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立
當代詩話
有一種詞以整個人類為抒寫對象——對幾首詞的自箋兼答詩友的質(zhì)疑
曾少立
我的詩詞,受到的質(zhì)疑很多,不接受的人很多,其中尤以近十首“人類詞”為烈。所謂人類詞,姑且這樣稱呼吧,就是指那種以整個人類為抒寫對象的詞。對這些詞,經(jīng)常有人問某篇某句是什么意思,有的人則干脆認為是在亂寫。網(wǎng)上或刊物上,也經(jīng)常看到一些人的解讀,這些解讀大多與我的寫作本意有一定差異。雖然從接受學的角度,讀者的任何解讀都不能說是錯的,不能強求讀者按作者的意圖去解讀。但我還是愿意在這里做一點自箋,至少,讓讀者了解一下作者的寫作初衷,還是有必要的。下面揀幾首主要的,從主旨、章句兩方面來說說。
臨江仙
你把魚群囚海里。你跟蛇怪糾纏。你教老虎打江山。因為你高興,月亮是條船。
然后他們就來了。他們舉火尋歡。他們指認鼎和棺。他們摸萬物,然后不生還。
吉林大學馬大勇先生在《網(wǎng)絡詩詞三十家》中點評說:“上片對兒童,下片說眾生,極大反差中透現(xiàn)悲憫?!毕缕f眾生大抵是的,但要說上片說兒童,卻不是我的初衷。實際上,這是一首典型的“人類詞”。上片寫造物主的“布景”,下片寫人類的“走臺”,把極其偉大而漫長的人類文明史,濃縮成一幕舞臺劇。對于人類個體來說,人類文明雖然極其偉大而漫長,但對整個大自然來說,卻只是短暫的一瞬。火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起點。鼎和棺是人類文明的兩種代表性器物。人類直立行走,雙手勞動,不僅改造而且創(chuàng)造萬物。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但人類終將走向毀滅,文明越發(fā)達,離毀滅越近。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科技是上帝給人類挖的一個大坑,以加快資源的消耗為代價,讓人類如吸毒般無止境地追求發(fā)展,直到某一天資源與能源枯竭了,才猛然發(fā)現(xiàn)驚天大劫已在眼前。顯然,這里的“你”指大自然、造物主,宗教信仰者也可理解為上帝,“他們”指人類。上片的魚、蛇、虎,以及下片的人類,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是自然意志的體現(xiàn)。上片出場的動物們,為下片人類的隆重出場,起著“暖場”作用。
臨江仙·童話或者其他
你在桃花懷孕后,請來燕子傷懷。河流為你不穿鞋。因為你存在,老虎渡河來。
你把皇宮拿去了,改成柏木棺材。你留明月讓人猜。因為你存在,我是笨嬰孩。
這首詞恐怕是受到質(zhì)疑和攻擊最多的。如網(wǎng)上一位叫“海礫”的先生,評論這首詞說:“欣賞完了之后,不知諸位看官有何感慨?愚雖然提倡詩詞創(chuàng)作的革新,但真不忍心操刀下手,活生生地把老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整容成如此慘不忍睹的樣子!”關(guān)于這首詞的解讀,我想說,我們習慣于人類本位主義,把人類史從自然史中分離出來。而實際上,自然意志高于人類意志,統(tǒng)攝人類意志,人類歷史、人類文明同樣是自然意志的產(chǎn)物。有了這個視角,這首詞就好理解了。這里的“你”就是造物主,或者說自然意志?!澳恪睕Q定了大自然的形態(tài),決定了春去夏來,決定了時間的流駛(桃花、河流句),決定了生物的特性(老虎句)?!澳恪边€決定了人類的歷史,設計了人類進化的路線,人類文明的進程;在“你”的設計中,人類需要朝代興替,需要流血廝殺(皇宮、棺材句)。而面對無所不包、無比強大的自然意志,人類的力量和智慧,有如嬰兒一樣幼稚。
風入松
天空流白海流藍,血脈自循環(huán)。泥巴植物多歡笑,太陽是、某種遺傳。果實互相尋覓,石頭放棄交談。火光走失在民間,姓氏像王冠。無關(guān)領土和情欲,有風把、肉體掀翻。大雁高瞻遠矚,人們一日三餐。
