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末的華夷之辯和王朝更替

2016-12-01 03:16趙小康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珠海519000
人間 2016年11期

趙小康(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

元末的華夷之辯和王朝更替

趙小康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摘要:元朝是中國第一個由異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取而代之的明朝是由漢族人重新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王朝,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在元末,即元朝統(tǒng)治中原的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統(tǒng)治時期,公元1333年至公元1368年間,在起兵反元的各個勢力之中華夷之變思想的表現,以及它在元朝滅亡的過程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考察華裔之辯這種帶有民族主義特征的思想,在元明更替之際所占有的地位。

關鍵詞:華夷之變;元明之際;反元勢力;王朝更替

一、元順帝之前華夷之辨思想的發(fā)展變化

華夷之辨是指區(qū)分華夏族即后來所稱的漢族和夷狄即散居在漢族周邊的少數民族的一種方式。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儒家尤為重視華夷之辨,孔子在《論語》中提到華夷之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他正統(tǒng)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①,“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②??鬃釉谖幕?,禮儀,服飾方面區(qū)分華夏和夷狄,這種理念強調的不是血統(tǒng)而是文化,經過魏晉和唐宋幾次大的民族融合之后,儒家的華夷之辨觀念進一步的發(fā)展,北宋司馬光說的“竊以為茍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tǒng),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③,強調被認可為天子的正統(tǒng)原則在于實現中國的大一統(tǒng),不在于民族是華夏還是夷狄,淡化了華夷之辨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1125年女真的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之后迅速滅亡遼和北宋,至1279年南宋被蒙古滅亡為止,中原及北方地區(qū)的漢族一直處于異族的統(tǒng)治之下,先是遼然后是金接著是蒙古,其控制的地域和人口不斷擴大,民族融合和華夷之辨觀念也在進一步的發(fā)展,尤其是忽必烈自1251年負責經略漠南漢地的任務以來,開始大量吸收漢族文人士大夫進入統(tǒng)治階層,推行儒家的治國之道,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蒙漢聯(lián)合的統(tǒng)治制度,消除了漢族士大夫對蒙古統(tǒng)治的抗拒心理,這一時期的郝經就提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④。這種說法比較合適的解釋了元朝統(tǒng)治中國的正統(tǒng)性,在士大夫中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回應,北方的理學宗師許衡同樣認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必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⑤,強調了元朝推行漢法的必要性,元代的華夷之辨至此就有了一個比較圓滿的結論,推行儒家的王道仁政成為了區(qū)別華夷的標準和統(tǒng)治中國正統(tǒng)性的根源,在之后的元朝各個皇帝中,“行漢法”政策的強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的方向基本沒有什么改變,以蒙古族為核心,保留了一些蒙古族特有的制度,但是大量吸收漢族士大夫,在中國推行漢法的統(tǒng)治基礎基本確立了。

二、反元勢力華夷之辨的表現

元順帝即位的當年,監(jiān)察御史蘇天爵上書朝廷《建白時政五事》中說道:“爰自近歲以來,云南土人作亂,海南黎蠻為?!?。邇者瑤賊大肆猖獗,攻陷道州,殺虜官吏民庶……。山東河水為災五谷不登,黎民流冗者眾,朝廷間嘗振給,猶未克贍。江淮之南,民復告饑。河北諸郡,盜賊已未獲者三千余起?!睆奶K天爵的描述看來,黃河以南和山東地區(qū),云貴及兩廣等地由于天災人禍,已經是饑民和盜賊層出不窮,元順帝初期的統(tǒng)治絕對不能說是安然無憂的,果然在至正十一年五月,“潁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號,陷潁州”⑥,大規(guī)模的民眾起義終于爆發(fā)了。在這之后,元朝統(tǒng)治下的各地起義軍不斷發(fā)展分化,最終形成了占有主導地位的起義軍主要有五支,分別是劉福通,韓山童領導的北方紅巾軍建立政權大宋,有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分化形成的陳友諒的大漢和明玉珍的夏政權,江浙地區(qū)活動的蘇州張士誠和浙東方國珍,還有最終取代了元朝的朱元璋政權。

