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刻苦,眼睛難道不會近視嗎?在那個沒有眼鏡的漫長歲月里,要怎么熬過被老眼昏花和近視眼折磨的漫長歲月?
蠟燭用不起
白天讀書利用自然光沒什么大問題,眼睛勞損大多發(fā)生在夜讀時。
蠟燭正式發(fā)明大約是在唐代,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
白蠟熔點為82.9℃,質(zhì)地硬而脆,燃燒時不至于變成液態(tài),這個時期蠟燭才開始被做成細長的柱狀物使用。白蠟在明代時產(chǎn)量大增,從而取代蜜蠟成為制取蠟燭的主要原料。
雖然蠟燭已經(jīng)有了比較成熟的形態(tài),但是因為生產(chǎn)成本高,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蠟燭的。
北宋時期蠟燭每條400文。按照北宋當時的物價來看,10文錢就可以買到一斗糧食,也就是現(xiàn)在的12.5斤。一條蠟燭可以換500斤糧食。按照一晚平均燒3根來算,秉燭夜讀一晚上就要花費1200文。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錢買蠟燭,他們晚上照明多用燈油,宋代的燈油一般為植物油,這些植物油既用來食用,又用來點燈照明?!皯c元間,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文”,即一斤燈油100文錢。宋代讀書人喬行簡酷愛讀書,常常夜以繼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如此可見燃燈一晚耗費燈油大概5文錢,比起蠟燭確實要便宜很多。
更窮一點的連燈油也燒不起,只能在晚上映著月光讀書。
由于光線暗,加上燈油燃燒時冒出的黑煙,為人熟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里、黃庭堅、陸游都是眼疾重癥患者。
治近視大法
《本草綱目·菖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于幾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陛牌言诠糯蛔u為“花草四雅”,可不單單是因為觀賞價值高,主要是因為它有吸有害黑煙的功效。
也有人直接從燈油上著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換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趙浩在《養(yǎng)病漫筆》中記載:“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p>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據(jù)記載,蘇軾本人因?qū)懽鬟^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fù)明,遂能讀小字”。 有沒有效果不好說,至少從講衛(wèi)生這一點上,是不錯的。
剩下的一種方法是吃中藥,藥補加上食補?!侗静菥V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比如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蒼術(shù)“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各種醫(yī)學典籍中也記載了不少方劑用于治療眼疾,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熟地、黃連、決明子、沒藥、菊花、防風、羌活、肉桂調(diào)制而成的地黃丸;巴戟天、肉蓯蓉、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組成的菊睛丸,等等。
還有一種是火骨針灸法。大小骨針,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對應(yīng)穴位,即可治療眼疾?!夺樉囊讓W·眼目門》《奇效良方》《針灸問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壯,可以治愈多種眼疾,如眼瞼赤爛、迎風流淚,等等。
真的沒有眼鏡嗎?
那么,古代真的沒有眼鏡嗎?當然不是。
眼鏡出現(xiàn)之前,中國人已經(jīng)發(fā)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國內(nèi)現(xiàn)已發(fā)掘的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該鏡直徑1.3厘米,邊厚0.2厘米,中間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體5倍。
而真正意義上的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代宣德年間,西方文藝復(fù)興時期天文學獲得了極大發(fā)展,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應(yīng)用促成了眼鏡的發(fā)明。此后,眼鏡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到清朝后期真正流行開來。
清代的眼鏡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鏡片一般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眼鏡架梁有金、銀、銅、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邊及絲繩,等等。眼鏡盒有圓形、橢圓形、桃心形、長方形等,質(zhì)地有綠鯊魚皮套、絲綢、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鏡一般都來自進貢,只有皇族成員有資格享用:中期以后我國有了自己的眼鏡生產(chǎn)作坊,產(chǎn)量有所提升,但還是主要來自進貢,皇帝會把質(zhì)量一般的作為賞賜賞給有功的大臣,得到賞賜的大臣會把這視為無上榮耀。
選自《老年文匯報》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