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柳
孫中山駐節(jié)梧州始末
賴紅柳
《1921.梧州紀事》(油畫) 李煜榮
一
1921年10月15日,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tǒng)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乘坐軍艦“寶璧”號從廣州天字碼頭出發(fā),溯西江而上,出巡廣西,準備取道湖南北伐,北伐軍3萬人也在同日開拔。
17日下午4時,當“寶璧”等幾艘軍艦靠近梧州碼頭時,梧州軍政機關(guān)及工人、農(nóng)民、學(xué)生等代表和市民1萬余人在碼頭上列隊歡迎。待孫中山一行在西門口外的碼頭(今中山碼頭)登岸時,軍樂奏起,鞭炮齊鳴,孫中山舉帽答禮。隨后歡迎的人群和孫中山一起前往考棚街(今大中路上段)廣西省立第二中學(xué)大操場,參加梧州各界群眾歡迎大會。
因當時考棚街還沒有鋪馬路,街道狹窄,附近只有省立第二中學(xué)的大操場可以用來開大會,所以孫中山由胡漢民、黃昌谷、宋慶齡及衛(wèi)士數(shù)人陪同步行前往會場。胡漢民當時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黃昌谷是孫中山的私人隨從秘書。
當時孫中山頭戴黃色通帽,身穿灰色中山裝,孫夫人宋慶齡則頭戴面紗,身穿時尚洋裝,完全是一副西洋女子的打扮,同孫中山并肩而行。周圍群眾紛紛上前爭睹孫中山夫婦二人的風(fēng)采。歡迎的隊伍沿途還不斷高呼:“熱烈擁護孫大元帥督師北伐”“打倒北洋軍閥”“擁護國民革命”等口號,使得街道兩旁圍觀和追隨的群眾越聚越多。有人還以為孫夫人是外國女人,在那里議論紛紛。后來圍觀的人實在太多,孫中山夫婦都沒辦法再往前走。兩邊的護衛(wèi)一面開道,一面不忘對好奇的人解釋“孫夫人是地道的中國人,原籍在海南文昌縣,不是外國人”,好不容易才讓群眾讓開了道。
孫中山一行來到省立第二中學(xué)的大操場,參加群眾歡迎大會。大會由省立第二中學(xué)校長崔贊謨主持,他宣布大會開始,并敦請孫中山先生對群眾講話。
孫中山紅光滿面,精神奕奕。在感謝群眾對他的熱烈歡迎后,孫中山說,他領(lǐng)導(dǎo)民主革命,打倒喪權(quán)辱國的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后,各地軍閥割據(jù),內(nèi)戰(zhàn)頻繁,弄得國家分裂,民不聊生,完全與他革命的目的背道而馳。現(xiàn)在為了鏟除萬惡的北洋軍閥,統(tǒng)一祖國,特統(tǒng)率革命大軍,出師北伐,希望廣大民眾竭力擁護和大力支持……孫中山的每句話都感人肺腑,到會的群眾聽了都很激動,不時振臂高呼“打倒軍閥”“擁護國民革命”等。
這樣的集會,對當時城廂人口還只有六七萬人的梧州城來說,是盛況空前的。來開會的人,除了有組織的軍政機關(guān)及學(xué)生代表幾千人外,其他市民都是自發(fā)參加的。說實話,當時多數(shù)老百姓都不懂政治,他們只是好奇,好奇孫中山夫人是不是外國人;好奇大總統(tǒng)孫中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居然能夠趕跑陸榮廷。
二
歷史上陸榮廷被稱作“舊桂系軍閥”。他原是清朝的廣西提督,擁兵數(shù)十營,是廣西最大的實力派。辛亥革命后他被迫“附和共和”,宣布南寧獨立,廣西逐漸形成以他為首的舊桂系集團,省會由桂林遷到南寧。占據(jù)廣西后,陸念念不忘占據(jù)廣東地盤,1916年6月6日,北洋政府總統(tǒng)黎元洪任陸榮廷為湖南督軍,陸榮廷不去湖南就職,而是率軍進粵驅(qū)逐原廣東都督兼民政長龍濟光,自任廣東都督。1917年4月10日,陸榮廷接受黎元洪任命為兩廣巡閱使,終得以占據(jù)兩廣,擁兵五萬,成為兩廣最大的軍閥,權(quán)傾一時。
