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平
任何持續(xù)性的閱讀,都是關(guān)乎信任的閱讀,詩歌也不例外。一方面,對詩歌產(chǎn)生信任,另一方面,對詩人產(chǎn)生信任。只有具備“雙份”的信任,我們對詩歌的閱讀才得以興味十足。
說到這里,我就談?wù)勗娙藦埥ㄐ?,以及他的詩歌。即使很早就知道這位安徽詩人,但還是相見恨晚,不過比起那種你永遠不想見的人,的確又是一種幸運——曾經(jīng)在一個詩會上,張建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態(tài)度謙和,氣質(zhì)溫婉,與他談詩完全對我的胃口,慢慢地,便對他產(chǎn)生了信任。
正因如此,無論如何也要答應(yīng)他寫一篇讀詩感,唯有如此,才能印證這種難得的“信任”是真實的,可信的。
前段時間北京詩人陳家坪邀我就“詩歌正義”這個命題寫一篇論文,然而正當苦于無從下手時,張建新的這組詩讓我眼前一亮,詩人骨子里顯現(xiàn)出的那種“向古老致敬”的精神,不正是詩歌之正義嗎。
所謂詩歌正義,就是遵從詩歌所指和能指的一切向善向美的事物,在語言上出奇出新但不過度迷戀于技巧,在表達形式上不 “油腔滑調(diào)”,筆觸順從事物(意象)的自然特性,結(jié)構(gòu)大氣舒適,意境唯美,畫面感超強。這些特征在張建新的詩歌中統(tǒng)統(tǒng)得到了指認。
就拿這首《春日遲遲》來說吧。只有11行,算是一首短詩了,但鑒于詩人對語言的精準把握,放大了詩中“所指和能指”的一切:“鳥是隔岸花,空中密布無法歸類的線條……”,鳥亦花,大膽的想象,破壞了兩種物象初始的意義,新的意義凌空產(chǎn)生,彼此穿插,花與鳥頃刻喪失了“堤岸”,人們對二者之間的識別隨著高空之高愈加模糊,意象的立體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密布”顯現(xiàn)出單一的“線條”——迷幻始于對“事物要求辨認”,“ 各自歸屬”的結(jié)局終于“被允許顫抖”。因此,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景:江河水一日日豐腴……雨水……雨下花開,落花,水鳥撩撥春水……詩人一開始就為這首詩設(shè)置了“秘密”,又在春風里解開了“答案”,緊接著又呈現(xiàn)“姿態(tài)”,最后變幻出“畫面”。通篇既看不到口語詩人遣詞造句的率性,也看不到“嚴肅”詩人的緊繃感,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句,都在必然中發(fā)生,卻又在偶然間顯現(xiàn)。
我一直熱衷于探討萬物“入詩”這個話題。比如說“石頭”,如果石頭在話語的場景之外,只能增加它的隱蔽性,在“那樣的世界”里,石頭在自然之物里存在,并以一種本能的方式照亮它的 “存在”。相反,如果石頭參與了話語的形成,那么,石頭便以“詞語”的本性暴露出來——它的物性消失了,它參與了一首詩的建設(shè)。在《羅河谷漂流記》這首詩中,山泉、山谷、植物、蝴蝶等等作為主要物象,構(gòu)成了詩的整體容量,事實上只有“石”作為策源的主體入詩,為所有的物象關(guān)系供給詩意的動力。這是一首戶外體驗詩,也可以稱它為自然詩,如果說觀谷,所謂石之怪,方奇異,因此詩人說,“山谷曲折狹長多怪石”;然石之怪,起旋渦與漣漪,才驚心,因此詩人說“山泉被囚禁,然后釋放”,“水用湍急的怒氣開道”,“飛濺的水沫收下眾人恐懼和尖叫”……縱觀這首詩,作為“物性”的存在,“石”參與了谷、溪等景致的塑造,作為“詩性”的“石”,參與了整首詩的建設(shè),作為“人性”之“石”,參與了“飽滿怒氣”的醞釀,與“……恐懼和短暫的美”之釋放。
由“石”而思,不得不感佩張建新“萬物化詩”的正義之舉,任何物體在它的詩中,都能找到原汁原味的形態(tài),這就好比烹飪,高明的廚子非常注重食材的來源,并在烹制過程中極力保持食材的原味,而拙劣的廚子,往往通過大量的猛料來掩飾原料的本味,雖說看上去花哨,品鑒起來卻經(jīng)不起“舌力”的推掀。談到這里,我想起策蘭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那就是“擺渡人”。沿著時間的河流,從彼岸到此堤,或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詩人充當了 “搬運工”的角色,沒有任何粉飾,一切都是“存在的真相”。但詩人又不是單純的搬運工,好詩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qū)⑺小罢嫦唷蹦蠛显谝黄?,通過語言的粘合,釋放出一種強大的提升力,營造出一種迷人的語境。
