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怡雪
摘 要: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公共品博弈實驗的描述和相關文獻整理,試圖尋找影響合作均衡解的部分因素,并在其中詳細論述強互惠理論,由此引出一些關于建立合理懲罰機制的想法,希望能對解決現(xiàn)實中公共品供給困境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共品博弈;囚徒困境;合作;強互惠
一、傳統(tǒng)公共品博弈的均衡結果
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合著了《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博弈論與經(jīng)濟行為)[1],它標志著現(xiàn)代博弈理論的形成,博弈論思想也由此被正式引入到經(jīng)濟學領域。隨后幾年,納什(Nash)在1950年和1951年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2][3],澤爾騰(selten)于1965年發(fā)表了關于完全性的研究成果,哈薩尼(Harsanyi)則于1967年展開了對不完全信息的研究,而這些成果都使博弈理論的發(fā)展上了一個新臺階。盡管博弈論被引入經(jīng)濟學界的時間很早,但經(jīng)濟學家們真正開始重視博弈論卻是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這時他們的研究重心已逐漸由一般均衡轉向對擁有有限信息的個人行為的分析,而將博弈論應用于公共品問題的論文也是在這之后才大量出現(xiàn)的,且由于公共品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征,公共品問題一直都是歷代學者試圖解決的難題之一。
傳統(tǒng)的公共品博弈可以描述如下:
互惠理論中的強互惠概念為,人類之所以能維持合作關系,是因為很多個體在采取合作抉擇后,常常會不吝惜成本而去懲罰不合作者或者獎勵合作者,作為一種具有明顯正外部性的利他行為且懲罰機制較獎勵機制更為普遍,它也被稱為利他懲罰。早在1992年,人類學家就發(fā)現(xiàn)懲罰不合作者是早期人類社會維持合作的重要機制[24]。1995年動物學家也證實,懲罰是社會性動物維持合作的重要手段[25]。2004年8月《科學》雜志的研究報告更顯示,人們已經(jīng)通過正電子斷層掃描(PET)技術發(fā)現(xiàn)了利他懲罰的神經(jīng)基礎[26]。
國內學者也進行過懲罰機制的相關研究,蔡晶晶在2010年[27]的論文就表明,懲罰的作用在可以交流的實驗對象中較之不能交流的對象中更為顯著,這說明人們能通過交流建立有效的懲罰機制。宋紫峰[28]就曾指出,當群體中不同個體獲得不均等公共品單位收益時,會增加個體合作難度,但懲罰對合作的影響仍然明顯。
強互惠較之其它理論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對于任何一個無法形成合作均衡的公共品博弈,似乎都可以通過構建合理的懲罰機制來形成并維持合作,但這種懲罰機制必須尊重個體意愿,且經(jīng)濟懲罰這種方式顯然并不具備普適性,除了有益物品等被政府認定為必須保證供給的可以強制征稅外,普通公共品并不適用經(jīng)濟懲罰。但無論是城市集體還是農村集體都可以參考以上諸多理論,將懲罰機制建立在保證反復博弈的長期性、形成熟人社會、形成同群效應或共同信仰等基礎上,在此時,懲罰也將演變?yōu)橐环N心理上的效用,只要人們在意自我形象、他人評價、聲譽或者集體信仰,自然會被他所生活的集體所約束,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參與到公共品的供給過程之中。
其實這種懲罰機制在城市居民社區(qū)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雛形,例如在某些居民互相熟識且沒有物業(yè)管理的老舊社區(qū)中,業(yè)主們往往會共同籌資雇人打掃社區(qū)內部共有部分,以保證所有人的衛(wèi)生健康需求。盡管這種籌資方式不具備強制性,但因為居民間的熟識程度和保潔費用的小額性,使得搭便車成為一種為人不齒的貪小便宜行為,這就造成社區(qū)內大部分居民最終都會選擇一起負擔這種公共品。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懲罰機制維持合作的作用其實是明顯的,政府完全可以建立相應平臺針對不同的社區(qū)進行引導和培養(yǎng),只要發(fā)現(xiàn)某個集體擁有共同需要,就可以采取相應引導措施,指導集體自發(fā)提供他們所需的且個體自愿并有足夠能力承擔的公共品,只要合理的懲罰機制建立起來,這種自發(fā)供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政府供給公共品的不足,并在更高程度上滿足集體需要。但同時,政府也需要做好對公共品供給狀況的監(jiān)控工作,懲罰機制雖然能在促進合作方面起到明顯效果,但卻需要政府的管控力才能被束縛在合理的范圍內,一旦懲罰演變成過分譴責或惡意誹謗,就會對公民的名譽權造成侵害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這就違背了公共品供給最開始的自愿原則,因此政府管控也是必需的。(作者單位:蘭州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Neumann,Morgenstern.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2] Nash.J,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No.36,1950