1921年6月,“第二次粵桂戰(zhàn)爭”爆發(fā),舊桂系被徹底擊敗,陸榮廷下野?;涇娺M駐梧州后,7月15日,孫中山委派王乃昌、鄧家彥在梧州成立國民黨廣西支部,黨部設(shè)在馬王街鶯廬(今東中路梧州日報社宿舍處)。因為打了大勝仗,孫中山很高興,20日特地派財政部次長廖仲愷及其夫人何香凝到梧州慰問軍隊。
10月8日,梧州成立市政廳,委任孫中山的女婿戴恩賽為廳長。成立市政廳是梧州有城市建制的開始,但還沒有正式立市。廖仲愷夫婦和戴恩賽都與孫中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到梧州活動和任職,固然是工作需要,但也是為孫中山下一步行動做籌備工作。
在南方,孫中山結(jié)束了陸榮廷在廣西的統(tǒng)治,適逢北方的奉系張作霖和皖系段祺瑞醞釀聯(lián)合推倒直系曹錕、吳佩孚,孫中山想乘此機會揮師北上,一舉結(jié)束軍閥混戰(zhàn),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一切籌措停當后,10月15日,孫中山率領(lǐng)三萬北伐軍,溯江西上,出巡廣西,準備取道桂林由湖南出師北伐。于是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篇那一幕熱鬧的場景。
三
隨孫中山到梧州的,除了孫夫人外,還有許崇智、廖仲愷、胡漢民、徐維揚、鄧家彥、陳少白、焦易堂、汪兆銘等20多人。孫中山到梧州后,市政廳廳長戴恩賽和各機關(guān)首長、各團體代表、軍警人員、粵軍第二軍第十一團全體官兵以及各界代表到河邊恭迎,梧州的機關(guān)團體先后開歡迎會歡迎孫中山。
孫中山到梧州后,將大本營設(shè)在西門口內(nèi)的“鎮(zhèn)守使署”(今和平路76號原中共梧州市委大院內(nèi))。大本營分設(shè)四處:1.文官處,處長為胡漢民;2.參軍處,處長為胡毅生;3.幕僚處,處長為蔣作賓;4.黨務(wù)處,處長為陳群。衛(wèi)士長為盧振柳,偵察隊長為李天德。
抵梧當日,孫中山即電召在南寧的陳炯明來梧州,在電文中要求陳炯明“調(diào)粵軍40營參與北伐”,歸大本營統(tǒng)率。陳炯明電復(fù),“允撥陳德州等22營……余無力贊助北伐?!睂O復(fù)電說要去南寧與他商談。陳又復(fù)電“潯江一帶盜賊充斥,非有大軍護衛(wèi)不可,而上水船抵南寧又較遲,且路有危險,不如請在梧稍候三四日,炯明當乘日夜下水船,親來梧州商就一切?!睂O中山這邊復(fù)電:“廣西各大城鎮(zhèn),均宜親到演說,加以撫慰,沿途已由許(崇智)軍派兵一團護送,可無意外之虞?!笨吹贸鰧O中山是心急如焚,一定要盡快與陳商談,陳炯明則在婉拒。當時粵軍內(nèi)部分幫結(jié)派已相當嚴重,陳炯明這一派的軍隊確實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當初趕跑陸榮廷主要還是靠他帶領(lǐng)的粵軍。第二天孫中山乘淺水巡輪“廣明”號前往南寧,隨行人員有胡漢民、陳少白等。
孫中山到桂平時,剛好遇上陸榮廷和陳炳焜的舊部劉達慶、劉炳宇等殘余部隊從武宣進攻貴縣(今貴港)一帶,桂平到貴縣之間的航道一度被中斷,陳炯明派翁式亮旅分兵驅(qū)退二劉的部隊,孫中山的巡輪才繼續(xù)西上。秋冬時節(jié),風(fēng)干物燥,河道涸淺,船只難行,孫中山改乘電輪到南寧。
在南寧,孫中山主要是和陳炯明會商北伐大計。孫中山反復(fù)對陳炯明說明北伐的迫切意義,請他迅速出師。孫中山甚至說:“北伐勝利了,我當然不會回廣東;不幸失敗,我也沒面目回廣東??傊徽搫贁?,廣東都是你的了,請你不要阻撓我北伐,但只請切實接濟軍費和槍械。”堅持“聯(lián)省自治”的陳炯明則認為,廣東多年遭受兵災(zāi),全省元氣還沒有恢復(fù),廣西潰兵遍地,亟待想辦法平定安撫,他主張先行整頓兩廣內(nèi)治,等待合適時機,再商討北伐的事情。兩人政見不同,怎么也談不攏。
幾天后,孫中山離邕返梧,他偕同胡漢民及隨員數(shù)十人,乘坐原來的巡輪沿江東下,另有滿載著第二軍第十五團軍的13艘電輪隨行護衛(wèi)。
