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君保
詩的語言詩的形象詩的構思
——讀陳于燁中篇小說《曲春》有感
※ 葉君保
本土作家陳于燁獲獎新作《曲春》有幸先睹為快,讀后第一感覺是:詩的語言、詩的形象 、詩的構思,整篇小說清新、和融,掩巻之后有一種興猶未盡的韻味。
(一)
作者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以詩的語言、散文的筆調、報告文學式的體裁來寫小說。以清新潑活的筆調,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渴望知識、追求理想的農家少年田楠的典型人物。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撥亂反正、百廢待舉的較完整的歷史畫卷。通過小說中情節(jié)變化、矛盾沖突,以單純明朗的色調,描繪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沉淀了幾千年的中華國學文化。
嚴格地說,陳于燁的《曲春》應是一部散文詩式的中篇紀實小說。
我國的小說,起源于神話傳說,得益于歷史傳記。這兩者關系無不體現在《曲春》之中。翻開中國歷史,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到唐代傳奇和說唱;宋元的“話說”到“話本”;以及《三國》、《水滸》、《西游》、《紅樓夢》等等,構成了一部相當典型的小說發(fā)展史。其他國家的小說,其演變則是由野到文、由粗到細、由短到長這樣大體相同的變化。一般來說,人類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詩歌產生在前,散文次之;筆記故事在前,小說次之;短篇小說在前,長篇小說次之。故作家孫犁說過:“中國的白話小說,來源于說講。當場講完,則為短篇。連續(xù)說講的,則講者和聽者都要求越長越好,這樣就擠掉了中篇這個形式?!睂O犁講得有道理,宋元話本,當場可講完,是為短篇;后來出現了《賣油郎獨占花魁》,三萬多字,當場講不完,大概可算中國小說第一個中篇了。后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問世,則實實在在成為了中國中篇小說的開山鼻祖。我國中篇小說的繁盛期,應該是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到現在。因為中篇小說是順應歷史潮流應運而生的。陳于燁的《曲春》也是順應歷史潮流而誕生的。
就小說的形式來看,短篇小說雖然精煉簡約,但有單薄之嫌;長篇小說固然豐厚生動,但卻難于生產。而中篇小說既可以講述較復雜的故事,又可塑造較典型的人物,寫起來也費時較少。它不是文學中的重武器,也不是輕武器,而是中型武器。它的繁榮順應了黨和人民撥亂反正的戰(zhàn)斗需要。《曲春》作品的主旋律就是始終貫穿著這樣的鮮明特色和順應潮流的主線。再翻開國外文學史來看,對中篇小說的界定并不很明確。如:茨威格一生主攻中篇,世界馳名;莫泊桑一生主攻短篇,也馳名世界。不過,他的《羊脂球》實際上就是個中篇。而俄國的別林斯基則把其接近長篇小說的《上尉的女兒》、《塔拉斯.布爾巴》歸入中篇;他又把其接近短篇小說的作品《舊式地主》、《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諾維奇吵架的故事》列入中篇。到底中篇如何界定呢?有人說:“電影和一部結構緊密、富有戲劇性的中篇小說比較接近。”許多文學家則認為中篇小說應具備如下特點:一、應著力創(chuàng)造豐滿的典型人物;二、能向讀者展示一個較完整的歷史畫卷;三、有可能塑造較多的人物;四、寫作手法單純明朗;五、有較多的情節(jié)變化;六、字數大體在三萬以上、十萬以下。為此,我認為陳于燁的《曲春》,是比較符合這些要求的,是一部新時期較好的中篇紀實小說。
(二)
《曲春》這部中篇紀實小說有著濃郁的藝術性。其以優(yōu)美的主旋律描繪田楠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為連綴作品的內在線索。將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和社會背景串聯(lián)起來,用一根正能量的紅線串起了散落在泥土中的粒粒珍珠,使之成為光彩奪目的項鏈(文學作品)。作者善于尋找“畫面”與“片段”之間的連接點,使不同的場面、不同的情感連接緊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如:《曲春》中第一章第11節(jié)中的描寫:“秋空高翔的雁鳥一聲追一聲,/ 秋野翻滾的金濤一浪趕一浪。/‘嘟!嘟!嘟!’生產隊開工的海螺聲劃破晨空,/吹得太陽跳起來;/ 吹得云彩飄過來;/ 吹得社員急跑來。/”——詩的語言、蒙太奇的手法,將大自然的畫面與生產隊開工的場景片段情意濃濃地連接起來了。又如:第二章第9節(jié)描寫農村放電影的場景:“冬夜,冷星,涼野。/ 人流,馬燈,笑語。/ 大隊廣場一棵榕樹下,一幅寬大的銀幕已升張。/ 一排排黑壓壓的人群已坐滿了廣場。/ ”——寫作手法單純明朗、跳躍對比、惜墨如金。
