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負 擔
◎李松蔚
在大學做心理咨詢時,我每天都會接待一些垂頭喪氣的學生。他們都是很優(yōu)秀的年輕人,可能是因為太優(yōu)秀了,所以真正遇到的困難并不多。問到最后時,他們往往都只有一句結論——自己想辦法克服吧。
不愿意找學長,不愿意找同學,不愿意找輔導員和班主任,最匪夷所思的是:他們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求助。一個學生告訴我,她的手機丟了,重新買一個手機花了她兩個月的生活費,而她的父母卻始終不知情。她的家境并不困難,不是拿不出那個錢,只是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沒臉說?!彼f。那兩個月里,她只好借錢度日,吃最簡單的干糧?!皽p肥效果很好,瘦了10斤!”她滿不在乎地笑道。
作為一個父親,我曾經(jīng)特別不能理解這種想法:為什么有的孩子總要把自己看得那么討嫌?這代人都是獨生子女,難道不都是被捧在手掌心里長大的?直到有一年和一個朋友聊天才明白這個道理。他結婚多年,一直沒要孩子,他問我當初是怎么下決心要的孩子,我說:“這還需要下決心嗎?想好了就要唄?!彼f:“妻子年齡大了,假如想要孩子,這幾年無論如何要提上日程了?!闭f這話的時候,他一直耷著腦袋,最后嘆了一口氣,說:“以后真有了孩子,日子就沒有現(xiàn)在這么好過了……”
最后,他的妻子如愿懷孕,我們都祝賀了他,但他的笑容里平添了幾分壓力。
“女兒還好,要是生個兒子……”他咂咂嘴,“還要再準備一套房。”
我終于有點明白了:作為一個準父母,我的朋友真正煩惱的并非那個孩子,而是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那種生活之所以有壓力,恰恰是因為他太在乎那個孩子。這一邏輯乍一聽很奇怪:我想好好呵護你,以至于你居然成為了我的負擔。但我們這代人都在這樣一種邏輯下成長:父母愛孩子,為孩子犧牲奉獻了許多,所以孩子是壓力的源頭——花錢,花時間,花心血。孩子也不敢再把“任性妄為”當成天性。“優(yōu)生優(yōu)育”的另一面是孩子們再也沒有了“野蠻生長”,即滿不拿自己當一回事的勁頭。
(濤聲 摘自《青年博覽》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