孫中山從南寧返回梧州后,原計劃馬上奔赴桂林,但是后來卻一再推遲行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由梧州至桂林沿途有不少舊桂系的殘余部隊搗亂,所以孫中山要派兵掃清障礙;第二,由于陳炯明反對北伐,不肯出師,逼得孫中山要重新調(diào)動軍隊,把在兩廣的北伐軍整編為三軍,分別由李烈鈞、許崇智、李福林統(tǒng)率。第三,為北伐做好籌備工作,動員各方面力量支持北伐。
1921年11月2日,孫中山在梧州接見蔣作賓、韓恢,經(jīng)雙方商定,由蔣、韓組織長江海陸軍團體為后援,支援孫中山北伐。同日,孫中山派廖仲愷返廣州,與財政廳長馬育航會商,將煙酒、印花兩稅抵押,籌款200萬元以濟軍需。過了三天,孫中山又令廖仲愷籌款600萬元應(yīng)急,廖一時籌不出那么多,只得將兵災(zāi)救濟會及慰勞會存款10多萬元先提出來,匯給在梧州的孫中山。只有10多萬元遠遠不夠,孫中山當天即派汪兆銘、伍朝樞拿著他的信,到香港跟唐繼堯借錢,同時邀請?zhí)评^堯到梧州來會商出兵北伐的事。
唐繼堯當時正計劃回云南爭地盤,他也派出兩個人拿著信到梧州謁見孫中山,信中說等他驅(qū)逐了顧品珍后,“當隨公馬首,戡定中原”。隨后這兩個人和汪、伍二人由梧州回香港,傳達孫中山的意思:“如唐允隨軍出發(fā),當任以大總統(tǒng)大本營參謀長”。(史料上沒有提借沒借到錢,但從前后史實分析,唐應(yīng)該是給予資助了的)。后來經(jīng)過一番努力,召集來的全國北伐軍共約10萬人,均陸續(xù)開拔到桂林、柳州一帶安營駐扎。9日,孫中山派李綺庵前往桂林設(shè)總統(tǒng)府。
因為陳炯明不愿意出師北伐,孫中山只好囑令他回粵主持后方,切實接濟北伐所需軍費槍械。陳炯明11月3日離南寧東下,6日到達梧州。孫中山在陳炯明到梧之前,電令一眾軍政要員專程從廣州來梧,計劃在梧州召開高級軍官會議。結(jié)果,陳炯明抵梧與孫中山見面后,即以“粵內(nèi)部無人主持,恐滋紛擾”為由,而“匆匆返粵,致使高級軍官會議開不成”。7日,陳炯明抵廣州,去搞他的“聯(lián)省自治”去了。
四
從1921年10月29日至11月14日,孫中山在梧州駐節(jié)16天,在此期間,孫中山巡視了系龍洲、白云山、北山、長洲島、思達醫(yī)院(今工人醫(yī)院)、軍人教養(yǎng)所。接見了美國《大陸報》記者,發(fā)表了兩次演說。在視察梧州思達醫(yī)院(今梧州市工人醫(yī)院)時,與該院美籍院長畢濟時、牧師理力善(或譯李湯士,美國人)在該院留醫(yī)部前合影留念。
1921年11月,孫中山先生蒞臨梧州視察,在思達醫(yī)院草坪與培正校董理力善及思達醫(yī)院院長畢濟時(均是美國人)合照留念。(陳克倫翻拍)
孫中山來梧州之前,就很重視對梧州的開發(fā)。他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出,要以梧州為中心,全面改良開發(fā)西江,包括桂江、潯江、郁江,疏河道,溝通古運河。在《建國方略》中,他還提出要修筑一條經(jīng)過梧州的鐵路干線,從廣州沿西江上梧州至大湟江口,北折象州、柳州、貴州入四川成都。他還認為,梧州開荒山大有前途。
因此,孫中山到梧州不久,特邀蒼梧縣知事(1913年3月裁撤梧州府,恢復(fù)蒼梧縣,縣治在梧州城,行政長官是知事)。許衍璜陪同視察梧州,并登白云山頂,視察梧州地形,指示要保衛(wèi)梧州城。后來,孫中山又到茶山(北山)視察,他站在山頂上瞭望時,被蒼蔥的林木及優(yōu)美的景色吸引,贊賞說:“梧州真是好風(fēng)光!”與張猛(副官)等登臨系龍洲時,孫中山贊嘆此洲地勢險要,景色幽美;他又指示要在錦屏山上建炮臺,與獅子炮臺成犄角之勢,保衛(wèi)梧州河道。11月8日,孫中山游覽長洲島,到蜈蚣嶺登高遠眺,察看三角嘴一帶,提議將撫河末流改道,由蜈蚣嶺之西開挖南北向新河,導(dǎo)撫河匯入西江,原撫河末流填平,使梧州城同三角嘴連成一片。
