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之分。豫劇名家牛得草領(lǐng)銜主演的豫劇《七品芝麻官》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電影后,很多人誤以為縣令都為“七品官”。其實,知縣也是分等級的,古代縣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中國的縣在政區(qū)建制,開始于春秋時期。那時,秦、晉、楚等國在新兼并的邊地設(shè)縣,后來又推行到內(nèi)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縣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歷時兩千多年不變,直到今天?!翱h令”的稱呼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之后,改變了以往類似于封邑制度的縣制,遂有了后世縣制的雛形。此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縣官”的稱謂也有所不同:縣令、知縣、縣尹、縣長等。
古代的知縣確實大多官列正七品,但歷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古代京城所在縣叫“赤縣”,這兒的知縣品秩從優(yōu)。隋朝京城所在的大興(萬年)和長安,東都所在的洛陽和河南,四縣知縣都是正五品。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興,知縣都是從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各縣按人口多少分等,江北六千戶以上和江淮以南三萬戶以上,都劃作“上縣”?!吧峡h”的知縣都是從六品。明太祖朱元璋時,開始按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區(qū)分縣等,每年征收田賦滿十萬石的縣稱為“上縣”,知縣也是從六品。清代,全國共有1000多個縣,其中4個地位特殊的縣,其知縣均官居正六品。這四位“六品縣令”分別為北京順天府所轄的大興和宛平縣令、盛京所在的承德(沈陽)以及孔子的家鄉(xiāng)曲阜縣令。 (文/馮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