劉心武在央視《百家講壇》中講《紅樓夢》,選用笛曲音樂為背景,顯得古樸典雅,意味濃厚,中國文化情趣深入心扉。這是笛曲與朗誦的經典探索。
竹笛與情境小品的呼應。俞遜發(fā)老師的《品茗》就是竹笛結合情境小品的佳作。演奏時,林谷珍手端茶杯,凝神靜氣坐在桌旁品茶,其飲茶的動作、神情、聲音,以及茶杯碰桌子的音響,與笛子吹奏情景呼應,相映成趣。
總之,竹笛演奏的情感表達,與其他表演藝術一樣,是表現技法與內心情感的完美結合。情感本位宗旨要求竹笛演奏者應不拘于技巧,不拘于形式,運用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技巧,才能再現和閃耀原作的光芒,才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不斷創(chuàng)造音樂的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仝紫堂.笛曲《深秋敘》曲式結構及其演奏技巧探析[J].北方音樂,2013(10).
[2]耿濤.談中國竹笛的音樂特征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J].中國音樂,2010(2).
[3]劉強.淺談竹笛花舌音的演奏技巧與方法[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