梧州市政廳長戴恩賽于1921年10月初到梧州就職后,以市政建設(shè)需錢為由,除開征各種捐稅外,還計劃開辦梧州市立銀行,并擬定開辦章程,計劃印行紙幣300萬元。梧州士紳、商民知道后,覺得在梧州市面流通的紙幣太多,有折半通用的桂幣,十足通用的粵幣,還有香港幣等,如果梧州市立銀行成立,再印行紙幣300萬元,其后果勢必難以收拾,所以紛紛表示反對,并聯(lián)名向?qū)O中山請愿。孫中山查明事實,權(quán)衡利弊,飭令梧州市政廳停止印行紙幣,開辦市立銀行一事亦隨之擱淺。
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王街(今東中路)三復(fù)堂舉行的梧州國民黨黨員歡迎會上,作了題為《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的演說,指出“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未達,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的原因,在于黨員“惑于‘革命軍起,革命黨銷’之論”,要求“大家要反向‘革命軍起,革命黨成’主義,一力做去”,并強調(diào)“應(yīng)以主義維持國家,不應(yīng)再恃武力”。他與美國《大陸報》記者談有關(guān)北伐問題時說:“吾人并不攻伐中國之北方,乃欲與日本戰(zhàn)耳!因北方之人民,贊同吾人之主張,吾人今只謀推倒被日本使用之華人耳。若輩在今日,已處窮境,內(nèi)部已有爭執(zhí)。若輩又無資,除非向人索勒而得者”。孫中山一面宣傳革命,一面部署北伐事宜,最終在梧州征集300多艘船只,等待時機北上桂林。
孫中山駐節(jié)梧州期間,還組織了隨同行動的大本營,分秘書處、參軍處、輜重大隊等部門,總統(tǒng)府參謀部人員也隨行,各部門人員包括秘書、參軍、副官、工程師、測量師、隨員、職員及大隊長等,合計700余人。秘書處長還是胡漢民,另任命唐繼堯為大本營參謀長,但唐正力圖回滇奪回地盤,“堅辭不就”?;涇姷诙姷谄呗靡徊考暗谑粓F第一、三兩營,分水陸兩路隨行護衛(wèi),統(tǒng)計隨同出發(fā)的全部文職及軍隊,共2000多人,分乘官方巡船及征集的民船約300艘,編為三個船隊,以十五團第三營殿后。各船隊航行事項,由參軍處統(tǒng)一安排指揮。
11月14日下午,各船隊編排停當,即由梧州溯撫河而上,首尾長延七八里,極為壯觀。15日,孫中山命令從梧州至桂林沿途安裝電桿雙線,方便軍隊使用。當天早上,許崇智也從廣州趕來梧州,與孫中山會合。下午1時,孫中山和胡漢民、許崇智及其他參軍、隨員等,乘特備電輪沿撫河而上,下午6時抵達倒水,與14日先行開拔的船隊會合。時值冬季,灘急水淺,孫中山帶領(lǐng)的艦隊有一艘觸礁擱淺,孫中山等在京南人大廟停留處理后,繼續(xù)溯江而上,推遲兩天才到昭平。孫中山、陳少白、胡漢民同船,船桅掛著一面紅旗,以便于識別。
梧州距桂林,不到五百里,但因河道淺窄,船多擁擠,船只不堪重負,每天只能行二三十里。后來大部隊采取了白天上岸步行,晚上回船休息的辦法,先將晚上泊船地點通知大家,每天在船上吃過早點后,即上岸步行。孫中山也和大家一樣。他穿著薄絨中山裝,黑絲襪,黑漆皮鞋,戴著拿破侖式的黃斜莆帽,持著手杖,兩名副官掛著望遠鏡隨侍左右,每到村落稍事休息,孫中山必找村中父老,細細詢問生活情形和收成情況。
此次孫中山由梧州赴桂林,宋慶齡因返廣州備行裝,所以不同行。11月25日到達陽朔后,他才與從廣州回來的宋慶齡會合,12月4日,孫中山順利抵達桂林,受到桂林市民熱烈歡迎。
五
在桂林時,孫中山主要精力集中于北伐軍事部署。1922年2月3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頒發(fā)動員令,擬分兩路出師北伐。2月12日,北伐軍的先鋒部隊已經(jīng)進入湘境。但是唐繼堯出爾反爾,他帶領(lǐng)的北伐滇軍在這個時候回師云南,引起北伐軍各將領(lǐng)的反對。在云南的顧品珍則揚言“出師北伐”,率部離昆明,實際上是移師云南邊陲,阻止唐繼堯回滇。2月16日,兩軍終于在云南邊界開仗,他們的爭斗嚴重影響了北伐的進行。
另外,給北伐添亂的是廣西各地的潰兵游匪,陸榮廷統(tǒng)治時代,廣西就以匪患著稱,加上陳炯明平定廣西后,舊桂系的潰兵與土匪為伍,匪患更加猖獗。12日,孫中山電令各路將領(lǐng)到各地剿匪,統(tǒng)限一個月肅清。
