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課本是復習考試的根本,高考天津卷、浙江卷、山東卷中的字音字形題,大都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各套試卷的文言文考查的詞語、句式,都能在課本中找到依據(jù);名句名篇默寫全部出自于必背篇目;作文也能在課本中找到論證的素材……由此可見,高考試題總是緊扣課本的??忌绮皇煜そ滩?,許多題目就難以作答。下面,我們以近兩年的高考試題為例逐一解說。
例1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2015年山東卷,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
A. “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好壞相間,好好壞壞,亦好亦壞?!边@句話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 某作家說自己的寫作經(jīng)歷過“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三個階段,這體現(xiàn)了他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視。
C.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樸園這一人物,既偽善霸道,又對侍萍懷有某種真摯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 魯迅在《祝?!分型ㄟ^“我”的敘述,來展現(xiàn)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解析 C、D兩項涉及兩篇課文。其考點既是一種活用,又是一種能力遷移??梢姮F(xiàn)代文閱讀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2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016年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部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 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 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解析 “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有“召有司案圖”,諸葛亮《出師表》有“宜付有司論其刑賞”。C項中說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吏,是對“有司”的誤解??梢娢难晕拈喿x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3 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diào)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2016年全國卷Ⅲ,古代詩歌閱讀部分)
解析 比較兩首詩,如果我們不熟悉其中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這個篇目,就無法作答??梢姽旁婇喿x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齡,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2016年天津卷)
①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②豆蔻梢頭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無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①③⑤④
解析 本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年齡表述文字進行考查。其中“束發(fā)”出現(xiàn)在《項脊軒志》一文中,“加冠”出現(xiàn)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不惑”出現(xiàn)《論語·為政》中。而“豆蔻”“知命”在日常生活和課外閱讀中都有所涉及。可見文學文化常識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5 下列熟語中,沒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項是( )(2016年江蘇卷)
A.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B. 人皆可以為堯舜
C. 化干戈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現(xiàn)在課文《鴻門宴》中。“借代”和“比喻”在課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梢娦揶o手法運用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6 在《藥》中,華老栓眼里的觀刑者時而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眼里閃出攫取的光;時而像鴨,被無形的手捏住,向上提著。這兩種聯(lián)想表明魯迅對“庸眾”有什么樣的認識?(2016年江蘇卷,名著閱讀部分)
解析 名著閱讀題為江蘇卷特有。本題的回答一定是要熟悉魯迅的小說《藥》的,這篇小說在課本里??梢娒喿x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7 老汪對《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一句的獨特理解,其實源于自身人際關(guān)系的體驗,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2015年全國卷Ⅱ,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
解析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的課文。本題在對人物的理解中,穿插對論語的理解,提醒我們一定要重視經(jīng)典的學習。2015年直接考查《論語》的有山東卷、四川卷、湖北卷、全國課標卷Ⅱ、北京卷、江蘇卷,直接考查《孟子》的有福建卷、浙江卷??梢娒拈喿x考查離不開課本。
例8 老汪這一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氣質(zhì)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實則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2015年全國卷Ⅱ,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
解析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名篇,在初中課本。本題要求比較老汪這一形象與孔乙己在性情氣質(zhì)、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異同??梢娢膶W作品閱讀中關(guān)于形象比較的考查離不開課本。
通過以上幾例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高考語文試題并不神秘,因為它的“根”在課本里,在課堂上。如果我們弄通了課本,在考試中將題目“回歸”到課本中去,就能夠把答案找到。
下面我們談談高考語文備考策略。
1. 回歸課本。高考命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歸課本的目的就是要尋“源”。表面上看,語文試題與課本的聯(lián)系不如理科聯(lián)系緊密,實則不然。課本是高考的母題庫,每一道高考題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源頭。
2. 倡導讀書。語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沒有大量閱讀,視野與思維就變得狹窄。語文的內(nèi)在規(guī)律不像理科那么明顯,不經(jīng)歷大量閱讀,也難以有靈敏的語感。語文試題要重視第一感覺,而感性思維能力只有在長期的閱讀積累中才能形成。多讀書,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題海戰(zhàn)術(shù)。
3. 舉一反三。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边@是對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芭e一反三”,首先把“一”學好,重視課本的示范功能;再去“反三”,重視課本的遷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