元順帝政府對于起義軍直接稱之為“賊,盜,寇”,一般采取剿撫兩種方式,張士誠和方國珍都有投降元朝被招安的情況發(fā)生。他們對于元朝的態(tài)度是根據自己勢力發(fā)展穩(wěn)定的需要來隨時改變,兩者后來都滿足于自己已有的地盤,安享富貴,劉基稱之為“自守虜”⑦,因此沒有對元朝的堅定斗爭的精神和策略,而劉福通,韓林兒領導的北方紅巾軍,南方紅巾軍天完政權分化形成的陳友諒和明玉珍,和朱元璋政權都沒有過投降元朝政府的事情發(fā)生,他們的斗爭策略和口號就體現了當時反抗元朝統(tǒng)治所憑借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內容。

劉福通,韓山童以白蓮教為形式組織群眾起義,劉福通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后代當為中國主,劉福通自稱劉光世后代,當輔之⑧。隨后又打出起義的口號“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⑨以及“貧極江南,富稱塞北”⑩,前者表達了以恢復大宋為號召的志愿,后者則是對蒙汗之間貧富差距過大的不滿,“是時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11??梢妳⒓悠鹆x的人大都是由于生活貧苦而加入起義隊伍的,并非由于明顯的民族壓迫,因為一般的蒙古族人民生活貧困的也不在少數,甚至蒙古軍人賣妻鬻子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蒙古軍在山東、河南者,往戍甘肅,跋涉萬里,裝橐鞍馬之資,皆其自辦,每行必鬻田產,甚則賣妻子。戍者未歸,代者當發(fā),前后相仍,困苦日甚”12。嚴重的貧富差距是元末社會動蕩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蒙漢之間的民族壓迫在元末經過近百年的生產發(fā)展已經轉化為嚴峻的貧富差距的形勢,而這種情況在北方紅巾軍的起義口號“貧極江南,富稱塞北”中也被反映出來了。但是北方紅巾軍在政治宣傳方面也一直堅持了“復宋”的政治口號,想要恢復漢人建立的大宋政權來取代蒙古人的大元,但是后來的三路北伐失敗,表明了單純憑借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口號,已經無法在發(fā)動人民方面取得任何有利的地位,至少不能戰(zhàn)勝以恢復國家和地方局面穩(wěn)定為指導的元朝地方軍隊,其代表就是后來成功鎮(zhèn)壓北方紅巾軍的察罕帖木爾和李思齊的部隊。

南方紅巾軍開始也是通過白蓮教的組織,在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的領導下迅速發(fā)展壯大,“其遣將所摧陷,幾海內之半?!?3在南方擴張的很快,南方紅巾軍“揚言‘摧富益貧’,以誘村甿從逆。凡窶者之欲財,賤者之欲位,與凡子弟之素無賴者,皆群起趨之,旬日間聚之數萬。大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無豁免者。”14他們的斗爭策略一開始就是打擊地方富戶,爭取廣大的貧民百姓的支持,因此發(fā)展快實力強,后來分化為陳友諒的大漢政權和明玉珍的大夏政權以后也取得了對元朝的多次勝利,地盤實力都有所擴大。陳友諒野心比較大,定國號為“大漢”,改元“大義”,希望以民族斗爭為口號一統(tǒng)天下取代元朝的政權,元朝曾經派遣官員姜碩去招降陳友諒,為大漢將領所殺。15陳友諒反抗元朝的態(tài)度是堅定的,但是后來被朱元璋擊敗,其后他的兒子陳理隨后被迫投降。而明玉珍在占據四川以后,定國號為“大夏”,建元“天統(tǒng)”,之后曾經派兵攻取元朝統(tǒng)治下的云南,但是沒有成功,后來基本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沒有大的變化。陳友諒和明玉珍都堅持了對元朝的斗爭策略,并且在政治口號上面利用了民族主義的因素,陳友諒的國號“大漢”和明玉珍的國號“大夏”都帶有漢族,華夏民族的華夷之辨的意思在里面,但是最終兩者只限于曇花一現的地方割據政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被朱元璋所吞并,沒能取代元朝的統(tǒng)治。

