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平 (中國錢幣博物館)
介紹一冊金銀幣鑒定參考資料
金德平 (中國錢幣博物館)
繼人民銀行庫房銀錠整理并出版 《中國銀錠圖錄》之后,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又開始了對庫存金錠的整理,也再一次邀請我參與此項工作。
不同的是,銀錠主要整理的是庫房中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庫存,所以總量尚不大,但金錠則計劃全部加以整理,且銀錠多大錠,金錠多小錠,個體重量小,因此同樣重量的金錠數(shù)往往是銀錠的幾十倍,面對數(shù)以噸計的金錠,將每一枚建賬、整理、鑒定、照相,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另一個不同點是,金錠分類整理可資參考的資料極少,遠少于銀錠,基本未見有一本金錠的專門著作或圖錄,零星文章亦少見。這與社會上金錠存世少,價值高,收藏難不無關(guān)系。面對解放以來幾十年人民銀行獨家計重收來的大量金錠,如何將大量金錠進行整理,如何斷代、分類,特別是對占比90%以上的民國金錠的分類是一個大難題。
在想方設(shè)法找尋有關(guān)金錠的資料過程中,見到了一冊資料,讀后感到在金錠資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不失珍貴,故略介紹于下。
此項資料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國外業(yè)務部編,編印時間是1959年6月,應是內(nèi)部培訓用的一冊講義。封面、封底用老式賬冊紙,封面用舊式打印機打有講義名、編者與編印時間,講義名環(huán)以簡單的花邊。旁有打碼機打出的 “0129”字樣。整冊用白色小線手工鎖線裝訂 (圖1)。
講義開本250×190mm,內(nèi)文85頁 (另目錄2頁),蠟紙刻板,油印印刷,頁碼用打碼機打于封面頁上右部。油印用紙很差,粗糙、單薄,紙色灰黑,顯示著當年困難時期因陋就簡的用紙情況。單面印刷。因用紙顏色略深,個別油印不佳處需仔細辨認,且現(xiàn)在用以復印或照相效果很差。
此冊講義的編寫者應是銀行收兌金銀的有經(jīng)驗的操作者,甚至可能是原由金鋪、銀樓專職買賣金銀,后隨人民銀行開展金銀收兌業(yè)務而進入人民銀行者,即是所謂上海辨識金銀的 “老法師”,為了培訓年輕從業(yè)者,在上世紀50年代末編寫了此教材。作為上海人民銀行收兌金銀部門的內(nèi)部培訓講義,印數(shù)不會多,時隔半個多世紀,留存更少;加之上世紀末金銀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取消對金銀 “統(tǒng)購統(tǒng)配,統(tǒng)一管理”的傳統(tǒng)管理辦法,開放金銀市場,人民銀行取消了金銀收兌業(yè)務,此類講義更難尋覓。
講義共分四部分:壹、黃金之部,貳、白銀之部,叁、銀元之部,肆、白金??偣?5頁講義中黃金之部占45頁,白銀之部占22頁,銀元之部占9頁,白金占9頁,黃金內(nèi)容占到總頁數(shù)一半以上,故十分值得重視。
黃金之部的目錄 (圖2):
圖1
圖2
(一)黃金概況
1.人類怎樣開始用金屬2.種類3.特征4.成分單位5.主要用途
(二)黃金成品種類及一般成色
1.條塊2.飾金3.洋金4.金幣5.國營金店飾物
(三)鑒色操作法
1.初步鑒別2.磨鑒3.看色4.剪、軋、銼5.鑒色工具
(四)鑒色的一般經(jīng)驗
1.清金、洋金、面檔2.焊藥貨3.冷氣貨4.夾心5.煨皮6.包金鍍金7.其他
(五)渾金、洋金鑒色法
1.渾金、洋金關(guān)系和區(qū)別2.初步鑒別3.硝酸王水的種類及性能4.藥水點鑒5.各檔成色的變化6.其他
(六)有關(guān)專門名詞注釋
此講義給人的一個突出點是為銀行收兌金銀而編寫,幫助參與收兌者了解收兌的貴金屬類別,各類別常見的物品品種,鑒定成色的方法,一般的作偽手段和辨識要點。
對整理庫存金錠有幫助的是 “(二)黃金成品種類及一般成色”一節(jié)。其中介紹了上海收兌點常見的主要金錠品種。