[3] Nash.J,Non-cooperative games.Annals of mathematics,54(2),1951
[4] 陳葉烽,何浩然.是什么影響了人們的自愿合作水平.經(jīng)濟學家,2012
[5] 張維迎.從九四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看主流經(jīng)濟學的新發(fā)展,《理論經(jīng)濟學》,1985年第6期
[6] 李子江.《關于納什均衡點的研究》.《學術研究》,1995年第2期
[7] Kahneman.D,Beatty.J,Pupil diameter and load on memory.Science,1966
[8] Kahneman.D,Beatty.J,Pollack.I,Perceptual deficit during a mental task.Science,1967
[9] Fehr.E,Schmidt.K.M.,The Economics of Fairness.Reciprocity and Altruism——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New Theories.Munich Discussion Paper,2005
[10] Cardenas J.C.,Carpenter J.,Behavioral Development Economics:Lessons from Field Lab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8
[11] 陳葉烽.社會偏好的檢驗:一個超越經(jīng)濟人的實驗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
[12] 陳葉烽,葉航,汪丁丁.超越經(jīng)濟人的社會偏好理論:一個基于實驗經(jīng)濟學的綜述.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12
[13] 蔡晶晶.公共資源治理的理論構建.東南學術,2010
[14] 姜樹廣,韋倩.信念與心理博弈:理論、實證與應用.經(jīng)濟研究,2013
[15] 唐兵.公共資源的特性與治理模式分析.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9
[16] 于顯洋.單位意識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研究,1991
[17] 汪匯,陳釗,陸銘.戶籍、社會分割與信任:來自上海的經(jīng)驗研究[J].世界經(jīng)濟,2009
[18] 葉文輝.中國公共產品供給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3
[19] Nowak.M.A,Sigmund.K,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Nature,2005
[20] Rand.D.G,Dreber.A,Ellingsen.T,Positive interactions promote public Coop- eration.Science,2009
[21] Croson.R,Theories of Commitment,Altruism and Reciprocity,Evidence from Linear Public Goods Games.Economic Inquiry,2007
[22] Croson.R,F(xiàn)atas.E,Neugebauer.T,Reciprocity,Matching and Conditional Coop- eration in Two Public Goods Games[J],Economics Letters,2005
[23] 周業(yè)安,宋紫峰.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機制:一項實驗研究.經(jīng)濟研究,2008
[24] Boyd.R,P.Richerson,Punishment Allows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or Anything Else)in Sizable Groups.Ethology Socio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1992
[25] Clutton-Brock.T,G.Parker,Punishment in Animal Societies.Nature,1995
[26] Deuervain.D,U.Fischbacher,V.Treyer,M.Schelhammer,U.Schnyder,A.Buck,E.Fehr,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Science,2004
[27] 蔡晶晶.公共資源治理的理論構建.東南學術,2010
[28] 宋紫峰、周業(yè)安.收入不平等、懲罰和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實驗經(jīng)濟學研究.世界經(jīng)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