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峰 劉 雁 居向陽
(太原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
對城市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學審視
張登峰劉雁居向陽
(太原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030024)
摘要:在城市馬拉松成為社會現(xiàn)象的背景下,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從城市馬拉松運動的發(fā)展出發(fā),解析馬拉松熱潮形成的原因,論述馬拉松對城市的影響,從社會學的視角審視城市馬拉松運動,認為: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和社會符號,馬拉松是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從中能管窺到社會大眾、奔跑者、中產(chǎn)群體的行為變化。
關(guān)鍵詞:城市;馬拉松;社會學
現(xiàn)代馬拉松運動是伴隨著世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進程和城市文明的腳步發(fā)展而來的?;厮菸覈R拉松運動的發(fā)展史,其發(fā)展脈絡(luò)恰與改革開放的推進及城市意識的覺醒密切相連。馬拉松運動在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借力而為,順勢而行,跨越極限的藩籬、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從社會學的角度審視城市馬拉松運動,以期對馬拉松運動的社會化有更清晰的理解。
1城市馬拉松熱潮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1981年,我國首次馬拉松比賽在北京舉辦。2000年之前全國僅有3個城市舉辦馬拉松賽。2010年,全國共舉辦13場馬拉松,2011年增加到22場,2012年為32場,2013年達到45場。[1]而2015年全國有51場馬拉松及相關(guān)賽事,2016年,賽事劇增……這組數(shù)據(jù),說明在城市與馬拉松齊發(fā)展、體育與社會大融合的進程中,馬拉松已經(jīng)成為城市運動的熱潮。
馬拉松運動自1896年成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在此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從精英走向大眾、專業(yè)與業(yè)余同行,精神與文化同步。對于2015年1月3日的廈門馬拉松賽,CCTV5進行了直播,當晚的新聞聯(lián)播進行了相關(guān)報道,這在馬拉松的新聞報道中是極其罕見的,充分說明了馬拉松的社會影響力和關(guān)注度,《中國體育行業(yè)商業(yè)價值報告》顯示,在“大眾經(jīng)常參與的體育運動”中,跑步以43%的參與度名列前茅。[2]從2010年的12場到2015年的51場,馬拉松賽似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賽事快速增長。一時間,馬拉松成了城市建設(shè)和發(fā)展進程中大受歡迎、極具影響力且集競技和健身價值于一體的運動項目,中國的馬拉松及長跑運動正快速進入一個穩(wěn)步、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時期。
馬拉松熱潮的背后是城市發(fā)展的高度需求和社會大眾對自身健康水平的極度關(guān)注。當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已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城市的建設(shè)、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思想意識的提升,使得大眾不只把注意力停留在物質(zhì)世界的層面,其對自身健康生活的關(guān)注和高質(zhì)量生活的訴求愈加明顯。社會大眾隨著的年齡增長,身體開始出現(xiàn)一些“征兆”,每個個體這時才真正意識到身體鍛煉的重要性,也才開始積極而有意義的體育鍛煉。而跑步作為運動項目中,技術(shù)難度最低,簡單便捷,極易實施,且無需專業(yè)的器材設(shè)備和場地,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首選。更重要的是隨著對馬拉松賽參與者身份的放開,馬拉松極強的群眾參與性,使得社會大眾與專業(yè)運動員同道競技成為可能,盡管在成績方面兩者沒有可比性,但這種奔跑的氛圍和過程則是個人健身歷程的閃亮點,是令人震撼的跑步記憶。
2馬拉松運動對城市的影響
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馬拉松運動與城市不可分割,城市是馬拉松的現(xiàn)實載體,馬拉松是城市的展示平臺。同時,馬拉松對城市建設(shè)、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2.1促進“健康城市”的建設(shè)
“健康城市”的建設(shè),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積極倡導的一項全球性行動戰(zhàn)略,目的是保障城市大眾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把健康理念融入到城市大眾的方方面面,促進大眾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以及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互動。[3]
大眾如何健康的生活?科學的健身方式和運動理念,使得全民健身運動與健康城市建設(shè)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逐步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而當全民健身逐步融入大眾生活,成為城市發(fā)展和建設(shè)一部分的時候,其價值和意義就遠遠超越了體育運動本身。馬拉松作為引領(lǐng)全民健身運動深入發(fā)展的嶄新平臺,在給城市大眾注入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時,也實現(xiàn)著體育的社會化和生活化。
