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密文
摘 要:美學教育在我國教育史上占據重要位置。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現在開始注重素質教育的提升,有更多人關注美學教育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重視其在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本文從美學教育出發(fā),分別從學生思考能力、情感、人生境界以及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學美學教育;藝術人生;審美意義
一、引言
大學階段是大部分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最后階段,長時間學習知識的積累,使學生已經基本形成個人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了鮮明個性,確立了偉大理想,務求服務于當代社會,體現自我價值,完成自己的偉大理想。不過細究我國現代教育體制,各學科的不同類別均有明確的劃分,雖略顯繁瑣卻繁中有細,這對于我國目前培養(yǎng)專業(yè)性人才的目標相悖,卻難以避免。美學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美學教育的開展對完善教育系統(tǒng)有重要意義,也對培養(yǎng)學生人格有積極影響。
二、人類精神特性簡析
美學教育的關鍵就是對人類精神特性的探索,這也是美學教育本質得以凸顯的關鍵,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這更是大學生掌握學習教育的核心所在。從人類本質特性方面分析,現在除了美學教育與人文素質相關聯(lián)之外,其他的輔助課程都鮮少涉及此類問題。具體專門知識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是人,應是認清并永葆人類精神活動特性,而所有專門的知識學問不過是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的產物。
所以對人類精神本性的探索才是追根溯源,才能獲得對所有專門知識的最根本的理解。若只是注重事物客觀方面,而忽視對人的主觀方面探究,就會本末倒置,不利于大學生未來人生方向的確立,無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尤其是處于現代科學技術日漸發(fā)達的社會中的人們更易被外物所左右,更易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淹沒在滾滾的商品潮流之中,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創(chuàng)造的本性。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弊匀恢琅c人性之美皆來源于精神特性,對自身的認識。人在社會活動中,一直處于從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過程中,從實踐中磨練意志,發(fā)現人性之美,發(fā)現自然之美。人類在此循環(huán)過程中,創(chuàng)造豐富物質資料,并進一步達到精神需求的滿足。
人性發(fā)展最早始于穴居野處,人類運用聰明才智發(fā)展到現在高樓大廈、服裝與美食多樣化、文化知識程度不斷提高。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建也是人類的追求。這種追求集中體現在對美的追求中,體現在各種各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
三、大學美學教育審美意義
1.自我認知
美好事物和新鮮事物被發(fā)現的過程就是人們追求美的腳步。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人們的身心會有極大愉悅之感,并且其良好品質得到培養(yǎng)。人性品質的高貴會體現在,人的各種舉動與人們的自身素質息息相關,從人們的舉止行為以及語言中,給他人以不同的印象。人是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通過追求美,能夠發(fā)現自我,加深自我認知。美好事物的創(chuàng)造與建立應該以人的自我認知為基礎,必要時要對自我行為進行思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門上書有“認識你自己”的名言,引起了人們的思考與研究。
美學教育與個人認知有很大關聯(lián)。大學課程的教學計劃中,對于人性美進行研究的只有美學。大部分課程內容涉及專業(yè)知識更多,重視從某專業(yè)的一個角度進行研究,并未運用更遠更高的眼光看待分析問題,也無法兼顧到每個人。但是美學教育更多講的是人的精神,其中涉及對人身心的研究,研究內容注重的是從自我認知角度分析,勇于發(fā)現問題。
美學知識的學習和講解與每個人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每個人自身文化知識積累、性格氣質以及日常生活等會受此影響。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其對這個世界真實想法的真實體現與反映。
由于審美因素具有較大自由性,人們能夠從中體會到生命力的頑強,感受到身心的最大愉悅,建立與擁有自己的世界,更加尊重自身感受,能夠讓人感到豁然開朗,用忘我精神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日常生活中,我們甚至因為過于忘我,出現“欲辨已忘言”的情況,而人對于美的享受與感知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交融”“物我交融”。我國著名詩人李白曾言:“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痹娙酥杂写烁锌赐ど矫谰肮倘幻篮?,但也能感知到詩人的忘我境界,已經與周圍景物融為一體,表現出“此中有真意”的細膩情感。歸根結底,是因為李白擅于發(fā)現世界之美、自然之美,在發(fā)現中修身養(yǎng)性,因此做出傳頌千古的偉大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巨匠,對后世形成深遠影響。而讀者從這兩句詩中不僅可看出敬亭山景色的美好,也能感悟到詩人已與周圍景物融為一體的忘我境界。
自我認知的前提是發(fā)現自己的缺點,是個人精神境界不斷受到熏陶,得以提升的偉大境界。美學課程能夠集中學生對新鮮事物與美好事物的注意力。國內外很多藝術作品與偉大作家思想精神為現代人的奮斗指明方向,幫助大家創(chuàng)造只屬于自己的心靈世界。