作品在塑造田楠這個典型人物也有獨到之處。如,第三章第3節(jié)是這樣描寫田楠刻苦學習、演算幾何證明題的:“圖形劃了一個又一個,像山坡下的幾何狀山田,無奈的躺著。/ 輔助線作了一條又一條,如山坡枯立著的玉米桿。/ 稿紙撕了一張又一張,似片片雪花飄落。”別出心裁的形象,蓄神凝于形中。又如:第二章第15節(jié)田楠參加木匠工場勞動的情景:“沸騰的工棚里,刨刀聲聲,一串拉長的‘喇’音符,吐出米黃色的創(chuàng)花拋滾、飛灑,頃刻間滿地‘黃金’;砰噠!砰噠!砰噠!出 榫聲驟然響起;嘩唦-!嘩唦-!嘩唦-!拉鋸聲彈起‘和弦’——一部粗狂、原生態(tài)的交響曲獻給草木爭榮的盛夏?!薄暻椴⒚?,詩的形象,動感十足!再如:第二章第8節(jié):“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 田楠祖先大院不時飄出說笑聲、推磨聲,還有陣陣炒花生香味溢滿小巷,這里簡直是年的加工廠。/ 田楠在中間大廳里一邊分享著聲潮的快樂,一邊埋頭趕制向爺爺承若的‘作品’?!薄@樣的銜接,非常巧妙、自然,把時間、地點、人物、情感用年這根線串了起來。還有第二章第13節(jié),描寫舅舅等熱心人對田楠求學支持,騎自行車找人求助的情景,用了這樣的語句:“舅舅登上自行車,揮一揮手搖一搖車鈴,消失在他們的視線中……。/ 這鈴聲,傳遞著親情如春天的生機和溫馨;/ 這鈴聲,穿越時空定格為永恒的感激和思念?!币栽姷恼Z言記錄了主人公對鄉(xiāng)親的幫助和“真善美”的刻骨銘心的感動。此外,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也很特別。如第三章第16節(jié)的雷州山景:“粵西山脈承接嶺南山脈的氣勢,吸納著日月精華,揚逸著雄渾的綠色旋律,隱藏著風水大師渴求的密碼,向雷州半島蜿蜒奔突而來,山勢來到半島中部變得平緩起伏,似乎是發(fā)現什么目標,龍脈支系九十度急轉彎向東伸到湛堰河畔,水阻山轉,生出九支龍脈折向東北環(huán)望湛堰河平原,駐足不前,龍穴聚結此地,難怪早有一座古寺——九龍寺建 于九條龍脈交匯處,背山面江,白鷺戲水,鶴鳴野曠,案山重重?!闭媸菤鈩萑绾?,別具一格。
總之,小說從第一章“嗚!嗚!嗚!港灣的晨笛喚醒了仲春的黎明,淹沒了他香甜的春夢……。”開始,繼而“他推開窗欞,一縷春暉帶著春海的氣息撲面而來。 遠眺,橫空飛越海灣的長虹,依然醉臥在晨霧溫柔的擁抱中?!睆目蛷d的一幅畫回憶起“往昔歷經滄桑的情景”:從大躍進時代的鄉(xiāng)村生活到小學啟蒙和童真樂趣;從初中失學到農場學藝;從木工、養(yǎng)鴨生涯到艱難求學歷程;從復讀努力到無情排擠;從尋求出路到祖國春天的來臨;主人公田楠的命運始終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父老鄉(xiāng)親的幫助下、在基層領導胡書記的關愛下、在親友同學的支持下,百折不撓、拼搏向前的田楠那“彎彎曲曲的尋春夢也終于玉汝于成,承載著厚望奔向新的征程”。整個中篇的發(fā)展主線明朗清晰,文采橫溢,瀟灑俊逸中騰挪跌宕,既有嚴謹的整體感,又有參差變化,形成豐富多彩的結構格局和強烈的藝術魅力。稍有不足的是,小說中穿插的小故事和知識性的描述,有時略嫌臃腫冗長。如果作者能像海明威寫《老人與?!纺菢訏嗥鸢甯?,砍掉二百多處,也許會更加精彩!
(三)
縱觀該作品,其思想性特別鮮明。主旋律始終貫穿著老百姓對知識文化、幸福生活的渴望,對中國夢的孜孜不倦、百折不撓的追求這一主題,展示了中國文明思想淵源。
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變化中穿插哲理故事和國學知識的描述,使讀者在感性人物命運的追蹤閱讀中,不知不覺地理性感悟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金木水土火五種最基本物質構成不可缺少的元素,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的知識。同時,作品也對天地人“三才論”學說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進行了巧妙的詮釋,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和國際新潮流的要求。作者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穿插故事,將禪學、道學、儒家文化理論,結合人物的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對現實生活很有針對性、啟發(fā)性。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引人向上的思想性,體現了多元結構、科學發(fā)展的時代性。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共筑奔小康的中國夢,是世世代代中國人追求的永恒主題?!肚骸肪褪窃谶@一大主題、大背景下截取剪裁的一個個片段,紀實性很強。以主人公田楠土生土長的農村為寫實襯景,以一個個渴望讀書、追求理想的真實故事為素材,以小見大地描繪出“四人幫”弄權與鄧小平復出的時代特定歷史圖卷。展現了撥亂反正、百廢待舉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反映了時代變革帶來的政治思考、命運抉擇與人文思想。作品對如何正確對待個人前途、如何解決社會矛盾、如何承傳國學精粹、如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實驗,對現實和未來都有啟迪作用。作者以詩的語言、詩的形象、詩的構思來創(chuàng)新中篇紀實小說文體,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作品貼近生活,尊重歷史事實,導向正確,把握主旋,必定能引起廣大讀者內心的共鳴,引起更多人對歷史的思考、對美好的追求。達到: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人;以高尚道德精神武裝人;以科學發(fā)展引導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作者筆下“真善美”的正能量,也必然為當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圓奔小康的中國夢提供汨汨不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