城市每年的馬拉松賽成為充分展示“全民健身”理念的載體,成為宣傳健康城市的工具和傳播健康文化的載體。健康城市需要全民建設(shè)和全民健身,而全民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不僅是每個社會大眾的基本需求,也是建設(shè)健康城市的重要前提。
2.2促進城市精神文明的發(fā)展
城市的發(fā)展和建設(shè)需要城市精神,挑戰(zhàn)自我、超越極限、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馬拉松精神,對于城市而言,同樣適用。馬拉松精神不是可以放到實驗臺上臨床檢驗的切實有形的實物,而是健康向上、生機勃勃、富有凝聚力的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從服務城市文化建設(shè)及和諧社會建設(shè)來看,馬拉松參賽人群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其文化凝聚著比賽選手超越自我、挑戰(zhàn)極限、頑強拼搏、永不止步的信念,以及以人為本、包容兼并、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信念和精神與城市的精神氣質(zhì)和文化習俗、大眾的精神面貌以及贊助商的企業(yè)文化匯聚交融于構(gòu)建人文發(fā)展、和諧共處的新型社會關(guān)系中,使每個馬拉松賽事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和氣質(zhì),極大地豐富著舉辦地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馬拉松精神與生活、工作、學習的精神相吻合,是城市精神的直接彰顯,也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東西方文化能夠在城市馬拉松的舞臺上完美的融合,包容性強的城市精神得以升華,馬拉松真正成為海納百川、全城互動的大眾性體育活動,作為城市發(fā)展的名片,凸顯城市氣質(zhì),豐富城市精神,展現(xiàn)城市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馬拉松賽不僅承載著跑步愛好者的期待,更肩負著以馬拉松精神推動城市精神發(fā)展、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功能。[4]
3城市馬拉松的社會學闡釋
3.1城市馬拉松是一種社會符號
從20世紀80年代的乏人問津到21世紀的百城競辦,馬拉松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大眾健康意識和行為的增強及其對自身體質(zhì)水平的高度關(guān)注。社會愈發(fā)達人們愈熱衷于參與體育鍛煉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歐美國家的表現(xiàn)也證明了這一點。相同的賽道,相同的起點與終點,馬拉松作為社會精英和普通大眾、專業(yè)跑者和業(yè)余玩家同場競技的項目,蘊含著平等和包容的社會準則,自2500多年前古希臘的傳奇故事發(fā)展為體育運動項目再逐步演變?yōu)樯鐣臅r尚符號,其歷史演進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環(huán)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馬拉松的奔跑者沒有性別、職業(yè)、民族和階層的區(qū)分,在不同社會大眾、社會階層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下,互動交融、目標所向,萬眾參與,彼此認同,這么宏大的社會活動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彰顯大眾訴求,影響大眾行為的社會符號。
3.2城市馬拉松是社會大眾健身的新模式
馬拉松本身所具有的參與廣泛、過程開放、目標明確的特征使其成為新世紀社會大眾健身的新模式。作為中國開展最早的馬拉松賽,北京馬拉松賽從1998年起就由原來的專業(yè)選手參賽擴展成為大眾參加的體育賽事,同時,這一變化也響應了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開啟了馬拉松賽全民參與的新路徑。馬拉松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真正的挑戰(zhàn),它被認為是奧運會的靈魂,展現(xiàn)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也是體現(xiàn)“全民體育”概念的最佳形式。[4]馬拉松的舉辦能極大激發(fā)社會大眾的健身熱情,有助于大眾健身意識的提升,促使社會大眾逐漸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參與者能從這項勇敢者的運動中受到啟示和鼓舞,契合了大眾的健身需求,極大促進了大眾健身運動的深入發(fā)展。[3]
社會大眾對跑步的選擇最初基本上是出于對身體健康的考量,而后,跑步就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它讓奔跑者獲得成就感與快樂源,讓社會大眾身心得以舒緩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得以安放,成為繁雜世界中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與自身對話的安寧時刻,正如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所言,馬拉松早已超越了健身目的,從而上升為一種塑造自我的哲學行動。[5]“跑步對我來說,不獨是有益的體育鍛煉,還是有效的隱喻。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zhàn)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6]
3.3城市馬拉松詮釋奔跑者的人生哲理