1922年3月3日,孫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但反對孫中山就任大總統(tǒng)、主張“聯(lián)省自治”的湖南軍政各界,表示不能借道湖南給孫中山北伐。早在1921年1月,趙恒惕(湘系)就宣布湖南省“自治”,要求南北雙方不要把湖南當戰(zhàn)場。1922年3月16日,趙恒惕再拒北伐軍過湖南。
3月21日,一直追隨孫中山的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在廣州遇害。鄧鏗之死,使孫中山和陳炯明兩人的關(guān)系雪上加霜。26日,孫中山在桂林大本營召開緊急會議,認為鄧鏗被害,廣東方面(錢糧槍械)供應(yīng)的希望斷絕,陳炯明居心叵測,難望其接濟;馬育航赴浙江勾結(jié)盧永祥,并在杭州代表陳炯明發(fā)表談話,否認陳有北伐之意;再加上湘系趙恒惕阻道湖南,皆足以動搖北伐軍之根本,非變更計劃,改道北伐不可。于是,孫中山下令在桂各軍全體動員,回師廣東。
4月8日,大本營由桂林返粵,孫中山指令各軍集中梧州待命。陳炯明接到粵軍第二師旅長謝文炳的密電,以為孫中山回師想要對付他,12日馬上調(diào)動軍隊,一面讓他在廣西的軍隊,葉舉、熊略、翁式亮諸軍,“盡調(diào)所部返粵,”一面命令他在廣州的各將領(lǐng)積極備戰(zhàn),并專電質(zhì)問孫中山。次日,廖仲愷在梧州復(fù)電陳炯明說,這是個誤會,表示“先生遽歸,意旨在添調(diào)軍隊圖贛,并謀餉彈補充之確實,使此舉不至無功,以墜軍威,此外無他希冀?!辈⒄埶麃砦嘀莺蛯O中山面商。
4月14日,李烈鈞先到梧州。16日,孫中山、許崇智、胡漢民抵達梧州,不久就在梧州召開擴大軍事會議,電召陳炯明與會,陳拒不出席。會議決定出師江西,孫中山說:“我們已經(jīng)沒有后方了。在桂林時,沒有后方;現(xiàn)在到梧州來,也還是沒有后方。我們只有以廣州做后方,從韶關(guān)出兵。他總不能教我不革命?!睂O中山回梧這天,陳炯明所屬的葉舉部也陸續(xù)開到,葉去見孫中山時,臉色極不自然,孫中山問葉:“你怎么會至此見我?”葉吞吞吐吐地答道:“是陳總司令派我來迎接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微笑不語。
這次駐梧,孫中山在停泊江邊的江漢艦上辦公。當時有人問及孫中山的行動計劃,總統(tǒng)隨員鄒魯說要同陳炯明商量妥當方好決定。18日,廖仲愷、伍朝樞、鄒魯、謝持等人先后由梧州到廣州會晤陳炯明,講述孫中山各種計劃,勸他到梧州與孫中山面商北伐問題。陳都拒不前往,并且致電辭職。
4月中旬,孫中山在梧州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與記者談話中指出:“廣東合法政府北伐之目的,不在北方人民,而在日本及日本外府之北庭”,“推翻北庭以撤銷日本之外府,刻不容緩”。這不僅是“自救”,“吾人今日自救,即可使全世界免除日本武力之危害”。
4月19日,孫中山因為一起赴韶關(guān)軍隊太多,到梧州集結(jié)的軍隊約有3萬人,要求征集港梧輪和梧州一帶所有的船只,全部用以運送軍隊,備船700艘,擬分三路前進,一是從封川江口出發(fā),二是由三水出新街,三是由黃沙車站出發(fā)。同日,孫中山派船送宋慶齡先返廣州,并派員到韶關(guān),選定韶鎮(zhèn)署為大本營。第二天,陳炯明電令鐘景棠、翁式亮、陳炯光等部屬從南寧回粵,到潯州時,被李烈鈞、李明揚所部截斷,不能東下廣州。
由于陳炯明拒不來梧州,孫中山迫不得已于20日與胡漢民、魏邦平等,乘江漢艦離開梧州回廣州……
孫中山在1921年10月15日出巡廣西,至1922年4月14日止,共開支180萬元。數(shù)萬大軍,浩浩蕩蕩,溯西江西上,再沿西江東返,其間所有的紛紛擾擾,是非功過,如今都匯入歷史長河,消散在西江的點點粼光中。
1.陳金源《孫中山在梧州》
2.姜南英《孫中山北伐在廣西》、《梧州中山紀念堂興建始末》
