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高考出成績,很多人在報志愿。我收到一些來信,都是高三學生,信中說:“星姐,我高考成績一般只能上二本,但當年你也是二本畢業(yè)的,我覺得我畢業(yè)時候能跟你一樣好?!?/p>
不是,你等等,聽說我。我是二本畢業(yè)的,可能你覺得我現(xiàn)在還挺好的,但我依然覺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學有巨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畢業(yè)后的薪水,也不是學業(yè)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一直沒法清楚地描述這種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nèi)心,而大多數(shù)人,卻受環(huán)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yōu)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huán)境,減少自身與環(huán)境的沖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p>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huán)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fā)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p>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學習時的感受。在北大最讓我震撼的不是老師多牛,同學多聰明,而是一種大家都積極努力的氛圍。每個人都毫無時間觀念地瘋狂學習,參加各種活動。
我一直記得的是這種從每個人身上散發(fā)出的生活學習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由得帶動著我,直到現(xiàn)在,我一直用我能見到的周圍最牛的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雖然也經(jīng)常做不到,但這讓我覺得我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總有很大進步。
我的大學是二本學校,也有一些二本學校的網(wǎng)友給我寫信說一些現(xiàn)狀,比如自己努力學習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同學們都抱怨老師不好,卻天天在宿舍睡覺,學習氛圍很差,只有考試時才努力學習等。而個別稍微努力點的同學(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了,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學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錯。
其實每一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tài),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么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其實就是《精進》里的這幾句話:“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huán)境,減少自身與環(huán)境的沖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p>
2
為什么名企喜歡要名校的學生?非名校表示不服。當年我也覺得不服氣,非名校的同學也有努力的,為什么要一竿子打死呢?進入社會久了我才明白,其實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績,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狀態(tài)。就像《年薪百萬的年輕人都是怎樣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萬的年輕人,他們拿著高薪,卻依然選擇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們的狀態(tài)很不一樣,每天都為自己讓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點感到振奮,非常積極。他們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為百萬年薪。辛苦是他們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自我的實現(xiàn)使他無窮快樂。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地高速運轉(zhuǎn),另一撥人起床發(fā)現(xiàn)世界變了。”
是不是感覺逼格老高老高了?
當然,這話不能說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類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圍來講,一個人受環(huán)境的影響會非常之大?!毒M》里還說了一句話:“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以名校學生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恰當?shù)淖龇?,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我把這句話發(fā)給一個大學老師,她跟我講:“太難了,我就這么要求我的學生,但層次的差異太大了,大部分學生理解不了,也許畢業(yè)后才會理解吧。”
不過,畢業(yè)后估計也很難理解。在學校都對自己沒要求,進入社會環(huán)境更嘈雜以后就更難了,所以,努力的人總顯得不那么合群。
3
前幾天回老家,我姐問我,你覺得北京跟二三線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說:“北京根本不用跟二三線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層次的人群。我總結(jié)就是幾個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錢,越上進?!?/p>
進入社會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名氣和基礎學歷教育的差異漸漸就不明顯了,更多的是個人經(jīng)驗、經(jīng)歷以及社會化程度的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有的人越過越找不著北,甚至日子越來越慘。而造成這一切的差異,主要來自人的精神內(nèi)核。簡單說,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jié)果。你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還是一個愛抱怨懶散怠惰的人,直接決定了你之后的全部生活。
此時此刻一個人的精神內(nèi)核,一半來自于進入社會后對自身的要求和改變,一半來自于從小到大養(yǎng)成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前者改變的概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很多大學一般,但進入社會很優(yōu)秀的精英都來自于此,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與歷練,重塑了一個進入社會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們出自名校的氛圍,一直以來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而他們自己也生活在這樣的層次和圈子當中,同學同事都是這樣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在領(lǐng)導人,或者名企當中,他們都手拉手一樣成批存在著。
但無論這些人他們多有錢,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特別努力,特別勤奮。這種勤奮不僅僅在自己身上,還在自己的伴侶,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覺得苦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學習和生活很苦逼,才會覺得一個小孩子學那么多更苦逼。而在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強,努力勤奮,積極向上就是常態(tài),也是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啊。
我們很難明確而苛刻地講,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畢業(yè)后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方式和做事態(tài)度上來看,名校所帶給人的自律、進取、積極、勇敢所帶給人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金錢很難傳承很多代,但精神卻可以永遠流傳。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會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們也擁有同樣的精神與氣質(zhì),這些通過自我變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來的優(yōu)秀者,他們和那些名校出身的優(yōu)秀人才一起,活躍在人生的舞臺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榮光。
當然,那么非名校的,還沒什么榮光的我們該怎么辦?就像文中的那句話,普通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用名校的標準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xiàn)在的我們自己。
(洛洛摘自微信公眾號“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圖/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