通過這組詩,我發(fā)現(xiàn)張建新擅長將花、草、枝、林、鳥、水(溪、泉、雨、湖、池)等納入詩中,也擅于在舊時空里制造新的玄機,姑且統(tǒng)稱它們?yōu)椤肮爬系囊庀蟆?,就好比中國水墨畫,若寄于詩,說這是“新古典”也未嘗不可,有時候看似不經(jīng)間的“古意”,卻能營造出強大的氣場來。如前面提到的《春日遲遲》,讀后有一種生命的正義感,《冬日晨霧》亦如此,霧、羊群、樹,以及隱約的太陽和方磚小路,一個飄渺的鄉(xiāng)野世界,其核心的實質(zhì)是萬物存在的真相,這樣的終極意義正如詩人所言,“在可怕的‘一直在里,我們活了這么久”。即便用這樣的筆觸去描述城市,張建新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仍然是“古意十足”,抑或唯美,抑或孤獨,抑或疼痛;《在東至老街》這首詩里,“時間”漸次上位,作為生命之杖“從未來逆行而來”,描摹一段幽遠的空間——“從八一旅館到老鐵匠鋪約有2公里左右距離”,這樣的城市,不論是衣店鞋鋪,木制的老房子,還是毛澤東時代的口號,晾曬衣物的婦人,似乎都是一種正義的穿越,一種在錯愕的時空里的“神秘的巧合”,“似乎是古老元素對暴力的民間消解”;這種“古老元素”在《城市》中,其“物性”消失了,詩人更加注重于肉體的感受,與心靈與人生的思考。“對于肉體而言,城市即是/可供陳列自己的遺址”,城市喪失了它的新奇特性,在詩人傾向自由的表達下,更像是一處充斥著古意的遺址——“所有的地方都是舊的,/是一遍又一遍翻新的廢墟跟隨著你……”,《城市》中,口號的暴力演化為現(xiàn)代商業(yè)的暴力(“心有不甘的人/紛紛去了外地,希望在別的城市/留下印跡,他們會買下一所房子/作為存在的證據(jù)……”“自己的城市被慢慢擠扁、壓薄”),詩歌的正義之舉,高高地拋起古老的敵意,一座城市的良知湮滅于新型的秩序;在《與玲燕在鴉灘田野漫步或向古老致敬》這首詩中,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池塘、紫云英、稻茬、小橋、菜地、水草以及枯藤、老樹構(gòu)建的田野畫風,看到這樣的場景,詩人情不自禁,直接喊出了內(nèi)心的話,“我說我對枯朽的東西有感覺,其實/是說喜歡與古老的事物待在一起”,熱愛古老的事物,向古老致敬,正是詩人所渴望的,也是傾其一生所追求的極樂。
詩人是那種每時每刻將自己置身于語言的恐懼之中的一族,也可以想象,終有一日詩人們經(jīng)過“兩塊水泥板搭起的小橋”時,橋的縫隙定然令他們分神和不安。這證明詩人內(nèi)心沉積了大量的詞語之腌臜。那么如何以正義之詩,消除內(nèi)心的這種“腌臜”?用哲人的說法,則需要穿一雙布滿破洞的鞋子再越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叫“漏洞”的澄明。如此,詩歌便可大為長進。作為詩人族群中的一分子,張建新亦如此述,在《無端心慌》中,他坦言,當“看不見房子里的事物,看不到草叢下小蟲促膝談心”時,內(nèi)心的恐慌油然而生,“無端心慌敲鐘念佛”——一個有佛心的人,在詩歌的精進式的訓(xùn)練中,需要接湖泊深遠的水氣至頭頂,需要時刻保持清醒,需要變得極為粗樸,方可跨越心里的障礙,只有這樣,詩歌有大進,詩人有大成,對此我對張建新充滿了期待。
如果非要給張建新,同時也給我自己點忠告的話,我想應(yīng)該是這樣:
時刻保持精神上的離索,以純粹的文本“維持或再生產(chǎn)話語”,以“正義之詩”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單純和松散的微觀團體。但不要被卷入龐大的團體利益之爭,不要“集中于共同立場”,更不要沾染一些不好的江湖脾氣。因為在中國的詩歌江湖團隊中,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像超現(xiàn)實主義那樣可以服從的絕對領(lǐng)袖,也沒有像阿根廷詩人那樣擁有“高度隱喻的自由詩歌”的創(chuàng)作標準,更沒有奧登詩人團體的美學計劃……總之,這樣的詩歌團體無法使詩歌實現(xiàn)民主化或革命化,與其這樣,還不如對那些“枯朽的東西”說“有感覺”,或者老老實實與“古老的事物”待在一起……正如張建新,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嘗試,不停探索,或有收獲,亦喜亦賀,難道不是嗎?
責任編輯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