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妙弟
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與保護
文 張妙弟
北京是首都,整個大運河為首都服務,可以說是題中之義。沿途的種種努力是為首都,北京段更是如此,由此衍生的北京段文化便具有了更加鮮明的首都個性。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指出:“經(jīng)過新中國60多年建設,北京成為一個保有古都風貌的現(xiàn)代化大城市。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首都的職責?!?/p>
北京在“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推進區(qū)域文化遺產(chǎn)連片、成線保護利用。挖掘區(qū)域文化遺產(chǎn)整體價值,制定實施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西部西山文化帶保護利用規(guī)劃?!边@既是落實首都城市戰(zhàn)略定位、履行好首都職責的需要,也是推進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展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良好文化形象的需要。
在以上背景下,提出對北京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幾點思考。
2014年6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委員會會議審議決定“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作為大運河的北端城市和漕運終點,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共有兩處河道、兩處遺產(chǎn)點入選申遺名單,分別是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包括什剎海和玉河故道)和通惠河通州段以及西城區(qū)澄清上閘(萬寧橋)和東城區(qū)澄清中閘(東不壓橋)。在此之前,已有高粱閘、什剎海等10處點、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上工作,作為行政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以文物系統(tǒng)為主完成的。一方面,它是必要的,只有確定為遺產(chǎn)和文保單位,將它們保護住,讓它們能長期遺存下去,才有睹物思史,進一步挖掘整理文化內涵和提煉精華的可能??梢哉J為,它們是歷史留給今人的窗口,是今人進入歷史的立腳石,是文化帶中的基點。另一方面,它們也是有局限的,比如其職責所在,比較容易局限在文物保護上,而缺乏更大和更綜合的文化視野。又如,對于大運河、長城、古道這樣的線性文化遺產(chǎn),同樣由于職責所在,每個遺產(chǎn)單位或者文保單位會以完成各自的保護任務為目標,很有可能,線性文化會斷裂成散在的點狀文化。目前出現(xiàn)的新的轉機是,“文化帶建設”概念的提出,標志了它是以大運河為依托,多類型、全方位、充分關注歷史,深刻關懷當下和未來的大文化綜合體,非常值得期待。
要講清楚大運河北京段的文化,首先要講清楚大運河北京段的歷史。這方面,已有不少有水平的研究成果,比如,侯仁之的《北京都市發(fā)展中的水源問題》、蔡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吳文濤《北京水利史》等。北京市水務系統(tǒng)也做了大量很好的相關工作。現(xiàn)在的問題是,現(xiàn)有的成果基本上是屬于涉及我們的討論目標而不是專門論述我們的工作對象。北京作為首都,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理應拿出專門的、系統(tǒng)的、更適于干部群眾使用的北京段大運河史。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干部、群眾中談論到大運河北京段時,史實不清、概念混淆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分析其原因,固然與宣傳普及工作不到位以及史學界對某些具體問題尚無定論有關,但也可以確認與缺乏“標準教科書”有關。為此,建議組織力量解決這個問題。
大運河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合的象征。北京段除了具有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共性之處,還具有鮮明的個性。在北京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尤需凸顯其特點。在自然科學范疇內,大運河北京段最主要的基礎性特點是水源不足,它構成了北京段大運河漕運的限制因素。在社會、人文科學范疇內,保持漕運暢通、為首都服務、保障首都對全國行政的正常運作,是大運河的基本職責,更是北京段的主導因素。誠如專家斷言,運河的目的地是國都,“即使漕運不能直達,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直通都城中心”。