華中師大的段維先生在講座中,對這首詞的解讀是,一個偏僻山村在當代中國大背景下的生存狀態(tài),這是一個顯然受了“鄉(xiāng)村鏡像”影響的解讀。比如把“果實互相尋覓,石頭放棄交談”解讀為村里人的關(guān)系有親有疏,“火光走失在民間”解讀為古老傳統(tǒng)的逐漸消解;“姓氏像王冠”解讀為宗族勢力;“無關(guān)領土和情欲,有風把、肉體掀翻”解讀為山村某些人在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的墮落。這種解讀的隱喻色彩和時代色彩濃重,卻與我的寫作初衷大異其趣。其實,我只是想描寫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況而已。
同樣是人類詞,下面這首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臨江仙
你到世間來一趟,他們不說原因。一方屋頂一張門。門前有條路,比腳更延伸。
一塊石頭三不管,你來安下腰身。遠離青史與良辰。公元年月日,你是某行人。
原因是這首詞沒有引入自然意志,只是從人類中抽象出一個個體,這個個體在詞中用了第二人稱“你”。這個個體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他,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人。因為這個個體的任意性,實際上就代表了人類整體。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只代表了人類中平凡的絕大多數(shù),而那些偉人圣人不包括在內(nèi),因為里面有一句“遠離青史與良辰”。
在起獲主旨之后,這些詞的某些章句仍然可能造成理解障礙。我想大抵解釋下面幾點。
人稱和視角的變換。引入自然意志,即引入了一個既非人也非一般事物的第三方,使寫作視角更加陌生化,更加遠離日常經(jīng)驗。很多人不習慣用“你”這種人格化的稱謂來指稱大自然,也不習慣用第三人稱“他”或“他們”來指稱人類,更不習慣人從干預萬物的主動角色變?yōu)樽匀灰庵局湎碌谋粍咏巧!疤柡恰⒉倏v時鐘,時鐘操縱我”尚容易理解,“因為你存在,我是笨嬰孩”就不易理解了。人本位的“明月讓人猜”容易理解,物本位的“明月來尋我”、“煙月不知人事改”也容易理解,如果在人與物之上引入一個人格化的自然意志,變成“你留明月讓人猜”,很多人就凌亂了。
非日常經(jīng)驗的字詞。例如“你把魚群囚海里”,很多人就質(zhì)疑這個“囚”字,都說“海闊憑魚躍”,魚在大海里多么自由啊,怎么能說“囚”呢?這是典型的日常經(jīng)驗思維。日常經(jīng)驗下,臉盆、水池、玻璃缸里面的魚才叫囚。但如果從哲思的角度,魚只能生活在水里,不能逃離,無論這個水體有多大,都不影響“囚”的本質(zhì)。以造物主的宏大視角來看,人類都被囚禁在浩瀚宇宙的一個小小星球上,何況魚呢?再比如“懷孕”這個詞,在日常經(jīng)驗里,特指包括人在內(nèi)的胎生動物的妊娠。而植物的相似行為,日常經(jīng)驗以“結(jié)果”這個詞來指稱?!澳阍谔一☉言泻蟆睙o非是遵循相似性原則,將“懷孕”這個詞的外延擴展到植物罷了。
偏移的應用。偏移是在寫作中將甲物的屬性轉(zhuǎn)移到與它相關(guān)的乙物上。如“半村煙起半村眠,屈指紅霞燒去夢三千”,是早炊的灶火(甲物)向朝霞(乙物)的偏移。也有的偏移略為復雜,如“河流為你不穿鞋”,“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不穿鞋的應該是人,而不是河流。這里是將人(甲物)的屬性向河流(乙物)偏移,但是人在句子中離場了,出現(xiàn)的是“你”——造物主?!澳莾芍话坐澴樱鼈兪乔z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亞洲銅》),或可作“河流為你不穿鞋”的一個注釋。
