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文明教育從“最美家風”開始
文/李昌森
據(jù)《新華日報》報道,南通市舉辦各類“最美家庭”講好家訓活動已近2600場次,群眾提煉好家風、好家訓5400余條,形成了“最美家庭”眾知眾樂、眾評眾議、眾宣眾學、眾愛眾創(chuàng)的生動局面,“最美家風”吹遍江海大地。(江蘇網(wǎng)2月23日)
重視家風建設是時代的需要。習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家教、家風。他本人不僅以好家風示人,而且要求領導干部要帶頭搞好家風建設。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修身養(yǎng)性、家風傳承和家國情懷的遞進關系。家風建設不僅是一家一戶的事,對社會來說,有好家風,才有好民風;對官場來說,有好家風,才有好政風。家風關系作風,作風影響黨風。家庭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良好家風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從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來看,不少都帶有“全家腐”、“家族腐”的特征。蘇榮全家齊上陣,一人當官,全家撈錢,家風不正,導致全家淪陷。
家教、家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樸素的文化沉淀,也是沿襲家譜、傳遞薪火的命脈。好的家教是最具生命力的文明因子,其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修身、齊家發(fā)揮著傳承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好家教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風是一種綜合的家教力量,它是集思想、情感、身傳、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等多種元素于一身的綜合體。有沒有好的家教家規(guī),直接關系到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也直接影響到后輩的成長成才。中國老百姓喜歡用“有家教”或“沒家教”來評價一個人的素養(yǎng),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門風,有什么樣的門風,就有什么樣的子孫。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的意識,他寫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吸取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后,因受祖上蔭庇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后“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于他教子有方,他的子女不仗父勢,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之說。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家風和音樂一樣,是流動的思維,一個人的氣質(zhì)需要三代人的培養(yǎng),是一代一代的雕鑿和傳承?!爸袊谝怀恰钡膭?chuàng)始人張謇,也是重視家風、家教的先驅(qū)者。他親筆書錄的《家誡》上了中紀委網(wǎng)站的首頁頭條,成為“最美家風”的典范。在他看來“愛之而欲勉之”,真正愛你的孩子,就要管教他,勉勵他,時時提醒他;“以進德而繼業(yè)”,有德行才有出息,“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仁者樂,仁者福,樂施好善、積德行善者,才是有福之人。他用諸葛亮的《誡子書》告誡后人誡勉后代不要浮躁,不要懈怠,要嚴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才能寧靜致遠。他特別誡勉后輩要勤奮好學、苦讀圣賢,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既指明方向,又教會方法。這種教育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是無聲的,也是有聲的,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著人們的心靈,塑造著人的世界觀、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好的家誡家規(guī),不僅承載著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也承載著傳承社會文明的重任。
文明教育從家教開始,文明建設從家風開始。讓最美家風真的美起來,是個細活、長活,不是搞幾場演講、幾次評比就一揮而就的,長期堅持,才能久久為功?!爸v好家訓”活動已經(jīng)開了好頭,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的加入,必將開啟文明建設一代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