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夫子曾提出“仁者愛人”,勸誡年輕人要“文質彬彬”, 從內心深處建立愛的情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個人的內心境界,努力奮斗,學會為人處世,完成“克己復禮”的人生使命。佛教的禪宗精神也對我國審美意識與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禪宗精神有別于儒家所提倡的觀念,同時與道家提倡的超越自我又截然不同,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張萬物皆是空,空即是萬物,世界是精神所創(chuàng)產物,這跟世界心靈本性相近,讓人體會到物我交融的感覺。因此,被評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田園詩人王維的詩歌與大自然更加親近,韻味無窮,給人心曠神怡的快感,能讓人體會世間萬物的寧靜之感。
西方國家的美學研究方法與我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有別,有其獨有的西方魅力與神韻。古希臘文化的形成與傳播是西方文化形成的開始,很多哲學家用盡畢生精力對美學展開研究,表現他們的審美追求。如被世人推崇的蘇格拉底勇于求知的精神以及柏拉圖的理想式愛情精神等。哲學家在其研究過程中,更加注重人性的展現、個性的釋放、對獨立自由的追求,這樣的精神給后人帶來重大影響。
2.觀照人生
自然之美與人性之美能夠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春之爛漫,夏之濃烈,秋之靜美,冬之孤寂,皆在美的氛圍中傳遞給每個人。美讓人賞心悅目,更讓人沉思警醒,讓人感受悲愴、丑惡甚至荒誕等,讓人以高度理性能力去把握生命真理,去認清生命的本質。這些對于即將要踏出學校校門,正在確立正確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大學生來說,有著珍貴的意義,也是學習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要階段。
大學生若只是針對某學科學習,忽略其他學科知識,將人性與人生問題拋之腦后,就會舍本逐末,迷失自我,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人性也就無從談起。生活應該是美好的,積極向上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
如果生活之中缺少美學,那么生活會猶如一口枯井,毫無價值可言。大學生作為推動當代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應該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對人性與美學有自己的觀點,懂得生存的意義。只有體會到生活的真諦,用擅于發(fā)現美的心態(tài)過好生活,才會敬畏生命,勇于發(fā)現,對于人生道路的不和諧之處有應對之策。
3.和諧發(fā)展
美學教育的各種內涵與真諦,能夠啟迪人生,指引人生方向,美學更加注重人的自身感受,不僅關心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同時對人的精神涵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對美的發(fā)現應該建立在與社會充分接觸的基礎之上,要充分體驗生活,進而樹立遠大志向。大學生只有對社會有充分了解,才能夠了解真實世界。
大學生綜合能力決定我國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各專業(yè)技術的掌握與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大學生應該與大自然多多親近,從課堂、圖書館等地方之外,從實踐中領悟美與生活的真諦。若只是鉆研課本知識,則如“紙上談兵”?!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給后人的警示,告訴我們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是不夠完善的,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美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要與現實世界接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結語
大學美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美學教育有助于學生發(fā)現自我,加深自我認知,鍛煉學生表達情感的能力,促進其思想與個性獨立;美學教育能幫助學生建立崇高的精神世界,使其站得更高,欣賞更美好精彩風景;美學教育能夠引領學生走向現實,與現實世界“親密接觸”,用熱情與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發(fā)現世界之美,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參考文獻:
[1]何林軍.莊子美學基本精神新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
[2]李中軍.高校體育文化“美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23-125.
[3]李 芳.流行文化對高校美學教育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3(10): 157.
[4]王旭婷.在新聞采編中實現新聞美學價值[J].新聞愛好者,2012(9).
[5]黃春霞,梁 露.美學視野中網絡新聞的視覺呈現[J].編輯之友, 2011(10).
[6]張 偉.美是向上的力量——淺談審美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人格養(yǎng)成的作用[J].青年文學家,2012(9).
[7]趙 東.論美學課程的審美教育理論與大學文化建設相結合的路徑——以宿州學院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審美教育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4,29(4):9-11.
[8]劉晨潔.淺談高校藝術理論教育的改革——從藝術美學課程談起[J].美術教育研究,2012(16):48.
[9]原曉苑.淺談在高校學生管理中運用美學教育的作用和方法[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2009(1):41-42.
[10]常君睿.論大學生的審美個性及其培養(yǎng)——康德美學思想的啟示[A].高等教育國際論壇.2004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4.
[11]彭 聰.論藝術欣賞教學對高校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56-157.
[12]張欣然.淺談高校素質教育中的美學教育課[J].甘肅科技縱橫,2006(6).
[13]毛天虹.高校美學教育探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3).
[14]劉貴振.大學美學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基礎作用[J].神州(中旬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