建立明朝前的朱元璋依附于北方紅巾軍的韓林兒大宋政權之下,用“龍鳳”年號,但是自成一軍在江東地區(qū)獨立發(fā)展,他基本上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很注意吸收地方上的地主勢力和文人士大夫,并且接受了他們的政治理念。如定遠人馮國用的建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處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16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17的建議,朱元璋都先后采納,同時也積極加強了對地方勢力的籠絡,在占領集慶(應天)后宣告:“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yè)者,吾禮用之”,18在攻取婺州路以后“選寧越七縣富民子弟充宿衛(wèi),名曰御中軍”。19爭取地方勢力在人力財力上面的支持,這是一套封建帝王爭奪天下的王道之術,沒有什么華夷之辨民族主義的情緒存在其中。后來朱元璋取代元朝建立大明之后曾經致書元順帝,表達了他起兵奪取天下的原因?!昂槲涠甓?,遣使致書元主曰: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賴承平之樂,忽妖人倡亂,海內鼎沸,當是時出師者將非不勇,兵非不眾,城廓非不堅,器械非不利,終無成功,妖人愈熾,遂致豪杰并起,此天運昭然,不言可見。朕因群雄擾攘,不能自寧,由是為眾推戴,乘時渡江,撫建業(yè)之民,待天下之清,奈何君不能控御,致將帥各懷不軌,外為元臣,內實自謀,靡有戡定禍亂以安生民者?!?0朱元璋按他自己說的并非對元朝的不滿,而是紅巾軍禍亂天下,他為求自保并且為了安撫天下百姓,不得已而起兵最后奪取天下,當然朱元璋也認為自己是天命所在,取代元朝是上天注定的事情,但是就朱元璋所憑借成功的因素里面,出于華夷之辨民族壓迫所產生的反抗因素肯定不是其主要的原因,他的成功在于正確的實行了中國傳統(tǒng)王朝爭霸勝利者一直采用的“王道之術”,勤政愛民,恢復了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之后憑借人心所向進而取得天下。

三、總結

元朝被明朝取代的原因里面,華夷之辨的民族主義思想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堅持強調華夷之辨這種性質口號的北方和南方紅巾軍都先后以失敗而告終,當然這個過程中間對于紅巾軍的勢力來說,白蓮教的宗教因素可能起的作用更加大一些,但是反對蒙元,復興漢宋這種政治口號也沒有帶給他們什么實際的幫助,因此后來的有意爭奪天下,取代元朝統(tǒng)治的朱元璋沒有過于強調華夷之辨這種民族主義的口號,轉而回到比較傳統(tǒng)的恢復秩序爭取民心王道之治的道路上去了。

元朝的統(tǒng)治的結束不是因為存在嚴重的民族壓迫,而是元末日益嚴重的貧富差別和無休止的自然災害,在至正十七年,禮部尚書危素寫到:“初國朝既定中原,制賦役之法,不取諸土田而取諸戶口,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貧者鬻妻子以供上,不幸而有水旱之災,則弱者死溝壑,強者為盜賊,于是素懷奸宄者因之以為亂”。21正是因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導致了經過白蓮教組織的紅巾軍一發(fā)動,就有大量的貧苦百姓加入,撼動了元朝的統(tǒng)治基礎,而元末的水旱災害很多“大饑,人相食”的記錄頻繁見于史冊22,也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同時導致了大量流民的出現,這些都是遍地起義的柴火,成為了元末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

