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偉
(中水珠江規(guī)劃勘測設(shè)計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610)
臺風“威馬遜”影響廣東期間近地層風特性
程艷偉
(中水珠江規(guī)劃勘測設(shè)計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610)
臺風是廣東沿海地區(qū)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本文通過風電場測風塔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了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影響廣東期間近地層風特性,可用于指導評估該臺風造成的風電場災害分析,同時可用于臺風災害預防具有借鑒意義。
臺風;風電場;近地層風特性
廣東省地處亞熱帶、濱臨南海,沿海地區(qū)風能資源較豐富。同時,廣東也是中國受臺風影響最多、災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登陸廣東的臺風有3.7個,居全國之首,其中最多年份達7個。截至2014年底,廣東省并網(wǎng)風電總裝機容量為2758MW,其中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區(qū)。
2014年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國際編號:1409)7月18日15時30分在海南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60m/s)。18日19時30分在廣東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60m/s)。19日7時10分在廣西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48m/s),為強臺風級別。受其影響,海南、廣東、廣西多地出現(xiàn)狂風暴雨天氣,引發(fā)洪澇等災害,海南、廣東等地多臺風電機組也不同程度受損。
廣東省徐聞縣東部和雷州市西部的兩個風電場測風塔(編號分別為1#和2#)觀測記錄了臺風“威馬遜”在廣東登陸期間近地層的風速、風向、氣壓等數(shù)據(jù)。1#和2#測風塔均位于平坦開闊的地形,場地高程分別為45m和137m,安裝NRG測風設(shè)備,記錄儀采樣間隔為1s,記錄間隔為10min,各儀器配置情況見表1。這2座測風塔均位于“威馬遜”路徑右側(cè),距臺風中心最近距離分別為23.4km和25.3km。
表1 測風塔儀器配置表
1#測風塔臨近臺風登陸點,2#測風塔臨近臺風離岸點。本文通過對臺風“威馬遜”期間(文中指影響廣東期間的7月17日~20日時段)的1#和2#測風塔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揭示臺風“威馬遜”影響廣東期間近地層風特性。
圖1 “威馬遜”路徑和測風塔位置示意圖
在臺風期間,各測風塔測得較低氣壓值。1#測風塔測得最低氣壓為95.2kPa,時間為18日19時10分,此時距臺風中心最近;2#測風塔測得最低氣壓為93.5kPa,時間為18日23時30分,此時距臺風中心最近。(2#測風塔20日15時后氣壓傳感器故障。)
圖2 各測風塔歷時氣壓
圖3所示為1#測風塔80m高度及2#測風塔100m高度10min平均風向變化曲線。臺風影響前,測風塔風向為120°~150°;臺風臨近時,風向角度逐漸減小至0°(360°),后又逐漸增大;距臺風中心最近時的風向為90°~120°;臺風經(jīng)過后,風向角度速繼續(xù)增大至180°左右,然后小幅波動(2#測風塔20日10時后風向波動較大)。
圖3 各測風塔歷時風向
圖4 測風塔風向玫瑰圖(單位:%)
3.1大風
圖5所示為1#測風塔80m高度及2#測風塔100m高度10min平均風速變化曲線。臺風影響前,測風塔平均風速小于10m/s;臺風臨近時,風速逐漸增大,1#測風塔80m高度錄得10min平均風速最大47.6m/s,陣風風速最大為60.1m/s,時間為18日19時10分;2#測風塔100m高度錄得10min平均風速最大為44.9m/s,陣風風速最大為58m/s,時間為18日23時30分。臺風經(jīng)過后平均風速恢復到小于10m/s。
從大風持續(xù)時間看,兩個測風塔20m/s以上10分鐘平均風速持續(xù)時間約為14.2h~15.3h,40m/s以上風速持續(xù)時間約為1.3h~2.3h。
圖5 測風塔歷時10min平均風速風速
從圖6所示的各風向平均風速看,1#測風塔N和E方向平均風速最大,2#測風塔NE和N方向平均風速最大。
圖6 測風塔各風向平均風速圖(單位:m/s)
3.2陣風系數(shù)
在IEC 61400-1中,陣風系數(shù)為3秒鐘極大風速與10min平均風速的比值,并且極端風速模型中采用的陣風系數(shù)為1.4。1#和2#測風塔記錄儀的采樣間隔均為1s,此處采用1s極大風速計算陣風系數(shù)值,結(jié)果見圖7。
在臺風影響期間,1#測風塔80m及2#測風塔100m高度陣風系數(shù)平均值分別為1.29和1.28,最大值分別為1.97和2.38,17日8時和20日15時前后陣風系數(shù)較大。陣風系數(shù)與平均風速和風向變化的關(guān)系不顯著。
圖7 測風塔歷時陣風系數(shù)圖
根據(jù)兩個測風塔最大風速時間差,結(jié)合臺風路徑,估算臺風中心移動速度約為19km/h。
3.3風速垂直切變
采用切變指數(shù)α描述風速垂方向變化規(guī)律,冪律計算公式為:
其中,V1和V2分別為h1和h2高度的風速值。
統(tǒng)計兩個測風塔80m和60m高度之間風速垂直切變指數(shù),結(jié)果見圖7。1#測風塔切變值最大為1.17,最小為-0.14,平均值為0.12;2#測風塔切變值最大為0.70,最小為-0.13,平均值為0.24。
圖8 測風塔80m/60m之間歷時切變指數(shù)
湍流強度Ti描述風速隨機變化的幅度,是決定機組設(shè)計等級的重要參數(shù)。采用10分鐘平均風速V和均方差風速σ計算湍流強度,公式為
各測風塔歷時湍流強度變化見圖8,各風速段湍流強度見圖9。
在臺風影響期間,1#測風塔80m及2#測風塔100m高度湍流強度平均值分別為0.113和0.109,最大值分別為0.348和0.396,17日12時和20日15時前后湍流強度較大。湍流強度與平均風速和風向變化的關(guān)系不顯著。
在15m/s風速條件下,測風塔湍流強度分別為0.108和0.107,為相對較小湍流強度。
圖9 測風塔歷時湍流強度
在超強臺風“威馬遜”影響廣東期間,近地層風特性主要通過距離臺風中心23.4km~25.3km處的測風塔觀測數(shù)據(jù)予以揭示,主要為:(1)氣壓較低。測風塔氣壓最小值為93.5kPa。(2)風速較大。測風塔80m~100m高度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為44.9m/s~47.6m/s。(3)風向變化較緩和。(4)陣風系數(shù)、垂直切變指數(shù)、湍流強度等指標隨風速變化波動變化不顯著。
[1]繆旭明,高拴柱,張靜.超強臺風“威馬遜”成因及應對[J].中國應急管理,2014,9.
程艷偉(1980—),男,漢族,河北遷安人,工程師,從事風能資源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