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政葳
從歷史地理認知五千年中國
文_李政葳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新書《我們的中國》分為四冊,各有獨立的書名:第一冊“茫茫禹跡”講述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禹跡”是古人對中國的最初表達;第二冊“周行天下”,跟隨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跡尋訪古今變遷;第三冊“大地文章”,既有山川考察記,也有“家鄉(xiāng)考古學”;第四冊“思想地圖”側重于思想史,認為“大一統(tǒng)”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國叫“天下”。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從中尋找到了最初的“中國”。春秋時期,中國北部有一支戎狄的國君派人帶著虎豹之皮,通過晉國的大臣魏絳向晉國求和。晉悼公喜歡打獵。在他看來,戎狄是禽獸,和什么和,打就得了。
魏絳不以為然,說和戎有五大好處。他以辛甲的《虞人之箴》告誡晉悼公?!队萑酥稹肥前俟倏锿踔У捏鹧浴S萑耸前俟僦?,專管山林川澤、鳥獸蟲魚,直接跟打獵有關。這篇箴言說“芒芒(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魏絳引用這段話,意思是說,禹的天下如此之大,人和動物應和平共處,你干嗎要學后羿,整天沉迷于馳騁田獵,非跟動物過不去,結果丟了天下呢。
古人常把異族視為動物,把打仗視為打獵。魏絳雖不能擺脫這種思維定勢,但他至少懂得,窮兵黷武,嗜殺成性,不足以得天下。這里,“禹跡”代表天下,這是古人對“中國”最初的表達。
書名“我們的中國”出自聞一多的詩《一句話》:“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fā)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如果說聞一多抒發(fā)的是當時中國有志之士對國富民強的展望和期冀之情,那么,李零則以知識分子的理性夯實了“中國”的概念。
這套作品篇幅較大,寫作的形式自由。讀者從書中可以看出,李零是一位善于走路和實踐的學者。邊走路邊讀書,邊思考當下的問題,研究才有生氣,才能讓自己的專業(yè)所長有用武之地,這無疑是《我們的中國》帶來的又一個閱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