上海本地金錠:
烚赤大條,每條重十兩左右,背面有 “口口口烚赤”字樣,制作時間從1927年前直到上海解放。
上海小條,在1927年至1933年有過五兩、二兩及一兩小條,五兩、二兩的制作并不多,最流行的是一兩小條,抗日戰(zhàn)爭開始一直流行到解放為止。
元寶,成色最低950‰成色以上。
上海標金,“標金重70兩左右,長四寸許,面上闊一寸一分,地闊九分許”,底上有“口口口標金”字樣,亦有無字樣的,面上用鋼印在兩頭打出 “口口標金”字樣,左邊上面打出英文 頭,右面上面打出毛重量,成色按照規(guī)定為978‰,然而實際不一,最高為97.3%,最低的96.8%。
外地金錠:
漢口條子,十兩大條比上海大條略薄,面稍闊,成色一般在950‰、960‰,低的920‰,930‰也有。一兩條錠式較多,成色較低。
長沙條子,與漢口條子同,長闊亦同。
天津大條與天津、青島、濟南一兩錠條,天津大條中十兩左右,長二寸,闊八分,成色987-990‰,面上敲出圓圈絲紋,底及邊有鋼印打出牌子。天津、青島、濟南一兩小錠,成色高的988-990‰,低的970‰左右。
重慶 (寶光條)、成都 (天一)條子,重十兩左右,長二寸,闊一寸許,1945年前成色995‰,后來漸低,在985‰左右。
廣東、香港、澳門條子,五兩的 (因秤子的不同,市秤有5.988兩)長約二寸七分,寬約六七分,及二兩一兩的 (合市秤2.396兩及1.198兩)成色最高為990‰,低至880‰的。也有五錢、一兩、二兩圓形中有一小圓孔形者。
各種葉金:
正關(guān)葉 (關(guān)東出品),有六寸見方,每張重一錢一分余,成色99.3%。
廣葉,廣州制造,長二寸五分,闊二寸,每張重七分許,成色99.3%。
上海制廣葉尺寸與廣州制同 (俗稱本廣葉),成色高約99.3%,低的亦有99%。上海再有一種本關(guān)葉,大小如真關(guān)葉之一半,成色亦有99%。
外國金錠:
印度拖拉,上面軋出獅子、宮殿花紋,成色亦軋出995字樣,然亦不一致,亦有低至980‰成色者。最大為25拖拉,長方形,5拖拉與1拖拉大多是圓形似金洋。
菲律賓條子,二寸正方形,重量不等,重的有廿兩左右,輕的五兩多,成色有99.4%、99.5%,亦有低至98.5%的,面有 “貽碧”及 “寶真”字樣。
紗布條子,敵偽時期,日寇用以調(diào)換紗布的,成色99.2%,有十兩、五兩、一兩 (五兩條中間有 “?!弊?,一兩條左右上角有 “?!弊旨爸亓浚趁嬗刑柎a),抗戰(zhàn)勝利后由熔煉廠加蓋戳記即作99.2%廠條。
暹羅條子、暹羅葉子,長三寸闊四分,重約市秤十一兩七錢左右,成色995-990‰左右之間,底有 “泰國”等凸出字樣,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流入。暹羅葉子小的長二寸,闊一寸,重二錢二分左右,大的重四錢四分左右,上有 “金獅千足”字樣,成色995-990‰,亦有假的,成色在990‰左右。
對于民國政府的中央造幣廠所制作的廠條,此講義單獨列出,可見其為收兌大宗。
廠條:
(1)陜西廠條,是用國外原來金磚分割而成,大小不一,只有毛重敲出硬印,成色一律在995‰以上,戳有 “陜頭”、“陜郵”字樣,系當時陜西偽中央銀行郵匯局出售。
(2)偽資源委員會出的是圓形廠條 (如銀元大小),有 “資源”字樣,重量成色都敲出硬印,重四兩左右。
(3)昆明廠條,分十兩、五兩、一兩三種,成色并準995‰,毛重亦注明。
(4)重慶廠條,分十兩、六兩、五兩、三兩、一兩、四錢、二錢、一錢八種,成色重量都注明,成長方形。
(5)上海廠條,分六十兩、三十兩、十兩、五兩、二兩、一兩、五錢等七種,其中二兩、一兩、五錢三種,系用機器軋切的,成色重量都注明。
在相關(guān)金錠資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此講義的內(nèi)容值得重視。其編寫者是解放前后金店銀樓和銀行買賣收兌金銀的從業(yè)者,又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國外業(yè)務部作為內(nèi)部教材編印,所以內(nèi)容是基本可靠的。目前正在整理的人民銀行庫房金錠即是當年由各地人民銀行收兌而來,只是收兌時注重的是成色、重量,收兌后即歸入雜金類,目前所做的則要將金錠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因此,當年上海人民銀行能面對交來的金錠做分類說明、講授,即使內(nèi)容不多,也彌足珍貴。