在一個普遍的平民幾乎無法生活下去的社會狀態(tài)下,民族之間的對抗情緒自然就讓步給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經濟方面的貧富差距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雖然元末起義的發(fā)動是借宗教的組織開頭,但是最終所能利用的力量還是廣大的生活沒有保障的平民,“故革命民眾之所為者,則焚蕩城郭,殺戮士夫,欲將現存之經濟階級徹底而破壞之;而未聞其殺戮蒙古、色目人也?!?3元末起義的目標不是要推翻蒙古人、色目人的統(tǒng)治地位,而是和歷代的民眾起義一樣,是人民想要追求基本的生活需要,當一個社會貧富差距嚴重到大多數人無法生存下去的時候,它的滅亡就是必然的了,只是這時元朝的統(tǒng)治者們無力去改變這種現狀,在起義發(fā)生之后也沒有能力去作出調整,最終被起義軍的其中一個勢力―朱元璋大明政權所取代,而朱元璋大明政權的成功當然是在軍事方面能夠掃平群雄,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重建蒙古人所不能做到的新的秩序,“他們的藥方是縮減官僚機構的規(guī)模,堅決打擊任何自私現象和腐化行為;由皇帝自己直接負責處理政務,行動中不能顧慮重重和寵信偏愛?!?4從后來的結果看來,這種做法至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起到了作用,明朝的統(tǒng)治幾近三百年,遠遠超過了元朝的百年歷史。

經過元代近百年的辛苦經營,華夷之辨這種民族主義的思想已經不再對中國的民眾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中原及江南一帶的民眾來說,接受蒙古人的統(tǒng)治并不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元朝政府在政治上的腐敗和經濟上的無能最終耗盡了民眾的忍耐力,導致元末的大起義,并且最終瓦解了元朝的統(tǒng)治。

注釋:

①《論語·八佾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7頁。

②《論語·憲問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08頁。

③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69魏紀一,中華書局 2007年1月第一版,第806頁,臣光曰。

④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7《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第819頁。

⑤許衡:《魯齋遺書》卷7《時務五事·立國規(guī)?!?/p>

⑥《元史·順帝五》卷四十二,第891頁,中華書局,1976年4月第1版。

⑦《明史·劉基傳》卷一百二十八,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1版。

⑧何喬遠:《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記》。

⑨陶宗儀:《輟耕錄》卷二七,《旗聯(lián)》。

⑩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謹篇》。

11葉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謹篇》。

12《元史·和尚傳》卷一百三十四,第3258頁,中華書局,1976年4月第1版。

13談遷《國榷》卷一。

14《黃鎮(zhèn)成撰碑》,《嘉靖邵武府志》卷二。

15《弘治撫州府志》卷二四《人物·姜碩》。

16《明史·馮國用傳》卷一二九,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1版。

17《明史·朱升傳》卷一三六,中華書局,1974年4月第1版。

18《明太祖實錄》卷四。

19《明太祖實錄》卷六。

20《明太祖實錄》卷四十六。

21《危太樸文續(xù)集》卷九,《書張承基傳后》。

22《元史》卷五十《五行志一》,卷五十一《五行二》。

23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4《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第59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參考文獻:

[1]《論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司馬光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7年1月第1版。

[3]《元史》中華書局, 1976年4月第1版。

[4]張廷玉等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5]陶宗儀:《輟耕錄》,齊魯書社,2007年第1版。

[6]葉子奇:《草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7]談遷:《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

[8]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0]韓儒林編《元朝史修訂版》,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11]李治安《元史暨中古史論稿》,人民出版社,2013年。

[12]楊訥《劉基事跡考述》,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13]楊訥《元史論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39-02

作者簡介:趙小康,?籍貫:湖北當陽,暨南大學文學院2014級研究生。

固安县| 英山县| 锡林郭勒盟| 宁陵县| 武宁县| 安平县| 德昌县| 武夷山市| 图片| 新巴尔虎右旗| 林周县| 尚义县| 安乡县| 桐梓县| 阿克陶县| 石家庄市| 鸡东县| 宁明县| 河池市| 永定县| 黑龙江省| 耒阳市| 长葛市| 扶沟县| 淮安市| 滦平县| 扶风县| 新蔡县| 承德市| 岑溪市| 福州市| 沙田区| 凤庆县| 台州市| 阿拉尔市| 海盐县| 广东省| 崇左市| 德阳市| 和政县|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