在將北京水資源賦存(關鍵是其中的有效供給能力)與需求也就是供求關系作出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歷史進程中,北京城由富水城市變成了缺水城市,至少對于漕運所需的水源是這樣。這才有了金、元對盧溝河(今永定河)的“開金口”,更催生了郭守敬規(guī)劃開鑿通惠河過程中的種種成功舉措。這些舉措圍繞著如何找水、集水、管水以保障漕運。在前人基礎上,郭守敬巧妙地進一步開發(fā)起自昌平白浮的西山諸泉之水,設計出科學控制走向和坡降的集水渠道,并以甕山泊(今昆明湖)為調節(jié),入大都和義門(今西直門)匯入積水潭,下至通州李二寺(今里二泗)河口,全程以11組24閘為節(jié)制,全長164里。這才有了通惠河積水潭以上為水源段、積水潭以下為通航段的說法。正是由于水源是大運河北京段的制約因素,而通惠河通過種種努力在不短的一段時間內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北京講大運河的時候,一定要將水源段包含在內,講大運河北端點的時候,一定要講整個北京,而不要只講北京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在北京段中確實非常重要,應該給予高度重視,但是籠統(tǒng)地把這個地方稱作大運河的北端點是不妥當?shù)摹?/p>
北京是首都,整個大運河為首都服務,可以說是題中之義。沿途的種種努力是為首都,北京段更是如此,由此衍生的北京段文化便具有了更加鮮明的首都個性。舉幾個例子:忽必烈親自命名“通惠河”;北京城商業(yè)中心格局與運河有關;明朝將通惠河的一段圈入皇城之中以致漕船不能進入積水潭;人多糧多,加上漕運通達性多變,故北京糧倉尤多;京城建設任務多,通過運河運來大量建筑材料,光皇木廠就有兩個,以致有了“飄來的北京城”之說;通州至積水潭有不通行的時候,趕上明朝“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這樣的生死存亡之際,民族英雄、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下令“所有受召軍隊進京時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運送至京”,一舉解決了急需的糧食,穩(wěn)定了軍心、民心,保障了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等。至于官員進出、使節(jié)來往、文人活動、學術擴散更是別的地方不可比擬。還有那京味兒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演藝文化……不勝枚舉。首都城市特質決定文化特質,京味兒文化特點支撐首都功能。為首都服務這個大運河北京段文化的主導因素是文化帶建設的重心。
既然已經(jīng)提出“文化帶”概念,顯然是作為整體來建設了,為什么還要強調整體性?
一是凝聚專業(yè)力量的需要。誠如專家所言,“大運河是綜合水科學、水利技術、自然條件、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集成性工程”。中國大運河的興衰史,就是一部這些要素綜合的歷史,需要眾多專業(yè)的力量。大運河又是適應社會和自然變化不斷進行更新改造的動態(tài)性工程,“運道有跡可循,而通變則本乎時勢”,尤其需要歷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把它講清楚。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更要關懷民眾的需求。諸如此類,多專業(yè)、多領域的力量需要統(tǒng)籌和協(xié)調。
二是整合各區(qū)行政資源的需要。大運河是具有超廣時空尺度的連續(xù)性工程,北京運河文化帶涉及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個區(qū)。多年來,各區(qū)各有工作亮點,有的還比較突出(比如通州)。但是力量分散、各自為戰(zhàn)的情況明顯存在,需要有新的工作機制加以整合。
三是創(chuàng)建北京市運河文化品牌的需要。北京作為大運河的北端點和漕運終點,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理應拿出運河文化的品牌。毫無疑問,這個品牌的建設應該是市的層級而不是區(qū)的層級,必須舉全市之力甚至依靠國家的力量才能成就。這個品牌應該可以引領中國大運河文化建設,可以成為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可以成為世界文脈的標志。
與杭州、揚州、淮安、寧波等很多沿岸城市相比,北京在發(fā)動群眾工作上是有一定差距的。2001年,通州區(qū)人民政府、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共同舉辦了北京通州區(qū)首屆運河文化研討會,起到了較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對外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年來,尤其是在申遺的過程中,北京市和相關各區(qū)做了不少工作,但沒有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沒有更多地從群眾中汲取智慧,沒有從上到下,形成主管部門、各區(qū)以及廣大市民的整體合力,品牌建設、對外影響有點無從談起。這與首都地位以及運河端點、漕運終點明顯不符。這次建設三大文化帶目標的確立,是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的強勁動力。總之,抓住時機,千方百計,盡最大努力將廣大民眾發(fā)動起來,是當務之急。
作者系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顧問
責任編輯 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