3.張醁村《陳炯明與孫中山的矛盾及其分裂》
4.梁光復(fù)《孫中山督師北伐路過梧州的情況》
5.韓鋒《孫中山北伐在桂林》
6.李家詵《孫中山北伐取道桂林經(jīng)過》
7.杜士勇《山城聚群雄水都留史跡》
8.賴紅柳《中山史跡遍梧州》
9.陳侃言《孫中山三次駐節(jié)梧州》
10.中華書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孫中山年譜》(1976年11月)
11.陳震宇、張宏儒、黃方方主編《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12.黃方方主編《梧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13.《孫中山在梧州活動史料》(梧州市志辦2006年10月)
14.李毅主編《梧州大事記》
15.《梧州各界追悼孫大元帥大會紀錄》(1925年編)
附錄:
孫中山在梧州的講話節(jié)錄
在梧州群眾歡迎會上的訓(xùn)詞
(1921年10月17日)
今日總統(tǒng)以各界如此熱誠歡迎,本欲親到,適因有事,特派漢民代表一切。
大總統(tǒng)治國方針,抱三民主義。自民國元年革命成功,潔身引退,其平日所持種種政策,原望繼其后者,次第見諸實行,乃遲至今日,未見絲毫成績,直使民國十年間,徒有共和之名,并無民治之實。一般官僚軍閥,日以爭權(quán)奪利為務(wù),事事倒行逆施,壓抑人民,摧殘教育,盜賣國產(chǎn),種種不良政治,彌漫國中。此種官僚軍閥,實為民治上之最大礙物,吾人應(yīng)共同深惡而痛絕!
大總統(tǒng)平生志愿,不以革命功成自居,而以發(fā)揚民治自任,對于此種萬惡軍閥,腐敗官僚,以為非掃除凈盡不可。故此次出巡桂省,督師北伐,即欲本其平日志愿,以求達到此目的者也。兩粵原屬一家,親如手足。廣東自去年粵軍返旆,已脫離武閥羈絆,收回民治實益。惟廣西受陸、譚、陳諸強盜壓制,煙賭遍地,困處黑暗之中,民治不得有發(fā)展,大總統(tǒng)心甚不安。所以特命張總司令①率師援桂,驅(qū)逐強盜。同時復(fù)命陳總司令以援助主義,扶持廣西,不可以侵略主義施諸廣西。援桂成功之后,凡廣西一切政治,悉應(yīng)還諸廣西人民,使得實行自治。
現(xiàn)在廣西強盜軍閥,雖已鏟除,惟專制政治尚未革除凈盡,陳舊觀念,仍印于個人腦筋,而真正民治,一日又未能見諸實行,所謂新舊遞嬗時代,一種驚疑現(xiàn)象,勢所難免。但是廣西民治之大障礙物,已有人負責驅(qū)除,此種驚疑現(xiàn)象,亦自易于鎮(zhèn)定。所望人人有民治之思想,出而負責,出而力行,務(wù)須達到毋求他人扶助地步,真正民治之精神方能貫注,真正共和之幸福,始能久享。廣西人民果能人人具此種資格,是大總統(tǒng)所最厚望。
(據(jù)上?!睹駠請蟆?921年10月27日《總統(tǒng)抵梧時之訓(xùn)詞》,此時間系孫中山抵梧日期。)
①張總司令:指張開儒。
與美報記者的談話
(1921年11月上中旬)
記者問:是否實行北伐?
孫答:吾人并不攻伐中國之北方,乃欲與日本戰(zhàn)耳!因北方之人民,贊同吾人之主張,吾人今只謀推倒被日本使用之華人耳。若輩在今日,已處窮境,內(nèi)部已有爭執(zhí),若輩又無資,除非向人索勒而得者云。
記者又問:吳佩孚如何?將為北伐之中梗乎?
孫答:吳如戰(zhàn),吾人可敗之。今滇、黔與兩廣,均主北伐。南方首領(lǐng)中,只少數(shù)人不贊同;即曰四川方面,但吾人可令加入;若湖南趙恒惕,如不加入,必被驅(qū)逐,湖南人民與軍隊,均主北伐。陜西亦然,陜?nèi)伺c首領(lǐng),均愿吾人之出兵。由此可見,吳佩孚已四面受敵,況吳擁兵太多,并無充分之財力以養(yǎng)之,只在商人和銀行方面索勒而已。如此行為徒失人民之信用,民眾將反對之。吳如不量力而用兵必敗。但吳頗聰明,觀察與見解均高,與吾人同。吳或不愿妄殺,而向吾人投誠,吳當知其素主張之民治政府,如(在)南方勢力之下行之,必較在北方政府權(quán)力下為有實效。
記者又問:外傳孫文與陳炯明有意見,及陳不主北伐,確否?
