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比皇聦嵅⒉皇沁@樣。
這里首先要弄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記載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边@段記載有三個要點:一是諸葛亮認為自己是出將入相的人物,身兼了管仲治國和樂毅用兵的才能,是文武全才。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小就以平定天下、經(jīng)國治世為己任,身兼著文韜武略。二是諸葛亮畢竟是年輕的外來者,對他的自詡,荊襄政治文化圈并不承認,甚或認為是狂妄。三是同他友好交往的崔州平、徐庶知道他的才能,認為他的才能可堪與管仲樂毅相比是誠實可信的。
然而不管能不能相比,都說得十分抽象,局外人無法判斷孰是孰非。
能詳加補充的是《諸葛亮集》。在《諸葛亮集·仙鑒》中記載,司馬徽曾對他說:依你現(xiàn)在的才能,應當訪問名師,增進學識。汝南靈山酆公久熟悉韜略,我曾經(jīng)當面請教過,十分精奧。你何不前往求教?于是親自引諸葛亮到靈山拜師。在酆公久那里住了幾年,師傅什么也沒有教他。諸葛亮并不灰心,侍奉得更加謹慎。酆公久這才知道他誠心求教,遂拿出《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孤虛相旺》等藏書,令諸葛亮揣摸研究。待酆公久認為諸葛亮基本掌握要旨后,又以玄而又玄的陰陽輪回之類黃老學說給以啟迪。黃老學說是法家學派的始祖,春秋時兼容了儒家學派形而下之的部分內(nèi)容,更講求陰謀、詭計、韜晦等。
從這里可以看清,諸葛亮為了出人頭地,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了經(jīng)國治世的學問。學習這些干什么?當然不是為終老山林,是為了待價而沽。那句“此間有伏龍雛鳳,得一人可得天下”的美譽,最先是龐德公說給水鏡先生司馬徽,再由司馬徽說出來的。龐德公之所以這樣說,不僅因為這兩人很有才能,還因為諸葛亮是自己兒媳的弟弟,龐統(tǒng)又是親侄兒,肯向外極力推薦,當然包含了這兩人出仕的迫切心情,龐德公也有私心。
顯然,諸葛亮那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是欺騙劉禪。
劉備三顧時,諸葛亮和盤托出《隆中對》,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對劉備戰(zhàn)略步驟策劃得具體得當,都不是信口而來的,是長期梳理思慮,甚或是同他人一起仔細推敲而來的方案,說明諸葛亮早有投奔軍閥實力派人物的打算。仔細想想,“三顧說”破綻百出,如果是前兩次不在,不知者不怪,諸葛亮沒理由感激三顧。既然打定“茍全性命于亂世”的主意,沒理由因為劉備的請教改變初衷,你問了我也說了,說完了也就完了,該感激的應是劉備,諸葛亮感激劉備什么?是主客體完全倒置。邏輯上說不通嘛!說不通的地方硬要打彎,當然有不肯說破的隱瞞。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有受到咨詢的經(jīng)歷,哪一個因為受到咨詢而對咨詢者感激涕零!
“三顧說”是一孤證,最先見之記載的是《出師表》,之后也沒有其他資料加以佐證。其實,歷史上還有另外一說,即劉備屯兵樊城時(司令部駐扎這里,軍隊駐新野),曹操剛統(tǒng)一北方,諸葛亮知道荊州是下一個目標;而劉表性格猶豫,不懂軍事,特地找劉備游說。劉備同諸葛亮素昧平生,且見他年輕,故以普通讀書人看待,并不在意,只是一批人交談而已。其他人走后,諸葛亮獨自留下,劉備也不聞不問,在那里編織牦牛尾巴。諸葛亮問:“您是要實現(xiàn)遠大志向,還是僅滿足于編織牛尾?”劉備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簡單,扔下牛尾巴答道:“這是啥話!我不過借此排遣憂愁而已?!苯酉聛?,一問一答中,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對》的軍事方略。這段內(nèi)容載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內(nèi)容。
顯然,“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又是個彌天大謊!
(轉(zhuǎn)自“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