奔跑是人類自發(fā)的身體需求,無論在運動場抑或在馬路上,甚至在田野間,人們都可以自由的奔跑。在奧林匹亞阿爾菲斯河岸的巖壁上,至今還刻著古希臘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跑步是簡單的、花費不大的、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可以是終身的、鍛煉人意志力的、樹立人自信心的、讓人累并快樂著的、使身心完全統(tǒng)一的、令人著迷的、任憑人們蕩漾在大自然之中的、公平的運動。在個人與社會的合作與對抗的過程中,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不僅可以張揚個性、實現(xiàn)自我,也可以調(diào)和自主權(quán)益和社會權(quán)力以及規(guī)范體系之間的矛盾。跑步這條“線”不僅勾勒出通過個人奮斗實現(xiàn)自我的圖景,也能編織出多元社會中和諧之美。[7]“跑步改變了我們對失敗的態(tài)度。懂得沒有在賽跑中取勝的意義,就是懂得沒有在我們生活的其他領(lǐng)域取勝的意義,因為我們通過跑步學到的東西會蔓延到我們所干的一切事情的最遙遠的角落,使我們平時遭到的失敗變得不是那么有害。……在跑步運動中得到的教訓會影響運動的其他領(lǐng)域。”[8]
3.4城市馬拉松反映社會問題的癥狀
社會的急速發(fā)展,城市中的大眾面臨著激烈的生活競爭、快速的工作節(jié)奏、日益疏遠的人際關(guān)系以及空氣環(huán)境不佳的考驗,其精神世界被焦慮、空虛、迷茫、不安所占據(jù),跑步自然而然成了消減和緩解這一切的一種方式,跑步熱的背后是社會大眾健康觀念的轉(zhuǎn)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熱衷的馬拉松運動,又從一定程度映射出中國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問題,一方面,社會群體中,勤奮努力且危機意識強烈的中產(chǎn)階級群體正逐步增大,這從馬拉松的參與者中可窺一斑;另一方面,這一群體又受到人口老齡化和社會轉(zhuǎn)型乏力、透支未來的綜合問題的影響,且未來因為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可能比現(xiàn)在更加嚴重。[9]因此,對社會中的大眾而言,馬拉松運動的普及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人參與馬拉松運動的過程,是心理焦慮的狀態(tài)下找尋社會存在感的體力發(fā)泄過程。馬拉松就是這種社會問題的癥狀表現(xiàn),在我們揮汗如雨、奮力奔跑的時候,應該為未來計劃籌謀。
4結(jié)語
后奧運時代,大眾體育正逐步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核心推動力量。馬拉松在中國城市的繁榮與勃興,是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在與城市相互影響的同時,已成為社會的時尚符號,反映著社會大眾的行為變化并映射著某些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躍,李鐵,桂文亮. 我國城市路跑賽事發(fā)展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29(7);21-23.
[2] 楊喬棟.馬拉松賽事“井噴式”發(fā)展 繁華背后的矛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4.
[3] 張登峰.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2-14;20.
[4] 甘慧.馬拉松展示城市精神與文化 成為大眾化普及運動[N].新聞晨報,2013-12-2.
[5] 朱健.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 每個時代都有很多經(jīng)典[N].晶報,2013-12-5.
[6]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M].???南海出版公司,2014:14.
[7] 李知宇.奔跑中的人性和社會性[J].體育學刊,2008(9);49-52.
[8] 吉姆·菲克斯.跑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36.
[9] 郭宇寬.馬拉松里的“中產(chǎn)陷阱”發(fā)泄焦慮心理找尋存在感[N]. 新京報,2013-12-14.
Sociological Review of the Cities Marathon
ZHANG Deng-Feng, LIU Yan, JU Xiang-Y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cities Marath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Using documentary,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Marathon, the authors explained the forming causes of great upsurge of the Marathon,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Marathon on the cities, reviewed the cities Marath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onclusion is that Marathon i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y and social symbol, Marathon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We can see that the behavior changes of the public, the runner and the middle class.
Key words:city;Marathon;sociology
* 收稿日期:2016-03-07; 修回日期:2016-04-15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51);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4041057-5)。
作者簡介:張登峰(1978-),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65(2016)03-0023-03
?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