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贊博
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媽媽時常嘮叨孩子,讓孩子注意這注意那。有關調查顯示,九成孩子認為媽媽太嘮叨,有人甚至說“嘮叨”是媽媽的代名詞。那么,媽媽們愛嘮叨的原因是什么?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怎樣才能不嘮叨教育效果又好呢?
孩子心聲:
媽媽,別嘮叨了好嗎?
我們來看一下幾個中學生對媽媽嘮叨的感受:
小鵬:“我的媽媽是個嘮叨媽。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嘮叨:起床晚了她要嘮叨,吃飯少了她嘮叨,看會兒電視她嘮叨,寫作業(yè)稍遲一會兒她嘮叨,放學回家晚一會兒她嘮叨……不知道她哪兒來的那么多話、那么多擔心,嘮叨簡直成了她的愛好!我特煩,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媽媽吵,家里充滿了火藥味。后來,我懶得和媽媽吵了,她一嘮叨,我就屏蔽,也就是說,她說的時候,我就想別的事,根本聽不見?!?/p>
文靜:“早晨,鬧鐘剛響,媽媽就準時開始嘮叨起來: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我剛從床上爬起來,媽媽又在嘮叨:快去洗臉,別忘記刷牙。還沒等我從洗手間走出來,媽媽的嘮叨聲就又鉆進了耳朵:別磨蹭了,快吃早飯。下午放學,剛回到家,媽媽的嘮叨再次響起:快寫作業(yè),不寫完作業(yè)就別想玩。終于寫完作業(yè),剛打開電視準備看會兒動畫片,媽媽又嘮叨上了:看電視坐遠點,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嘮叨轟炸,弄得頭昏腦漲的,煩死了!”
冉冉:“每天我一回家,媽媽總是嘮叨個沒完。先是催促我趕緊寫作業(yè),我開始寫作業(yè)了,她又說坐姿要正、做作業(yè)要認真、寫完好好檢查、別忘了預習明天的功課,一會兒又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復強調的就那幾件事,我早都明白了?,F在,一聽媽媽說話,我就腦袋大?!?/p>
小娟:“上次考試我沒有考好,媽媽很不高興。每次我想多玩會兒的時候,媽媽就說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績,考得那么差,還好意思玩?”
從孩子們的心聲中可以知道,媽媽們的嘮叨涉及孩子們看電視、學習、玩、上學出門、放學回家、穿衣、吃飯等各個方面,幾乎無所不包。沒看上面幾個“樣本”之前,你或許不認為自己是個嘮叨媽,看了“樣本”是不是發(fā)現原來自己也不知不覺地嘮叨著孩子?
原因分析:
媽媽到底為何愛嘮叨?
媽媽們嘮叨不止,是覺得為孩子著想,對孩子好,其實不然。專家們給出了嘮叨的實質。心理專家李維榕認為,父母的嘮叨是出自于一種緊張,一種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凇8改覆粩嗟赜栐?,很多時候是說出來讓自己安心,不是說給孩子聽的。父母通過嘮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證明:我能夠為孩子做的都已經做了。
親子專家將嘮叨概括為四種情況:關心式、命令式、習慣式、發(fā)泄式。
關心式:家長嘮叨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覺得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這干那,管教方式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讓孩子越來越反感。
習慣式: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不習慣,未想過好的溝通方式,也沒有意識到嘮叨的無效。
發(fā)泄式:自己心里煩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嘮嘮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緒。
你的嘮叨屬于哪一種呢?
不良影響:
嘮叨的不良后果
媽媽們嘮叨的出發(fā)點是愛孩子,但對孩子是否真愛,不能光看出發(fā)點,更要看結果。嘮叨會帶來以下結果:
使人聽覺模糊。反復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這是長期重復聽同樣的聲音產生的不在乎。做父母的不要只怪孩子不聽話,要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在家長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結果是父母的嘮叨越多,孩子的防御能力越強。當孩子在心里構筑起嘮叨防火墻,就算是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了。
教育效果低下。反復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yǎng)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最終當再次出現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
引發(fā)親子矛盾。嘮叨是反復、單調的刺激,是對孩子精神上的轟炸,沒完沒了的重復批評只會使孩子厭煩,挑起孩子的敵意,使氣氛緊張,矛盾激化。
由此可見,嘮叨的弊端多多,媽媽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不嘮叨。
解決之道:
怎樣才能不嘮叨
媽媽怎樣才能改掉嘮叨的習慣呢?專家給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個孩子都想做個好孩子,有向上求進之心。一時表現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共同尋找改進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欲,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線,有權利決定怎么做,沒有必要處處按照父母的規(guī)劃去做,如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生活,我們應該覺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論事。孩子犯了錯誤,就告訴他錯在何處,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們就不用再說;孩子有什么需要改變的,我們就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并提出期望,同時尊重孩子改變的過程。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千萬不要把陳年老賬全翻出來從頭開始數落,那樣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隨著長大,會自然改變。因此,家長不要那么瑣碎、對孩子盯得那么緊,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長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說得越多,孩子聽從我們的機會就越小,我們的威信也就越低??茖W的方式是:可說可不說的就不說;同時有好幾件事要說的,就揀一件最重要的說,其他的等這件事了結后再說;復雜的事情要分步驟說,先從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驟說,完成這一步再說下一步。
5.適時放手。該孩子承擔的,我們盡量不要參與,孩子做不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賴床導致遲到),孩子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需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我們提醒無效不妨放手,孩子會吃一塹長一智的。
6.學會等待。一些家長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一說,孩子馬上聽、馬上改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其實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沒有發(fā)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還沒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暫時無法做好,做家長的必須要學會等待,允許孩子有反復。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會因家長著急、嘮叨而縮短。
媽媽經驗:
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楊梅:孩子書桌文具擺放零亂,不利于寫作業(yè)。我說得多了,女兒也見怪不怪,不當回事?,F在,我改為:先幫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后神情嚴肅地注視她一小會兒,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經給你示范了,請你按照這樣收拾,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再依賴我,文具擺放合理,做作業(yè)效率才高。孩子看到我的做法,很驚奇,目光不敢與我長時間對接,主動移開了。我想她應該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時,非常注意定位擺放??吹剿绱?,我對她投以贊許的目光,她的眼神高興地迎接上來,我們會心一笑?!按藭r無聲勝有聲”,當孩子接收到我眼神中的信息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時,我是快樂的,她亦是快樂的。這和我歇斯底里地吼她改正,她卻若無其事相比,這種眼神交流更有效。
專家主張:
換種方式督促孩子
天津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家長們長期針對某一事例的重復強調,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屬于一種負面情緒的累積。特別是當孩子認為已經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時,再三聽到家長的嘮叨時,他們就會認為爸媽對自己缺少信任,從而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叮囑要適度,多培養(yǎng)其自我管理的能力,盡量“一事一講”。即便孩子一時沒有做好,也不要簡單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囑孩子時,應該多用“對于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覺得這樣做會好些……”等商量式語氣,而少用“你應該”“你必須”等命令式口吻,這樣不但會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