孫答曰:陳與余同事16年,陳極主民治,終身以造成一共和之中國為目的,況今陳為南政府之官,必依從政府之命令,如不奉命,可易人繼之。
記者又問曰:如何易之?陳自有兵,民又信之,如彼不從命,君將逐去之乎?
孫聞之,目光稍閃,繼伸其手,屈其指,緊握成拳,高聲言曰:軍在余掌中。又曰:外間之傳說不確,陳必依從政府命令。
(據(jù)《時報》1921年12月4日《孫文與美報記者之北伐談》)
編者注:此文系孫中山與《大陸報》記者在梧州的談話,《時報》發(fā)表時未注明談話時間。據(jù)史料,孫于10月29日由南寧返抵梧州,11月15日始離梧州赴桂林,談話時間應(yīng)為11月上中旬。
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
(1921年11月15日前)
今日在梧與黨員諸君相見,有幾句話對諸君說說。
諸君要知道,吾黨現(xiàn)名為中國國民黨,實即昔日之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即由同盟會與國民黨遞嬗而成。我黨為何而立?誠以中國數(shù)百年來,為滿洲人征服,且數(shù)千年來,向為專制政體之國家。所以就要成立這個革命黨,以推行三民主義和改良國家的政治。
革命黨在辛亥起義,把滿清推翻,光復(fù)共和,始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當初革命目的,本欲將國家政治改良?,F(xiàn)在民國已經(jīng)成立十年,試問十年來,革命事業(yè)曾做了幾件?實則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亦未達到。究其緣故,因中國人思想幼稚,見革命初次成功之時,轟轟烈烈,咸以為革命宗旨甚易達到。不知當革命初起滿清滅亡的時候,早有一班滿清官僚及武人投誠入黨。入黨之后,就將活動于政治的少數(shù)革命黨(員),盡數(shù)傾陷。那班官僚,又乘勢造成一種假輿論,謂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當時的黨員,咸誤信之。不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實系官僚所假造的。而[故]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而革命黨名義取消,中華民國即為官僚武人所摧殘。十年來名雖民國,實為官僚國,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未達,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及后卒至釀成袁世凱帝制自為,宣統(tǒng)復(fù)辟,武人專政種種惡現(xiàn)象。去年粵軍回粵,既將廣西盜閥推翻,又將革命黨恢復(fù);其附屬吾黨者,現(xiàn)僅廣西一省。至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南諸省,雖附屬吾黨,但惜時間未久,精神未充分發(fā)達。此次本總理被舉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本總理自當將吾黨事和國事,一統(tǒng)盡力做去。但吾黨同志,切不可仍惑于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之論,大家要反向革命軍起、革命黨成的主義,一力做去?,F(xiàn)在兩廣雖已悉入革命黨之范圍,而人民尚未盡是革命黨,即革命思想,亦未普及。吾黨究何所恃而自存?又何所恃而服人?將謂恃兵力乎?非也,我們革命黨恃主義真理及道德而已。故吾黨以德服人,非以武力服人;大家要知武力實不足恃,惟德可以服人。如十年來廣西之陸酋,手握十馀萬之兵力,征服廣東、湖南,此次何以失敗至此?此可以證明武力之不可靠,而主義、真理、道德之為可靠也。故吾人應(yīng)以主義維持國家,不應(yīng)再恃武力。此事不特中國為然,全世界亦莫不皆然。吾人試觀近幾百年來,世界各國之發(fā)達,咸食賜于革命風(fēng)潮,先由歐洲,而美洲,而亞洲,革命風(fēng)潮所向無敵。即以中國而論,前清兵力,可算強大,何以終被推翻?又徵諸袁世凱時代亦然。最近則見于陸榮廷之失敗,可知黨力所到,無不屈服。此種力量,實為天經(jīng)地義。蓋自由、平等、博愛,乃公眾之幸福,人心之所同向,無可壓迫者也。
