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方臺新一季《笑傲江湖》,被周云蓬表演的東北話脫口秀逗得哈哈大笑。上網(wǎng)一看資料,原來他也是趙本山的弟子,而且是和小沈陽、宋小寶差不多時間在劇場紅起來的??畤@東北演藝界藏龍臥虎,而且這一人才富礦,迄今似乎還遠遠未能被充分發(fā)掘出來。
從三十多年前算起,有幾個城市,一直以頻繁涌現(xiàn)演藝人才被全國觀眾稱道。首先是北京,然后是天津、上海、沈陽、大連、哈爾濱、廣州、成都、烏魯木齊、西安、武漢……幾十年的流轉(zhuǎn),每個城市的人才涌現(xiàn)時有消長,演藝圈頻繁的人員流動也使得觀眾漸漸淡化了地域區(qū)別??晌í殩|北,因為方言口音的特殊性,演員的地域辨識性反而有所強化。尤其是喜劇和電視小品的風行,各色舞臺漸漸有被東北口音包攬的趨勢。
促成這一趨勢的首先是各類晚會和綜藝舞臺。即便不算趙本山、黃宏、潘長江、范偉、鞏漢林、句號等第一波“春晚明星”,即以開心麻花、愛笑系列、遼寧民間藝術(shù)團這些以團隊名義涌現(xiàn)出來的藝人計,也已經(jīng)包括了沈騰、馬麗、修睿、喬杉、周云蓬、小沈陽沈春陽夫婦、宋小寶、劉亮白鴿夫婦、毛毛、文松、程野、小沈龍、楊樹林、魏三、孫小寶這樣一個龐大的東北口音演藝群體。在他們之前的,則是更著名的孫紅雷、劉燁、張譯、馬蘇、劉小鋒、張國強、楊爍、金星、沙溢等一線影視明星,以及程煜、彭玉、張洪杰這樣的資深戲骨。這還沒有算上歌壇、藝壇幾個“著名的東北口音”:那英、二手玫瑰、汪正正、梁宏達、郎朗……
東北走出的演藝人才陣容強大,不過卻并不都是在說東北腔,有的即便有口音,也不是太明顯,比如老一輩的李默然、劉文治,尤其是先后在《新三國》里扮演張昭、《懸崖》里扮演劉廳長的申杰,其普通話之標準,堪稱當代話劇界一絕;又比如演藝生涯“當打之年”的幾代演員——李幼斌、孫楠、秦海璐、小宋佳、于和偉、李冰冰、佟大為、李依曉、郝蕾、董潔、胡海泉、秦嵐……這些人的普通話還都是比較過關的。
演藝圈東北口音的風行,關鍵還在于近些年喜劇類作品的趨于繁榮,從小品、到情景喜劇、欄目劇再到長篇劇集中某些配角塑造人物個性的需要。東北話本來就接地氣、帶有幽默色彩,一旦大明星在表演中開始使用,其他演員們難免模仿,內(nèi)地現(xiàn)在的娛樂產(chǎn)品生產(chǎn)周期又比較短,有時只顧人氣和趕工,演員口音是否貼和劇情,導演和制片人估計反倒忽略了。既然手撕鬼子都可以,潛伏在江南的地下工作者為什么不能說話帶東北腔呢。這似乎勉強說得通,同時也不無小小的諷刺意味。
操東北腔的演員越來越多,但不一定全都是為了塑造角色(估計一半兒以上還是因為口音改不過來)?,F(xiàn)在演出的途徑也多,有些小有名氣的藝人獲得演出機會相對容易,自然也就放棄了聲音造型能力的錘煉,從長遠來說,對藝人本身不一定是好事。何況,什么東西接觸多了,人都會膩,等到大家針對東北話東北腔產(chǎn)生逆反了,說不定到時候連演技都抵消不了口音的負面作用。不知道這一點,有沒有藝人想到。
也許關鍵還是在于:目前演藝人才的培養(yǎng)與使用,整個行業(yè)基本還處于一個自然的、聽天由命的、無序的初級階段。什么時候,當影視和舞臺,對演員聲音塑型能力的強調(diào),達到某種約定俗成的程度,對方言或是方言強調(diào)的使用,才會被控制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上。希望這一天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