非隱喻的物理寫作。數(shù)千年“芳草美人”的傳統(tǒng),造就了我們非常頑固的隱喻思維。一旦陷入詞語的迷陣,隱喻就成了突圍神器,結(jié)果往往把詩詞文本搞成了密電碼。其實,隱喻強烈依賴于語境,作者必須給出足夠的線索才行。詩到文本為止,文本線索不足,不宜強把甲解作乙。就我的寫作偏好而言,我更傾向非隱喻的物理寫作。例如在上面的那首《風入松》當中,果實就是果實,石頭就是石頭,火光就是火光,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肮麑嵒ハ鄬ひ挕睙o非揭示果實的“聚集性”。這種聚集性至少包括:一棵樹結(jié)大量果實,果樹的叢生特性,果實采摘后集中貯存或出售。前兩者是自然,后者是人事。詞句刻意隱去這些“推手”,而讓果實作為主體出場,旨在造成陌生化和語言張力。相比而言,“石頭放棄交談”的意義更顯豁一些。石頭不是人頭,不是豬頭,即使它雕成了人像甚至神像,依然緘默不語?!胺艞墶币辉~或有一種擬人化的效果,但我更愿意從自然意志的角度來理解。理論上,宇宙的形態(tài)有無數(shù)種,而造物主只選擇了其中一種,就是呈現(xiàn)在我們眼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石頭被造物主安排了一個“放棄”交談的角色。當然,如果結(jié)合某些石頭造人的神話,以及石像的神跡故事,或許會引發(fā)關(guān)于宗教、哲學、自然與人類的更深入的思索。
詩性與生物性的人體。傳統(tǒng)詩詞中,描寫人體的很多,如沈腰潘鬢,更多的是描寫美人的蛾眉、纖指、玉足,有的格調(diào)低下。我的這些人類詞及其他詩詞中,對人體也多有涉及。與古人全然不同的是,古人多著重其美學意義,我則強調(diào)其生物屬性。如“小堆原子碳和氫,匆匆一個今生我”,人體是碳氫鏈構(gòu)成的有機物?!敖疱X和血糾纏,血和空氣糾纏”,血液將人體吸入的空氣中的氧分子帶到身體各處,置換出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廢氣,這是生命的細節(jié),是中學生理課的內(nèi)容。至于金錢,理論上并不是維系生命的必需物,但在現(xiàn)代卻成了實際上的必需物。因此,“金錢和血糾纏”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血和空氣糾纏”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直立行走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大特征?!八麄兠f物,然后不生還”、“行者頭顱至上,人間阡陌交通”、“滿城標語赤條條,提醒紅心總比肚皮高”,都以人的直立行走作為思考原點。人類及動物的另一特征是器官的對稱性?!罢喂饷⑷f丈,乳房對偶如詩”,可以理解為共和國時代的“天理與人欲”。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人體的生物學描寫,以一種酷不近情的筆調(diào),從科學抵達人文。
主旨、章句都說了,算是比較全面地回答了多年來詩友的不斷質(zhì)疑。古人詩詞罕有以全體人類為抒寫對象的。題材的陌生化造成了讀者的思維盲區(qū),本不足怪。相反,那些“鄉(xiāng)村鏡像”詩詞——其實我更愿意用“山村電影”這個更土氣但更貼切的名稱——接受度就要廣泛得多。究其原因,無非我們漫長的詩詞史,本質(zhì)上是農(nóng)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而這些人類詞,帶有明顯的現(xiàn)代性印跡,是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在詩詞中的折射。
(作者系著名網(wǎng)絡詩人)
責任編輯:朱佩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