吾黨之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種。此三種主義之內(nèi)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與自由、平等、博愛無異,故所向有功。以名言之,可稱民有、民治、民享。今欲將此三民主義詳細解釋,非一二點鐘可能盡。質(zhì)而言之,民有即民族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族所可獨占。民權(quán)即民治也。從前之天下,在專制時代則以官僚武人治之,本總理則謂人人皆應(yīng)有治之之責,亦應(yīng)負治之之責,故余極主張以民治天下。民生即民享也。天下既為人人所共有,則天下之利權(quán),自當為天下人民所共享。自此三民主義推行以來,無堅不入,無人不從。何者?權(quán)利為人所共好,今平均而與之,宜其無不從也。從前陸榮廷當政,將廣西人所有之權(quán)利,完全收歸于自己之一身,其種種斂錢之法,如開賭,加賦,發(fā)行紙幣等,屈指難數(shù)。單就發(fā)行紙幣而言之,其數(shù)達二千馀萬,既無抵押,又無擔保。此種無本生涯,我們乃以全數(shù)之人工貨物換之,吃虧實在不小。故此粵軍援桂,廣西之無形損失,即紙幣已及數(shù)千萬,此巨大之損失,完全為陸榮廷所刮去。故廣西一切幸福權(quán)利,只陸榮廷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廣西同胞不能絲毫染指。當時俗諺所云:“凡做官者詞,不平則鳴?!敝^非桂平人,則武鳴人也。其馀數(shù)百萬人民,皆陸榮廷之奴隸也。夫奴隸之制,野蠻時代之產(chǎn)物也。聰者欺愚,眾者暴寡,弱肉強食,刻薄百姓,陸酋罪惡之大如此,我們之革命黨則反是,人人平等自由,世界幸福,人人共享。將野蠻變?yōu)槲拿?,不平等變?yōu)槠降取8锩h之所以無敵于天下,即以此也。野蠻時代之官僚,往往因圖一人之私利,動以武力壓制數(shù)千萬人,使為一人之奴隸。革命黨三民主義,則大不然,自己爭自己權(quán)利,且爭眾人權(quán)利,人人歡迎,人人同心,故革命黨之力量,比較軍隊之力量還大。此種力量,全由道德與真理所合成。諸君復(fù)明白真理,是為公,為大眾,非為私,為一人。倘若為私,則人心不服;人心不服者,乃假革命黨,專借黨以魚肉人民,欺負人民者。真革命黨必不若是,諸黨員切須明白此理,合力排斥方可。
現(xiàn)在梧州之革命黨方始成立,到會諸君亦不過一二百人,究有何法可以制服幾百萬人?機關(guān)槍、過山炮都不可能,惟革命主義為可能耳!我們黨員若能大家宣傳革命主義,未知者使知之,已知者使詳知之,人人皆知此主義,人人皆為革命黨,則廣西即永遠為革命黨地盤。倘若不能將此革命真理悉力宣傳,將來陸、譚、馬、莫諸強盜乘機卷土重來,則廣西幾百萬人民,就永遠為其奴隸,即民治永無發(fā)展之日了。望大家乘目下陸、譚初被推翻之際,趕緊分赴各鄉(xiāng)各縣,努力宣傳三民主義,使人皆知此主義為天經(jīng)地義,結(jié)合團體,實行自治;使廣西幾百萬人民,悉同一心,無論有何武力侵逼,皆不能推翻了。如不去宣傳此種主義,使人人明白,將來那些曾受老陸、老譚之私恩者,再出來攪亂,廣西又變成賊治,即不免為野蠻世界了。廣西現(xiàn)系萌芽時代,欲實行民治,必須推廣革命黨方可。我們大家皆有親戚朋友,將此主義宣傳,由一人傳諸幾百人,由幾百人傳至幾千人,由幾千人傳至幾萬人,使廣西省人民皆明白此主義,皆同心合力,無論如何強大的武力,都不能推翻,我們便有機會以圖大眾之公益與幸?!,F(xiàn)在廣西為革命黨所占領(lǐng),為革命黨所散布,而希望陸、譚諸逆回來者,仍尚不少。我們的革命主義不能于此數(shù)月內(nèi)的大好時機宣傳出去,以主義感化他們,以道德、真理征服他們,廣西的革命地盤,雖有兵力,終算不得鞏固?,F(xiàn)在中國人明白真理者極少,我們黨員已為先知先覺,應(yīng)以我的先覺去覺后覺,以先知去教后知,大家負宣傳責任。更望黨員對于革命主義,時時詳細考究,倘有不明白此種主義者,必向之宣傳,使之明瞭。再以此主義團結(jié)各鄉(xiāng),實行地方自治。倘各鄉(xiāng)地方自治辦得好,則民國便可根本成立。從前一般官僚和武人力把民治推翻,只知利已。現(xiàn)在兩廣為革命地盤,官僚和武人都逃了,我們革命黨人立足于此,必須做出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出來。
(據(jù)史料,講話時間應(yīng)為當年11月15日孫離開梧州赴桂林之前。
在梧州軍事會議上的演說(節(jié)錄)
(1922年4月16日)
我們已經(jīng)沒有后方了,在桂林時,沒有后方;現(xiàn)在到梧州來,也還是沒有后方。我們只有以廣州做后方,從韶關(guān)出兵。
他總不能教我不革命。
(據(jù)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增訂本)下冊:轉(zhuǎn)錄胡漢民《六月十六之回顧》。1922年4月16日,孫中山從桂林抵達梧州,即召開軍事會議,電召陳炯明與會,陳拒不出席。此系孫中山在該會議上講話之部分內(nèi)容。
責任編輯:陳薇