從講義內(nèi)容可知當時收兌的常見金錠品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品類中幾乎沒有古代的金錠,不管是楚金版、漢金餅、宋明金錠都未提及,所列基本都是民國金錠,此講義雖略有收兌地點的地區(qū)性因素,但民國金錠占金錠收兌的絕對多數(shù),應反映了總體金錠存世的客觀,也是與庫房金錠整理所見是對應的。
對于民國金錠提供了一些分類的信息。大量的民國金錠必然面臨在據(jù)其制作的品種、時間、地點、制作人等再加以分類的問題,但金錠制作當時的相關(guān)文字記錄極度缺乏,金錠多小錠,本身所銘文字亦不多,故上世紀50年代的銀行金銀收兌者的分類與說法就有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如廠條都是由當時的中央造幣廠生產(chǎn),多打有 “中央造幣廠”字樣或廠徽,但廠條卻是在抗戰(zhàn)勝利前后,由不同地點的中央造幣廠或分廠在不同時間制造,重量也有同有異,大多不注明廠別和時間,給分類整理造成很大的困難。講義談到 “重慶廠條,分十兩、六兩、五兩、三兩、一兩、四錢、二錢、一錢八種”,“上海廠條,分六十兩、三十兩、十兩、五兩、二兩、一兩、五錢等七種,其中二兩、一兩、五錢三種,系用機器軋切”,將對六兩、三兩、四錢、二錢、一錢和二兩、五錢等品種的判斷制造廠家起到參考作用。
又如整理中見到過幾枚上有 “資源”文字的金餅,據(jù)講義 “偽資源委員會出的是圓形廠條 (如銀元大?。?,有 ‘資源’字樣,重量成色都敲出硬印,重四兩左右”,可知亦應由中央造幣廠生產(chǎn)。
再如講義提到 “菲律賓條子……面有 ‘貽碧’及 ‘寶真’字樣”,面有 “貽碧”及 “寶真”字樣的金錠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國內(nèi)的,據(jù)此條則可將其歸入外國金錠。
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金錠定名的參考。金錠歷來未進行過系統(tǒng)整理,一些品類的名稱也不統(tǒng)一,在此次對庫房金錠整理中必然需對金錠分類,對各類別予以命名,有些即可參考講義中的提法,如:烚赤大條、上海小條、上海標金、重慶廠條、昆明廠條、上海廠條、漢口條子、長沙條子、印度拖拉、暹羅葉子等。
此冊講義目的是培訓柜臺金銀收兌人員,重點是鑒偽,是判定成色,是防止 “吃進”假貨,至于來貨的歸屬類別只是順帶提及而已,提及目的也是告知某些類別的常規(guī)黃金含量,以為收兌時的參考。且就其收兌的大量金銀物品來說,金錠只是一小項;即使提及金錠也只是平面羅列,一般不涉及品類的時間性,一些說法往往還有一定的隨意性,有些說法還需做一些考察,做一些取舍,最終要以實物的辨析、證實為準。所以只能將其作為金錠分類的參考。
其中有些說法目前看來是有問題的:
如說上海廠條有六十兩、三十兩的類別,從庫中大量實物看,從未見過中央造幣廠生產(chǎn)的六十兩、三十兩的黃金廠條。
說 “標金重70兩左右,長四寸許,面上闊一寸一分,地闊九分許”,此說與其他處見到的說法也不同 (其他處說法是每條重10兩);另戳有 “陜頭”、“陜郵”字樣的陜西廠條亦未見到。此類說法,尚需取得實物證明的,方可成立。
又如所說 “紗布條子”,以用途定名不妥,且易與被理解為錠面現(xiàn)布紋的金錠。又此類錠是日本制造的還是敵偽時期中國制造的亦不清楚。
再說印度拖拉中 “大多是圓形似金洋”,可能也有問題,5拖拉金錠多見方形。
此外,講義對于所說金錠沒有附圖,使未曾大量接觸金錠者只憑文字無法感知所說金錠,也是一遺憾。
總之,這本講義雖然簡略,雖然不夠嚴謹,但它包含的金錠內(nèi)容卻是很少見的略成系統(tǒng)的記錄,在今天缺乏金錠研究和收藏資料,特別是缺乏民國金錠資料的情況下,有著可貴的參考價值。
(責任編輯 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