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熱鬧的餐桌上發(fā)著微信,我在擁擠的車廂里為你點贊?!边@無疑是處在自媒體時代的我們駕輕就熟的一個動作——點贊。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點贊,即思考?非也。
龍應臺說:“現(xiàn)代文明引領我們向上,向上?!钡拇_,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們交流的方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微博、微信、QQ不一而足。
囚禁在繁華都市里的人們從不吝嗇對美景的贊美。一縷楊柳垂地,便會驚嘆不已;偶見星垂野闊,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這樣的點贊,虛浮在界面,丟了靈魂。
點贊,不能代替思考。
昔孔子冥思作《春秋》,東坡細究知人生,賈島推敲鑄佳話,古之成大事者,皆勤于思考。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被公認為是最有“深度”的作家。倒不是因為他那撇濃密的“一”字胡,而是因為他善于思考。他對國民劣根性的思考、對科舉制度罪惡的思考、對封建禮教本質(zhì)的思考入木三分,發(fā)人深省。
深思熟慮,方能成事。寫文章如此,人生亦如此。
“自古逢秋悲寂寥”,難道只是因為秋的凄寒而引發(fā)詩人們無盡的哀愁?“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難道僅是因為滿地的落英勾起詩人無限的感慨?非也。賞花望月,聽雨聞雪,吟詞唱詩……人生多看,何為?為厚積;人生兼聽,何為?為言理。葉落知秋,何為?為思考。人生無窮盡,思考無止境。人的一生總要伴隨著思考,人生有多長,思考就有多長!
當然,并非所有點贊都未經(jīng)思考。2016年2月9日,六小齡童參加北京電視臺春節(jié)文藝晚會,一切準備就緒,他便在后臺等待表演。由于戴的翎子太高,為防止拍攝穿幫,57歲的六小齡童蹲伏在舞臺一邊,劇務拍下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許多網(wǎng)友思考后認為,這種行為體現(xiàn)了一種可貴的敬業(yè)精神,紛紛為其點贊。這種點贊因為經(jīng)過了思考而具有了價值。
這個世界對思考的人是喜劇。村上龍說:“我終于明白,真正能夠作為支撐自己的東西就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敝挥兴伎迹拍苷嬲硎苋松?。
點贊,不能代替思考,我們需要有思考的點贊。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